正文 糖尿病患者的護理與預防(1 / 3)

我們都知道一旦得了糖尿病即為終身疾病,治療起來需要一個長期過程,日常護理主要靠自己和家人,如尿糖的檢測、定期查血糖、口服降糖藥或注射胰島素,另外對並發症的用藥等,都是護理的重點。說到預防,大的方麵不外飲食安排、合理運動、保證睡眠、維護心理健康等。

本章對上述問題均有講述,供讀者參考。如能做到,早日康複,遠離糖尿病的困擾就不是一句空話。

糖尿病的護理

一、自我護理

糖尿病是一個需要長期治療的疾病,而患者的大部分時間都需要在家中完成必要的治療。在沒有醫護人員監督的情況下,進行有效的自我護理就顯得尤為重要了。糖尿病患者在進行自我護理時,應注意以下四方麵問題。

1.學會判斷病情和症狀患者在家中進行治療時,若無法辨清自己的症狀和病情,則很難進行有效的自我護理。尤其治療過程中所出現的高血糖和低血糖症狀的辨別。雖然糖尿病以高血糖為主要特征,但低血糖情況在治療中也極易發生,因而準確判斷高血糖或低血糖表現,能夠使患者在出現不適表現時及時服用恰當的藥物,對於病情的穩定至關重要。

(1)高血糖的症狀。發生高血糖後,人體會表現為尿量增大、尿頻,總想喝水,總感饑餓,體重下降;同時會伴隨不同程度的視力下降、疲乏、下肢刺痛、下肢麻木、皮膚瘙癢、易感染等症狀表現。

(2)低血糖的症狀。低血糖的症狀常表現為頭暈、心慌、疲乏、雙手或下肢顫抖、汗出不止、饑餓等,嚴重時可出現精神不集中、意識模糊、不自覺行為、抽搐,甚或昏迷。

2.避免造成血糖波動的因素人體的血糖水平並非固定不變,而是在動態中達到平衡的。對於糖尿病患者來說,由於體內胰島素分泌量和敏感性的降低,血糖出現波動後,很難通過正常的胰島素作用而使血糖達到動態平衡。因此,避免血糖波動很重要。可造成血糖波動的因素主要有飲食、運動、情緒波動等原因,同時,應激性疾病或女性月經、妊娠等也可造成血糖波動。

(1)飲食是造成血糖波動的主要因素。飲食不節,過多攝取高脂、高熱量、高膽固醇、高糖食物會造成患者的血糖水平急劇升高,再加上患者體內胰島素的缺乏,則會造成血糖持續偏高而無法保持動態平衡。

(2)運動也會造成血糖波動。一方麵,缺乏運動加之飲食不合理會造成人體血糖升高;而另一方麵,患者在運動時,如若運動量過大則更會造成低血糖發生,從而很難保證患者治療的安全性。

(3)情緒波動不利血糖穩定。緊張、憂鬱、悲傷、憤怒等各種不良情緒因素會造成人體內具有胰島素抵抗作用的激素分泌量改變,從而會削弱胰島素的降血糖功能,並造成血糖升高。

3.協調好飲食、運動和藥物治療飲食治療、運動治療、藥物治療都是糖尿病不可缺少的治療手段,它們之間更是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關係。例如,如果進食量減少了,那麼運動治療的強度和藥物服用量都要相應減少,從而可有效預防低血糖並發症;但如果進食量增加了,那麼運動強度或服藥量也應有所增加,以避免高血糖發生。

4.正確應用藥物無論是口服藥物治療還是胰島素治療,不適當的應用都會影響患者的血糖穩定。一方麵,對於藥物的使用劑量應嚴格控製,同時要平衡與飲食治療和運動治療之間的關係,根據病情及時調整用藥劑量。另一方麵,藥物的服用時間和胰島素的注射部位對藥物治療的效果也有影響,患者應嚴格遵照醫生囑咐進行用藥。

二、血糖的自我控製目標

血糖的控製目標對於患者病情的穩定有至關重要的意義。血糖控製理想,既能穩定病情,又能積極預防各類糖尿病急慢性並發症的發生,因而血糖的控製對於患者生活質量的保證亦很重要。

糖尿病的血糖控製目標,國際和國內公認的標準為:空腹血糖為4.4~6.1毫摩[爾]/升(79~109毫克/分升),餐後兩小時血糖為4.4~8.0毫摩[爾]/升(79~144毫克/分升)。但不同的患者對血糖的控製程度亦有所差別。

