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上篇:人物故事(3 / 3)

【寓言解讀】

勇敢自然是值得欽佩的品質,但盲目的逞勇鬥狠則算不上勇敢,隻能說是一種愚蠢而無聊的行為。為正義的事挺身而出是一種勇敢,但為了所謂的麵子而爭鬥則不屬於此列。

夢中受辱

【寓言出處】

選自《呂氏春秋》。

【故事欣賞】

齊莊公當齊國國君的時候,國內有個勇士名叫賓卑聚。一天夜裏,他夢見一個壯士,身材魁梧,頭戴白色絹帽,外穿耀眼的紅色麻布盛裝,內穿棉布做的衣服,帽上墜著紅色的絲穗,腳穿一雙嶄新的白色緞鞋,身上掛著一個黑色的劍囊。這個威武的大漢走到賓卑聚麵前,大聲地嗬斥他,還朝他臉上吐唾沫。

賓卑聚被這個不約而至的威武大漢驚醒了,他發現原來是個夢。盡管這樣,他仍然一夜沒睡,心中感到非常氣憤。

第二天天一亮,賓卑聚就把他的朋友們都請來,向他們講述了昨天晚上做的夢。然後他對朋友們說:“我自幼崇尚勇敢,六十年來從沒受過任何欺淩侮辱。可是昨天夜裏,我在夢中受到如此的侮辱,心裏實在咽不下這口氣。我一定要找到那個敢於在夢中罵我,並向我吐唾沫的人。假若在三天之內找到他,我就要報這個仇;如果三天之內找不到他,我就沒臉麵活在世上了。”

於是,每天一早,賓卑聚就帶著他的朋友們一起站在行人過往頻繁的交通要道上,尋找著跟夢中打扮、長像一樣向他示威的人。可是,三天過去了,他們始終沒有看到一個和夢中一般打扮的壯士。賓卑聚心灰意冷地回到家中,長長地歎了一口氣,然後拔出劍自刎了。

【寓言解讀】

為報夢中受辱之仇,不惜大動幹戈找尋虛無的對手,在找尋失敗之後又含恨自刎,這種自暴自棄的行為不言而喻是愚蠢而可悲的。

獻鳩放生

【寓言出處】

選自《列子》。

《列子》是戰國前期思想家列子和其弟子以及列子後學著作的彙編。全書共分8篇,140章,基本上是以寓言的形式來表達深刻的哲理,淺顯易懂,卻寓意深刻,富有智慧。

【故事欣賞】

春秋時期,晉國有一個非常得國君恩寵的大臣叫趙簡子,趙簡子很喜歡在過年時讓老百姓替他捉斑鳩鳥送到他府中,讓他放生。

大年初一這天,晉國都城邯鄲的很多老百姓紛紛擁進趙簡子的府第,他們都是來向趙簡子進獻斑鳩,好讓趙簡子放生的。趙簡子非常高興,對他們一個個都發給很優厚的賞賜。初一這天,從早到晚進獻斑鳩的人絡繹不絕。

趙簡子的一個下屬在一旁站了很久,問他為什麼要這樣做,趙簡子回答說:“大年初一放生,表示我對生靈的愛護,有仁慈之心嘛!”這個下屬說:“您對生靈有如此的仁慈之心,這是難得的。不知大人您想到過沒有:如果全國的老百姓知道大人您要拿斑鳩去放生,從而對斑鳩大肆抓捕,其結果被打死打傷的斑鳩一定是很多很多啊!您如果真的要放生,想救斑鳩一命,不如下道命令,禁止捕捉。像現在,您獎勵老百姓捕捉這許多的斑鳩送給您,您再放生,那麼大人您對斑鳩的仁慈確實還不能抵償您對它們人為地造成的災禍啊!”

