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5月9日,我在日誌上又寫了關於正職問題的反思:
87母親去世,副教授。
88-89下海熱,上課掙錢。鑒於環境,沒投身正職要求的努力。
90-91學習外語,希望能通過出國訪問提高自己的知識水平、積累條件。但出國沒成功。
92正職希望茫茫,上課掙錢。
93升副教授已五年,可以報正職了。但自己沒什麼積累,正職沒希望,上課掙錢。
94完成教材《計算機控製原理與應用》,貴州人民出版社出版。完成《日曆鍾》的開發。
95完成《無線群呼係統》項目開發。
96《高壓試驗器》及《心電檢測儀》開發。
97隨著資料積累,慢慢形成決心。93年前,對正職的追求沒足夠的努力,遲報了四年。
晉升職稱的一些具體規定,我是在與一位江蘇大學教授的交談中才知道的。他叫黎鷹揚,在一次學術會上我們相識,付教授我升得比他早。97年9月綢緞工學院並入吳郡大學後,為使吳郡大學的自動化專業通過省級驗收,並校後新任的係主任李葳蕤,請了他讀研究生時的導師段俊傑找二位教授來作審察評議專家。段俊傑現是江蘇大學教授,於是他與黎鷹揚一起到蘇州來了。
談話間他們倆均認識我,且是老朋友了,係辦就要我陪伴他們吃飯、遊覽。段俊傑原在東北重型機械學院,與我一樣是六三屆畢業生。在南京工學院舉辦《計算機控製技術》教材的學習班上,我們是一個宿舍的同學。多年不見,他們當然也關心我的職稱問題。
學校的原有基礎及在專業領域內的地位是很有影響的。黎鷹揚現是江蘇省自動化專業職稱評定委員會的常任理事,在陪他們去東山紫金庵的路上,我說起沒看見過正職教授的具體要求,鷹揚回去後給我寄來了一份複印件。這是我第一次看到正職教授要有些什麼條件。
98年度職稱評審又開始了。吳郡大學這一點上比較好,每年評職稱前都將省定的及校定的各級職稱的具體要求公布。
並入吳郡大學之後,成立一個工學院,包括機電、電子、計算機三個係。工學院院長汪望亮,機電係主任李葳蕤。梁伯均已退休,這個新的學院又是一個正教授都沒有。這一年我又申報了,環境氣氛給我的感覺是很支持我的申報。且吳郡大學合並後一再強調,職稱問題得向原綢緞工學院的教師傾斜,因為綢緞工學院職稱問題上的一些做法已經造成了壞印象。但我太天真了,這年院長汪望亮通過了,我也沒報省。
99年,原工學院院長汪望亮調任科研處處長,新院長崔鹿瑤。這個學院又是一個正教授都沒有了。職稱評審我該不該再報?我猶豫了。若申報,在吳郡大學我已是第二次,按規定第一次免費,這次我還得交三百元報名費。可是機電係主任李葳蕤動員我再報,說錢可以係裏出。本就是凡心不死,鼓動之下我還是報了。當然結果是新院長崔鹿瑤升了正教授。我連校級評審都沒提交上去。我意識到這次係主任的鼓勵是為了院級向校級爭取名額的需要。至於三百元報名費我是不會開口去要的。
不久,工學院分拆為機電工程、電子與通訊、計算機科學三個獨立的學院。機電工程學院來了一位年輕的新院長朱安陽,哈哈!這個學院又是一個正教授都沒有了。而我在這二年中完成了省級重點實驗室的一項課題《煮繭知識的工程描述及煮繭工藝設計專家係統》,就正職申報的條件說,可以作為一個新成果。
2000年報不報?按規定這次我得交一千元報名費了。思想鬥爭,課題鑒定後省裏發了獎金1500元,有補賞了吧。再一年退休了,這是我最後一次申報,生命不息戰鬥不止,體現的也是一種精神。抱著僥幸的心理試一次:若能報省,也許我還有可能上。
報了。院內審核時,院長朱安陽違避的,付院長哈燊主持評審說:55歲以上正職,對碩士點的申報沒作用。而我們院正欲申報碩士點。於是,一致通過隻送院長朱安陽一人。
想我第一次申報因為要照顧年長者而讓路,而最後卻因為我是年長者而不予考慮。哈哈!
三次,又那麼巧的,在沒有一個正教授的學院裏,要在第一把手之前申報正教授,可能嗎?
執著地申報了四次,花掉了1300元,沒成功。當然是人生的一個遺憾,但我沒怨氣。首先是我沒有無可爭議的高質量的研究成果,我隻是一般的普通教師。梁伯均退休後對我說,幫幫忙也就過了。這是他討好的話,他在位時也沒幫我呀,因為我太普通了。想隻靠自己比別人多一點的努力,職稱卻要走在領導者的前麵,當然是不可能的。
我為了自己的“前程”,在我媽媽最困難的時候我放棄了她。至今是我最大的不安。升不上正教授也該是天意、神靈吧。隻是感到對不住我親愛的媽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