1.青年糖尿病患者青年患者,尤其是進行胰島素治療的患者,血糖的控製應該更為嚴格;但血糖控製的嚴格程度與患者自我管理疾病的能力有很大關係,這是因為血糖控製得越嚴格,越易造成低血糖反應的發生。因此,如果青年患者能夠良好地進行自我管理和約束,則可以將血糖水平控製得嚴格一些,將血糖水平降至更低;反之,如果患者得自我管理能力較差,對糖尿病治療的相關知識比較薄弱,那麼就不要將血糖水平降得過低,以免發生低血糖後無法自救。

2.中老年糖尿病患者一般來講,中老年患者將血糖水平控製在空腹血糖6.0~7.0毫摩[爾]/升(108~126毫克/分升)、餐後2小時血糖7.8~11.1毫摩[爾]/升(140~200毫克/分升)就比較理想了。中老年糖尿病患者,尤其是伴隨心腦血管或腎血管供血不足的患者,極易發生低血糖,因而如果血糖水平已經接近了正常值,或見有低血糖傾向,則應果斷減少藥物使用劑量。

另外,如果患者的餐後2小時血糖低於7毫摩[爾]/升(126毫克/分升),那麼無論是否出現了低血糖表現,都應立即加餐或減少藥物使用劑量,以防發生嚴重的低血糖反應。

此外,糖尿病患者除了需要加強對血糖的控製外,還應注意對體重、總膽固醇、甘油三酯、血壓等指標的控製。這些指標也是人體代謝水平的反映,隻有當這些指標均處於正常範圍時,患者的病情才算是真正的理想穩定狀態。

三、利用血糖儀進行自我監測

利用血糖儀進行自我監測是糖尿病患者自我護理中的一個重要內容。血糖儀不僅使用起來有效、快捷,且能夠提供準確、可靠的檢測數據,對於患者自我病情的掌握很有幫助。

利用血糖儀監測血糖的優點有很多:①使用血糖儀監測血糖,可以不受。腎糖閾變化的影響,較檢測尿糖來說數據更為準確;②血糖儀所進行的血糖測試使用的是全定量的方法,因而能更加準確地反映患者體內的實際血糖情況;③血糖儀既能反映高血糖,又能反映低血糖,因而可有效幫助患者及時發現低血糖。

使用血糖儀之前,患者應首先學會儀器的正確使用方法,包括對儀器的操作方法、校對方法、核對試紙代碼的方法等。另外,采血時的正確方法也很重要。采血時,患者首先要學會使用采血針刺破皮膚的方法,這樣能夠保證血糖檢測的準確度。

對於采血的部位也要注意。大部分血糖儀都是使用指端采血的方法,因而在采血前,應先將手指洗淨,並用酒精對指端消毒,隨後才可以刺破皮膚采集血液。一般來講,在食指、中指的甲溝兩側采血最為簡便,不但血量充足,且不會有強烈的疼痛感。

另外,在使用血糖儀進行血糖檢測的時候,檢測結果也會受到其他因素的影響,因而了解影響血糖檢測結果的因素,對於結果的準確性也很重要。

1.采血量不足采血量不足會嚴重影響血糖檢測的結果,若遇到這種情況,應再取一條試紙進行檢測。

2.藥物影響維生素C、阿司匹林等藥物都會對血糖檢測結果產生影響。如果患者平時經常服用這些藥物,則應谘詢醫生,選擇恰當的時候進行血糖檢測。

3.其他因素溫度、直射的強光、血糖儀的擺放位置或不慎觸摸試紙反應區等因素,都有可能影響檢測結果的準確度。因而在利用血糖儀進行血糖監測時,應格外小心,以因防檢測結果不準確而影響糖尿病的治療。

四、人體能量監測儀的監測作用

人體能量監測儀的使用為糖尿病患者的自我護理提供了一個新的概念。通過人體能量監測儀的使用,患者不但能夠輕鬆計算出每日通過飲食所攝取的熱量,還能夠了解每日通過運動所消耗的熱量,從而可得知自己體內每日的能量輸出與攝取是否平衡,這對於患者的飲食治療和運動治療有更大的幫助價值。

尤其對於肥胖型糖尿病患者來說,使用人體能量監測儀能夠通過對每天飲食攝取熱量的監控,達到減肥、降血糖、降血脂的目的,從而既能降低高血糖,又能預防高血脂症、肥胖症等糖尿病合並症的發生。在肥胖型糖尿病患者的治療中,減少多餘脂肪是非常重要的,這能夠有效提高患者體內的胰島素敏感性,從而可增強胰島素的降血糖作用。

對於糖耐量低減者來說,人體能量監測儀對糖尿病的防治作用就更加突出了。糖耐量低減雖不是糖尿病,但能夠說明人體內存在患糖尿病的極高危險因素,因而糖耐量低減者極易轉化為糖尿病患者。