趙簡子聽了下屬的一席話,在府門裏來回走了幾趟,仔細地思考了一陣子,默默地點了點頭說:“確實如此啊。”

【寓言解讀】

放生建立在殺生的基礎上,這屬於欺世盜名的騙人行為,要做善事、好事,就要從根本上真正為別人著想,而不要沽名釣譽,假仁假義,這反而要比不做善事還要可惡。

田夫獻曝

【寓言出處】

選自《列子》。

【故事欣賞】

從前,宋國有個貧窮的農夫,他一年到頭、從早到晚在田地裏忙忙碌碌地勞動,從來不曾出過遠門。他既不知道世上富人的生活是什麼樣的,也不知道外麵的世界和他這裏有什麼不同。

因為家裏十分貧窮,在冬天,這個農夫經常穿著亂麻編織的衣服,與嚴寒的天氣相抗。好不容易春天來了,冰雪融化了,太陽溫暖地照著大地,農夫也因此而像田地裏的禾苗一樣煥發了生機。

有一天,天氣格外晴朗,沒有一絲風。農夫在田地裏幹了一陣活,覺得有些勞累,便坐在田埂上休息曬太陽。暖融融的陽光照在農夫身上,他感到一種說不出的的溫暖和舒服。農夫覺得曬太陽取暖簡直是世間獨一無二的享受。他全然不知道世界上還有暖和的高樓大廈、深宅大院,也不知道有溫軟的絲棉袍子和貴重的狐皮大衣。

可憐的農夫回過頭對妻子說:“曬太陽,真是舒服極了,世上隻怕還沒有什麼人知道這種好處。我們如果把曬太陽取暖的舒服享受獻給國君,一定會得到一筆重賞。你看怎麼樣?”

農夫愚蠢的妻子覺得丈夫說的有道理,也同意去向國君敬獻曬太陽的辦法。於是夫妻倆拋下田間的農活回家,準備去獻計領賞。可惜的是,這夫妻二人不但沒有一件像樣的衣服,甚至連出門進城的路怎麼走都不知道。

【寓言解讀】

有些人的見識極其有限,這就使得他們常常以為自己覺得了不起的事情,別人也都會認為了不起,而真實的情況卻是他們自以為了不起的事情,其實是人人皆知的事情,這就要求我們要不斷學習,努力拓展自己的知識。

梓慶製鐻

【寓言出處】

選自《莊子》。

《莊子》是戰國中期思想家莊周和他的門人的著作。全書原有52篇,目前留傳33篇。作品很大部分反映了思想家莊子的思想。

【故事欣賞】

從前,有一位有名的木匠叫梓慶,他擅長砍削木頭製造一種樂器,那時人們稱這種樂器為鐻。

凡是看過梓慶做的鐻的人都十分驚歎不已,認為是鬼斧神工。魯國的君王聞聽此事後,召見梓慶問:“你是用什麼方法製成鐻的?”

“我是個工匠,談不上什麼技法。”梓慶回答說:“我隻有體會,在做鐻時,從來不分心,而且實行齋戒,潔身自好,摒除雜念。齋戒到第三天,不敢想到慶功、封官、俸祿;第五天,不把別人對自己的非議、褒貶放在心上;第七天,我已經進入了忘我的境界。此時,心中早已不存在晉見君主的奢望,給朝廷製鐻,既不希求賞賜,也不懼怕懲罰。”

梓慶在把外界的幹擾全部排除之後,進入山林中,觀察樹木的質地,精心選取自然形態合乎製鐻的材料,直至一個完整的鐻已經成竹在胸,這個時候才開始動手加工製作。

“否則,我不會去做!”梓慶向魯王詳細介紹製鐻過程後,繼續說:“以上的方法就是用我的天性和木材的天性相結合,我的鐻製成後之所以能被人譽為鬼斧神工,大概就是這個緣故。”

【寓言解讀】

這個寓言告訴我們,要出色完成一件事,精神的高度專一是非常關鍵的。隻有內心執著,精神專一,擯棄雜念,才能將最好的水平發揮出來,從而取得成功。

封人言政

【寓言出處】

選自《莊子》。

【故事欣賞】

在我國古時,官吏常被百姓尊稱為封人。有一名官吏出任長梧的地方官。一天,他碰到大聖人孔子的學生子牢。三句話不離本行,他與子牢探討治理地方、管理長梧的方法。

封人和子牢談得很投機。他講到自己的治理經驗,認為處理政務絕不能魯莽從事,管理百姓更不可簡單粗暴。

兩人從治理之道又談到種田之道。封人說自己曾種過莊稼。那時,耕地馬馬虎虎,無所用心,果實結出來稀稀拉拉;鋤草粗心大意,鋤斷了苗根和枝葉,一年幹下來,到了收獲季節,沒有多少收成。

