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文科舉和武科舉,陸七也做出了與以往不同的條件,參與文科舉的,詩詞歌賦算一門,農桑牧漁的知識也為必考,還要會理賬,之後才會是考文章,前麵的若是不會,後麵的錦繡文章也不用寫了。
而武科舉,陸七規定必須三十歲以下,在軍中曆練兩年以上的士兵,才可以參與武科舉,武科舉每年錄取千人,取前五名為殿元,第一名武狀元,文韜武略要最好,賜禦劍和將軍官階,第二名榜眼,要是軍武第一,賜夜光杯和美酒,第三名探花,要箭術最好,賜寶弓和美人一名,榜眼和探花均賜予五品校尉官階。
第四名殿尉和第五名殿士,要綜合成績前茅,均賜與寶珠和美人一名,七品校尉官階,除武狀元得禦劍外,其他九百九十九名錄取者,皆賜予千牛刀一柄,獲得武備官身,另外所有的賜予和用度,皆由內廷負責,三大科舉由內廷和禮部,工部,兵部共同舉辦和監察。
文科舉錄取四百進士,工科舉的貢士錄取暫時不限名額,賜予暫時未定,所有想參與三種科舉的才能之人,可以向最近的王府或陪都參加初試,以前大周和晉國的秀才和舉人,大虞帝國予以承認,但若想謀求官身資格,需要考核一次。
發出體製和取才的通告之後,陸七又發布了基本稅賦製度,宣布實行唐朝時期實行的一種兩稅製,即戶稅和地稅之外沒有了別的稅賦,根據戶口和田地的估值進行征稅,兩稅製的特點是富戶會多交稅賦,貧戶會少交稅賦,能夠讓流民和貧民盡快安居,商稅不屬於基本稅賦。
兩稅製是晉國早就實施的稅法,兩稅製的缺點是容易良田低估瞞報,但在重罪的高壓之下,地方上的地主和官吏很少願意因小失大,官吏是會調任的,地主行賄了之後,並不能保證自家田地一直偷利,偷得的利益,還不夠給官的,而晉國官員的福利很高,所以很少有願意為地主低估了田地惹上後患,就是想撈好處,也隻在打官司裏獲些好處。
陸七在周皇帝走後,也一直在虞王府理事,一是在明麵上不能顯得猴急,二是長安城的三大皇宮都很破敗,他身邊的人也不多,若是入居了大明宮,真的會很冷清。
不過陸七很快就嚐到了治政的麻煩,各地的文書雲集而來,讓他陷入了忙碌不休,主要是周皇帝回去時,紀王和朝臣也都隨了回去,他又不好出言留幾個,而晉國的朝臣一時分不過來,他又不能隨便找人代勞,蕭知禮在河州也在忙碌。
好在有辛韻兒她們幫助分類,使得陸七的處置速度快了很多,忙碌了七八天,地方來的文書明顯見少,陸七才鬆口氣,卻是想去漢中看望小馥,如今外麵下了雪,而小馥已然身懷六甲,所以一直沒有來長安城。
不過去漢中也隻能是想想,陸七根本離不開長安城,隻能盼著親人和信任的臣屬過來,最好是辛琴兒能夠來了長安城,隻是江南的治政也是不容疏忽。
這一日,張洎和伍海同時抵達了虞王府,陸七見幫手來了自然歡喜,張洎卻是告訴陸七,開封府的很多官員奉了皇帝諭令,已然快要抵達了長安城,紀王卻是留在了開封府,據說不肯離開皇帝。
陸七聽了微微感傷,他為了不讓皇帝有了失落,所以才沒有提出留下朝臣,而那些朝臣當然不能做了勢利小人,所以無人向陸七明麵暗裏的表歸。
一百多的朝臣抵達了長安城後,陸七不得不搬去了大明宮主政,政事堂和樞密院,加上各自的所屬運作,長安城正式成為了大虞帝國的最高權力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