通過人體能量監測儀的使用,能夠幫助患者有效控製每日飲食所攝取的總熱量,從而可有力監督患者的飲食、運動治療,改善人體內葡萄糖的耐受性,可通過消耗多餘熱量來達到促進血糖動態平衡的作用。這對於降低糖尿病的發病率有積極意義。

此外,人體能量監測儀對於單純性肥胖者來說也有積極的作用。所謂減肥,即是通過消耗人體內多餘熱量,使人體輸出的總熱量大於飲食攝取的總熱量。當人體熱量達到負平衡的水平時,減肥的目的就可以逐步實現了。肥胖者作為糖尿病的易患人群,幫助他們減少體內多餘脂肪,糾正超重體重,對於糖尿病的預防非常重要。

因此,通過人體能量監測儀的使用,幫助患者監督自己的熱量平衡是很有積極作用的。

五、自我尿糖監測

尿糖水平雖然不能作為糖尿病的確診依據,但卻是糖尿病的診斷線索,且對於患者病情的監測有一定幫助。尿糖的檢測方法相對比較簡便,但檢測時正確方法的掌握亦很重要,這對於檢測結果的保證和對患者病情的正確判斷都有重要意義。關於尿糖檢測,有如下幾方麵內容。

1.尿糖定性檢測尿糖定性檢測的方法包括尿糖試紙檢測和“燒尿糖”這兩種方法。

(1)尿糖試紙檢測。是指將試紙浸入尿液中1分鍾,取出後通過比色來判斷尿糖水平。

(2)“燒尿糖”。方法是:先用滴管吸取20滴班氏液置入幹淨的試管中,再取2滴尿液置入試管,隨後將兩種液體混合、搖勻,並用試管夾夾住試管置於酒精燈上,將混合液煮沸,最後待試管冷卻後觀察液體和沉澱物的色澤即可判斷尿糖水平。如果混合液呈藍色,表示尿糖減號;呈綠色,表示+;呈黃色,表示++;呈橘黃色,表示+++;呈磚紅色,表示++++。

2.檢測段尿段尿,是指人體在一段時間內的全部尿液,亦包括大便時的尿液。檢測段尿,就是將采集的所有段尿留在一個容器中進行檢測,檢測結果可作為調整胰島素使用劑量的依據。

段尿一般需要采集4個時段的尿液,即:早餐後到午餐前、午餐後到晚餐前、晚餐後到睡前、入睡後直到次日清晨的尿液。將采集的所有尿液留在一起,先測量尿量,再將尿液搖勻後,進行尿糖定性檢測。判斷尿糖水平時,需要將尿量結果和尿糖檢測結果共同衡量後再作結論。

3.檢測次尿次尿是指一次排出的尿液,但也不是隨便排出的尿液,而應該是先將膀胱中的尿液排空,再經過30分鍾後所排出的尿液。例如,如果想檢測飯前尿糖水平,則應該在進食前30分鍾先排空膀胱內的尿液,經30分鍾後,再留尿用作檢測;如果想檢測飯後2小時的尿糖水平,則需要在飯後1個半小時的時候先將尿液排空,30分鍾後再留尿檢測。

4.測量尿量尿量大是糖尿病的典型症狀,而尿量減少又是糖尿病病情出現好轉的反映,因而尿量的測量是監測糖尿病的一個重要指標。測量尿量,可以留取當日24小時內的尿液,患者首先在清晨時將前一夜的尿液排空,然後開始留取當日尿液,直至次日清晨的同一個時間停止留取。留取24小時尿液,要求患者不能有一次疏漏,即便是大便時的尿液也要一同留取。

在記錄結果時,應先將24小時的尿量(ml)記錄下來,再記錄尿糖檢測結果。另外,夏天天氣炎熱,尿液易受細菌汙染,對檢測結果會有影響,因而夏季留取24小時尿液時可以在尿液中加入適量防腐劑。

六、患者定期檢查的內容

糖尿病的發生極易引發其他多種並發症,因而定期進行相關檢查有助於並發症的及早發現和積極治療,對於患者病情的穩定有積極意義。具體說來,糖尿病患者應著重進行以下幾個方麵的檢查。

1.血脂檢查血脂與血糖有密切關係,我國有一半以上的糖尿病患者合並有血脂代謝異常。血脂代謝異常通常會發生在糖尿病之前,而且一旦糖尿病發作,則更會加重血脂代謝的異常程度。另外,血脂代謝異常通常還會影響患者的血糖穩定,造成血糖不易降至標準水平。因此,糖尿病患者定期進行血脂檢測是非常重要的,應至少半年或1年檢測一次,如若血脂異常較為嚴重,則更需加強對血脂水平的監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