聽了封人的講敘後,子牢又很關心地打聽他以後的狀況。

封人總結了自己種田的教訓,第二年便改變了粗枝大葉的態度。他告訴子牢,從此開始深耕細作,認真除草,細心護理莊稼,想不到當年獲得好收成,一年下來豐衣足食。

有了種田的失敗和成功,封人悟出一條道理,做任何事都貴在認真。現在他出任地方官,也要遵守這條做事的準則行事。子牢常常拿封人的事教育他人。

【寓言解讀】

認真是學習和做事必備的準則要求,同時也是一種好品質。無論是誰,要想做好一件事,認真二字是必不可少的。敷衍塞責、淺嚐輒止,馬馬虎虎是做不好事情的。

望洋興歎

【寓言出處】

選自《莊子》。

【故事欣賞】

連日不絕的秋雨下個不停,大河小溪的水都流入黃河。滾滾的河水竟漫過了黃河兩岸的沙洲和高地。河麵也被水漲得越來越寬闊,已經看不清對岸的牲畜了。河神見狀歡欣鼓舞,他自我陶醉,以為天下美景已盡收自己的流域。

河神高興得忘乎所以順流東下,到達大海。到達大海時朝東望去一片汪洋,看不見邊際,這使他頓時大吃一驚,一掃忘乎所以的神情。他眺望無邊的大海,不禁大發感慨:真是人外有人,河外有海呀,隻有見識短淺的人,才認為自己高明。

河神想到曾有人說過,即使是孔子的見聞與學識也還是有限的;伯夷的高尚品德也沒能達到頂點。那時他並不相信這樣的評價。今天看到坦蕩無垠的海神如此浩瀚廣博,一望無際。在事實麵前他才明白這話講得對。

看透了河神的這些心理後,海神開口了。他說:井裏的青蛙由於受自身居住環境的限製,不可以同它講大海;夏天的昆蟲受季節的局限,不可以同它說冬天;見識淺的人孤陋寡聞,受教育有限,不會聽懂大道理。如今,你河神走出河流兩岸,來到大海,開闊了眼界,知道自己渺小淺薄,才能同你談談大道理。

【寓言解讀】

世界之廣博,宇宙之浩渺無垠,超出了人們的想象。懂得越多知識的人越知道這點,懂得越少的人卻往往不知道。登高才能望遠,不思進取、固步自封注定要成為無知者。

林回棄璧

【寓言出處】

選自《莊子》。

【故事欣賞】

周朝的諸侯國中有一個諸侯國滅亡了,這個諸侯國的難民中有個叫林回的人,他舍棄了價值千金的玉璧,卻背負著嬰兒逃難。

難民中有人不理解林回的選擇,問他:“你是為了金錢嗎?如果是為了金錢,一個嬰孩能值幾個錢?”又有人問:“你不害怕受牽累嗎?一個吃奶的嬰兒在戰難時,給人添的麻煩簡直說不完。戰亂時期,真不明白你拋棄寶玉,背上嬰兒這個包袱是為什麼?”

林回背著孩子說:“那塊寶玉是因為值錢才和我在一起。這孩子因為是我的親生骨肉,和我的感情連在一起。”

和金錢利欲結合在一起,遇到天災人禍,患難之時便會互相拋棄;和骨肉情義友誼結合在一起,遇到患難便會相依為命。互相拋棄與互相依存,實在是相去十萬八千裏啊!

【寓言解讀】

在親情和金錢的權衡取舍上,親情這邊的砝碼永遠要比金錢這邊的砝碼要重,親情是不能用金線來衡量的,如果說價值千金,價值萬金,那親情就是一座永遠也挖不盡的金礦。

以羊替牛

【寓言出處】

選自《孟子》。

《孟子》是戰國時期思想家孟子及其弟子編撰整理而成,是我國儒家典籍中的一部,主要記錄了孟子的治國思想和政治策略。

【故事欣賞】

在我國古代,人們每到一定的日子,都要在祠廟裏舉行對神靈的祭祀儀式,以表示對神靈的膜拜,希望求得神靈的庇佑。每逢這種祭祀時,不是要殺一頭牛,就是要殺一隻羊,然後將牛的頭或者羊的頭用大木盤子盛放在祭神的供桌上,人們就站在供桌前祈禱。

有一天,齊國都城裏來了一個人,他牽著一頭牛從皇宮大殿前走過。這時,恰值齊宣王在大殿門口看見了,命人叫住那牽牛的人,便問道:“你打算把這頭牛牽到那裏去呢?”那人回答說:“我要用這頭牛祭祀神靈。”

齊宣王聽了後,看了看那頭牛,然後說:“這頭牛沒有罪過呀,卻要白白地去死,看著它那嚇得顫顫抖抖、哆哆嗦嗦的樣子,我真不忍心看了,把它放了吧!”

那個牽牛的人說:“大王您真慈悲,那就請您把祭鍾這一儀式也廢除了吧?”

“這怎麼可以廢除呢?”齊宣王嚴肅起來,接著說:“這樣吧,用一隻羊代替這頭牛祭祀去吧!”

【寓言解讀】

慈悲是心地善良的一種表現,假慈悲卻是欺世盜名的行為,齊宣王以羊代牛祭祀的行為就是一種假慈悲,是騙人的把戲。

二人學弈

【寓言出處】

選自《孟子》。

【故事欣賞】

從前,有一個下棋的名家叫秋,人們都稱他為弈秋。他的棋藝在全國是獨一無二的,非常高超,經過大大小小的比賽,他從來沒有輸過。久負盛名的弈秋認為如果自己死了,就沒有人再掌握這些高超的棋藝的話,實在是太可惜了,於是就招收了兩個徒弟,要把自己的高超棋藝傳下去。

下棋是一項腦力勞動,需要天資聰明,頭腦靈活,因此,在招收徒弟時,弈秋對要來學棋的人進行了智力測驗,從計算能力、理解能力、反應能力、應變能力等方方麵麵進行考察。考試非常嚴格,經過層層的篩選,最後選出了兩名智商最高的人,收為徒弟,其他的人都被淘汰了。

能夠成為全國最有名的棋手弈秋的徒弟,被選上的兩個人內心十分興奮,高興勁溢於言表。能選出智商最高的人為徒弟,弈秋也十分高興。

舉行過拜師儀式之後,弈秋開始教兩名徒弟學棋。

這兩個徒弟的智商旗鼓相當,但是學習態度卻是完全不一樣。其中一個徒弟,專心致誌,集中精力聽弈秋講課。另一個徒弟雖然也坐在那裏聽弈秋講課,可是他的心早就溜走了。他心裏惦記著天空飛翔的大雁,考慮怎樣用弓箭把它射下來,弈秋講課的內容,他根本沒有聽進去。

結果,兩個人的學習效果也是大不相同:前一個徒弟成了弈秋棋藝的傳人,後一個徒弟什麼也沒學會。

【寓言解讀】

學習、做事都要專心致誌,心無旁騖,把精力都投入進去,這樣才能學好、做好。如果三心二意、朝三暮四,沒有正確的學習、做事的態度,那一定不會有好的收獲。

不識車軛

【寓言出處】

選自《韓非子》。

《韓非子》又稱《韓子》,是戰國時期法家韓非的著作總集,是先秦法家思想的集中概括,通常定為55篇。

【故事欣賞】

車軛是牲畜駕車時套在牲畜脖頸上的一種木製駕具,其形狀略微彎曲有點像個“人”字形。

一天,一個鄭國人走在路上撿到一個車軛。因為他從未套過牲口駕車,所以不認識這是個什麼東西。回家後,他拿著車軛去問鄰居說:“這是個什麼東西?”

鄰居告訴他說:“這是車軛。”

雖然這個鄭國人知道了自己手裏拿的這根彎木棒叫作“車軛”,但畢竟印象不深,他並沒把這件事放在心上。第二天,這個人又在路上撿到一個車軛,他又拿去問鄰居,鄰居回答說:“這是車軛。”

誰知這個鄭國人聽了以後,竟然大怒。他說道:“先前那個東西,你說是車軛,現在這一個,你又說是車軛,路上哪來這麼多的車軛呢?我看這分明是你在騙我,你不是個好東西。”他說著、罵著,竟然抓起鄰居的衣領同他打起架來。

【寓言解讀】

這個鄭國人遇到了自己不明白的事,不虛心求教,還懷疑別人的指導,這樣的態度和行為如何能求得真知,取得進步。

樂不思蜀

【寓言出處】

選自《三國誌》。

《三國誌》是西晉文學家陳壽的一部著作,主要記載魏、蜀、吳三國鼎立時期的各國發生的事件,作品語言簡練、優美。

【故事欣賞】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個國家各據一方,連年征戰,爭奪霸主的統治地位。其中,蜀是指劉備割據管轄的地方。

劉備依靠軍師諸葛亮,大將關羽、張飛等人打下了江山,他死後將王位傳給了兒子劉禪。臨終前,劉備囑咐丞相諸葛亮輔佐劉禪治理蜀國。劉禪是一位非常無能的君主,什麼也不懂,什麼也不做,整天就知道吃喝玩樂,將政事都交給諸葛亮去處理。諸葛亮在世的時候,嘔心瀝血、殫盡竭慮主持蜀國的軍政大事。諸葛亮去世後,由大將薑維輔佐劉禪,蜀國的國力迅速走起了下坡路。

一次,魏國大軍侵入蜀國,一路勢如破竹,如入無人之境。薑維抵擋不住,接連失敗。劉禪驚慌不已,一點繼續戰鬥的信心和勇氣都沒有,為了保命,他赤著上身、反綁雙臂,叫人捧著玉璽,出宮投降,做了魏國的俘虜。同時跟他一塊兒做了俘虜的,還有一大批蜀國的臣子。

投降以後,魏王把劉禪他們接到魏國的京都去居住,還是使他和以前一樣養尊處優,為了籠絡人心,還封他為安樂公。

蜀國大將司馬昭雖然知道劉禪無能,但對他還是有點懷疑,怕他表麵上裝成很順從,暗地裏存著東山再起的野心,有意要試一試他。有一次,他請劉禪來喝酒,席間,叫人為劉禪表演蜀地樂舞。跟隨劉禪的蜀國人看了都觸景生情,難過得直掉眼淚。司馬昭看看劉禪,見他正咧著嘴看得高興,就故意問他:“你想不想故鄉呢?”劉禪隨口說:“這裏很快樂,我並不想念蜀國。”

喝完酒回到住處後,劉禪的近臣教他說:“下次司馬昭再這樣問,主公應該痛哭流涕地說:‘蜀地是我的家鄉,我沒有一天不想念那裏。’這樣也許會感動司馬昭,讓他放我們回去呀!”果然不久,司馬昭又問到這個問題,劉禪就裝著悲痛的樣子,照這話說了一遍,但又擠不出眼淚來,隻好閉著眼睛。司馬昭忍住笑問他:“這話是人家教你的吧?”劉禪睜開眼睛,吃驚地說:“是呀,正是人家教我的,你是怎麼知道的?”

司馬昭明白劉禪確實是個胸無大誌的人,就不再防備他了。

【寓言解讀】

身為一國之君,竟然玩物喪誌到了連自己的國家都不想念的地步,可悲可歎。無論在什麼時候,人都應該有自己的遠大理想,胸懷大誌,誌存高遠,並要為之奮鬥不已。

後羿射箭

【寓言出處】

選自《說苑》。

《說苑》又稱為《新苑》,是西漢文學家劉向的作品,共20卷,按各類記述春秋戰國至漢代的遺聞軼事,作品主要體現了儒家的哲學思想、政治理想以及倫理觀念。

【故事欣賞】

夏朝有一位神射手叫後羿。他練就了一身百步穿楊的射箭好本領,立射、跪射、騎射樣樣精通,而且箭箭都射中靶心,從來沒有失過手。人們爭相傳頌他高超的射技,對他非常敬佩。

夏王也從身邊的人那裏聽說了這位神射手的本領,還曾親眼目睹過後羿的表演,十分欣賞他的功夫。有一天,夏王想把後羿召入宮中來,單獨給他一個人演習一番,好盡情領略他那爐火純青的射技。

於是,夏王命人把後羿找來,帶他到禦花園裏找了個開闊地帶,叫人拿來了一塊一尺見方,靶心直徑大約一寸的獸皮箭靶,用手指著說:“今天請先生來,是想請你展示一下您精湛的本領,這個箭靶就是你的目標。

“為了使這次表演不至於因為沒有競爭而沉悶乏味,我來給你定個賞罰規則,如果射中了的話,我就賞賜給你黃金萬兩;如果射不中,那就要削減你一千戶的封地。現在請先生開始吧。”

後羿聽了夏王的話,一言不發,麵色變得凝重起來。他慢慢走到離箭靶一百步的地方,腳步顯得相當沉重。然後,後羿取出一支箭搭上弓弦,擺好姿勢拉開弓開始瞄準。

想到自己這一箭出去可能發生的結果,一向鎮定的後羿呼吸變得急促起來,拉弓的手也微微發抖,瞄了幾次都沒有把箭射出去。後羿終於下定決心鬆開了弦,箭應聲而出,“啪”地一下釘在離靶心足有幾寸遠的地方。後羿臉色一下子白了,他再次彎弓搭箭,精神卻更加不集中了,射出的箭也偏得更加離譜。

後羿收拾弓箭,勉強賠笑向夏王告辭,悻悻地離開了王宮。夏王在失望的同時掩飾不住心頭的疑惑,就問手下道:“這個神箭手後羿平時射起箭來百發百中,為什麼今天跟他定下了賞罰規則,他就大失水準了呢?”

手下解釋說:“後羿平日射箭,不過是一般練習,在一顆平常心之下,水平自然可以正常發揮。可是今天他射出的成績直接關係到他的切身利益,叫他怎能靜下心來充分施展技術呢?看來一個人隻有真正把賞罰置之度外,才能成為當之無愧的神箭手啊!”

【寓言解讀】

當心中有了患得患失的憂慮之後,其行為必定要受到影響。過分的物質利益計較會成為成長路上的“攔路虎”,因此,在金錢等物質利益麵前要保持一顆平常心。

秉燭而學

【寓言出處】

選自《說苑》。

【故事欣賞】

春秋時期,晉國、齊國、宋國、秦國、楚國號稱“春秋五霸”,其中晉國是一個強大的國家,經常與別的國家發生戰爭。但是到了晉平公姬彪登上國君的寶座時,晉國的形勢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當時國內的韓、趙、魏三大家族共同執掌晉國的朝政,晉平公名義上雖為一國之君,實際上沒有實權。盡管如此,他仍然不學無術,不思進取,對韓、趙、魏三大家族束手無策,不能重振朝綱,每天隻知吃喝玩樂,得過且過。

晉平公在位的26年中,沒有作為,使晉國的形勢越來越衰弱,麵臨著被韓、趙、魏三大家族瓜分的危險。

晉平公到了老年,反思自己平庸的一生,忽然產生了一種要求學習的強烈欲望,但又感到來日不多,怕學不好,因而心情十分矛盾。

有一天,晉平公對晉國的樂師師曠說:“樂師,寡人的年紀已經70歲了,很想學習,恐怕為時已晚了。”

師曠說:“君侯,既知時間已經晚了,為什麼不點亮蠟燭呢?”

晉平公想:我說時間晚了,是指年紀大了,而不是指時間到了夜晚,他卻讓我點亮蠟燭,這不是開玩笑嗎?

晉平公想到這裏,就對師曠說:“樂師,寡人雖無太大作為,但怎麼說仍是你的國君,哪裏有做臣下的戲弄國君的呢?”

師曠說:“臣雖雙目失明,但還不至於眼裏沒有君。臣的話自有臣的道理,怎麼敢戲弄國君呢?”晉平公說:“樂師,你說說有什麼道理?”

師曠說:“我聽說過幾句話,不知君侯有無興趣聽?”

晉平公說:“近日寡人心中苦悶,也沒有人跟寡人說真心話,身邊都是一些溜須拍馬之輩,你能跟寡人說真心話,寡人當然有興趣聽了。有什麼話你就說吧!”

師曠說:“有幾句話是這樣說的:一個人在少年時期好學,就像初升的太陽一樣,光輝燦爛,前途無限;一個人在壯年時期好學,就像中午的太陽一樣,光輝正盛,大有前途;一個人在老年時期好學,好像蠟燭的光亮一樣,它的光亮雖然不如太陽的光輝,不也比在黑暗中走路更強嗎?”

晉平公拍手叫好說:“說得好啊!”

【寓言解讀】

俗話說,活到老,學到老。學習是永無止境的。雖然學習有早晚,但隻要學習,哪怕晚些,也會有所收獲的。端正學習的態度,才是最為關鍵的。

仕數不遇

【寓言出處】

選自《論衡》。

《論衡》是東漢文學家王充所著,是我國古代一部不朽的唯物主義哲學著作,現存文章85篇。

【故事欣賞】

有個周朝人,一生中多次求官,但是直到頭發白了也沒有取得任何功名。

這天,他走在路上,回首往事,傷感地落下淚來。

有人問道:“您為什麼哭泣呢?”他抽咽著說:“我幾次謀官都得不到賞識。現在已經年邁。再沒有機會了,因此傷心地落淚。”那人又問:“您為什麼一次都得不到賞識呢?”他回答說:“我少年時苦讀經史,後來文才具備,試圖求官,不料君王卻喜歡任用老年人。這個君王死後,繼位的君王又喜歡任用武士,我發憤改學武藝,誰知武功剛學成,好武的君王又死去了。現在新立的君王開始執政,又喜歡任用年輕人,而我的年齡已經老了,所以終生不曾得到一次賞識,未能做官。”

【寓言解讀】

這個周朝人頭發都白的時候也沒有取得任何功名,其錯誤就在於做事不持之以恒,投機鑽營,最終導致一事無成。學習、做事要持之以恒,不能這山望著那山高,更不要學投機鑽營、朝三暮四那一套。

象虎

【寓言出處】

選自《鬱離子》。

《鬱離子》是明代政治家劉伯溫的作品。作品集中反映了作者的哲學思想、經濟思想、道德思想以及文學成就等。

【故事欣賞】

楚國有一家人深受狐狸之害。狡猾的狐狸經常趁其不備,跑到院子裏來偷雞吃,鬧得這家雞犬不寧。這家人想了許多法子來抓狐狸,可是每次都不奏效。

後來,有人給他家出了個主意,說:“老虎是山裏的百獸之王,普天下的獸類見了它,都會害怕得落荒而逃,或者隻能趴在地上等死。”這家人感到此話有理,於是就用竹篾編了一個老虎模型,再用一張虎皮蒙在外麵,放置在自家的窗戶之下。沒過幾天,狐狸又來騷擾了,它剛一進院門就撞見了這個老虎模型,直嚇得大叫一聲,即刻就倒在了地上,隻剩下束手就擒的份兒了。

還有一次,不知從何處來了一頭野豬,竄到這楚人家的地裏去糟蹋糧食。於是,楚人的一家之長又將老虎模型預先埋伏在草叢之中,同時派自己的兒子手執鋒利的武器,守候在大路上。一切安排就緒以後,等野豬進了地,他就讓那些在地裏幹活的人齊聲大喊,嚇得那頭野豬趕緊往草叢中逃生,可是在那裏又看到了老虎模型,於是又折轉身來,往大路上奔去,結果就被守候在大路上的兒子給抓獲了。

有了這兩次經曆以後,這家人興奮異常,他們以為憑著這個老虎模型就可以降伏天下所有的野獸了。恰在此時,野外又發現了一種形狀像馬的動物,這位楚人的家長立即帶上老虎模型前往驅趕它。

有些見多識廣的人出麵勸阻他:“這種形狀像馬的動物就是‘駮’(bó)呀,它連真的老虎都會吃掉,你又何必帶個假的老虎模型去送死呢?你這樣去是要遭殃的!”可是楚人卻聽不進這善意的勸告,依然孤身前往。他到了野外之後,隻見那像馬的駮吼聲如雷,一下子就衝到了楚人麵前,迅速踢翻了他帶去的老虎模型,接著就用前爪將楚人抓住,拚命撕咬,不一會兒就將楚人咬死了。

【寓言解讀】

這個楚人以不變應萬變,不知變通,最後落得悲慘的下場。我們在生活、學習中,要根據實際情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靈活變通,不要盲目照搬,機械挪用。

濟陰賈人

【寓言出處】

選自《鬱離子》。

【故事欣賞】

濟陰(我國古郡名)的一個商人在過河時翻了船,急忙之中他抓住水中漂浮的一堆枯枝亂草拚命掙紮。一個打魚的人聽到呼救的喊聲,立即把船劃過去救他。

商人看到了緩緩駛來的小船,頓時產生了獲救的希望。但是河水水流很急,隨時都有淹沒他的危險。為了抓緊時間死裏逃生,商人對著漁夫大聲喊道:“我是濟陰的名門富豪,隻要你能救我,我就送給你一百金!”

漁夫使出渾身的力氣,搶在商人沉沒之前把他救到岸上。可是商人上岸後隻給了漁夫十金。漁夫對商人說:“你不是答應給我一百金的嗎?現在你得救了就隻給十金,這樣做對不對呢?”

商人一聽變了臉色。他惡狠狠地說道:“像你這樣的一個漁夫,往常一天能掙幾個錢?剛才一眨眼工夫你就得到了十金,難道還不滿意嗎?”漁夫不好跟他爭辯,低著頭、悶悶不樂地走了。

又過了一段時間,那個商人從呂梁坐船而下。他的船在半路上又觸礁翻沉了。從前的那個漁夫碰巧正在附近。有人對漁夫說:“你為什麼不把岸邊的小船劃過去救他呢?”漁夫答道:“他就是那個答應給我酬金,過後卻翻臉不認人的吝嗇鬼!”說完,漁夫一動不動地站在岸上袖手旁觀。不一會兒,那個商人就被河水吞沒了。

【寓言解讀】

商人重錢財,輕諾言,最終為此付出了沉重的代價。當然那個漁夫也缺乏人道主義的精神,信奉金錢至上,也是不對的。做人要言行一致,言出必行,心口如一,這樣才能取信於人。人如果失去了信用,最終受到傷害的是自己。

做賊心虛

【寓言出處】

選自《宗門聯燈會要》。

《宗門聯燈會要》又名《禪宗聯燈錄》,南宋時期編撰而成。

【故事欣賞】

南唐時候,當塗縣的縣令叫王魯。王魯是個貪得無厭,見錢眼開,唯利是圖,眼裏隻有錢的主兒,隻要是有錢,他就可以不顧是非曲直,顛倒黑白。他做當塗縣令的時候,幹了許多貪贓枉法的壞事。

常言說,上梁不正下梁歪。這王魯屬下的那些官吏,見上司貪贓枉法,便也一個個明目張膽幹壞事,他們變著法子敲詐勒索、貪汙受賄,巧立名目搜刮民財,這樣的貪官竟占了當塗縣官吏的十之八九。因此,當塗縣的老百姓真是苦不堪言,一個個從心裏恨透了這批狗官,總希望能有個機會好好懲治他們,出出心中怨氣。

一次,適逢朝廷派員下來巡察地方官員情況,當塗縣老百姓一看,機會來了。於是大家聯名寫了狀子,控告縣衙裏的主簿等人營私舞弊、貪汙受賄的種種行為。

狀子首先遞送到了縣令王魯手上。王魯把狀子從頭到尾隻是粗略看了一遍,這一看把王魯縣令嚇得心驚肉跳,渾身上下直打哆嗦,直冒冷汗。原來,老百姓在狀子中所列舉的種種犯罪事實,全都和王魯自己曾經幹過的壞事相類似,而且其中還有許多壞事都和自己有牽連。狀子雖是告主簿幾個人的,但王魯覺得就跟告自己一樣。他越想越感到事態嚴重,越想越覺得害怕,如果老百姓再繼續控告下去,馬上就會控告到自己頭上了,這樣一來,朝廷知道了實情,查清了自己在當塗縣的胡作非為,自己豈不是要大禍臨頭!

王魯想著想著,驚恐的心怎麼也安靜不下來,他不由自主地用顫抖的手拿筆在案卷上寫下了他此刻內心的真實感受:“汝雖打草,吾已驚蛇。”寫罷,他手一鬆,癱坐在椅子上,筆也掉到地上去了。

【寓言解讀】

這就是做賊心虛,做了不法的事情,雖然還沒有受到應有的懲罰,但心理卻經受了煎熬。做人要正直,不做違背良心和觸犯法律的事,否則,內心懲罰一定會到來,而且避無可避。

一葉障目

【寓言出處】

選自《笑林》。

《笑林》也稱《笑林廣記》,是我國古代第一部笑話集。由三國時魏人邯鄲淳編撰而成。

【故事欣賞】

從前,楚國有一個非常愛錢的人,他十分貪心,卻又不願意好好做事,自己養活自己,總想很容易地發大財,一天他不知從哪裏找回一大堆講歪門邪道的書回來研究,還成天念叨:“怎麼才能輕而易舉弄到一大筆錢呢?”他指望能從這些書中找到不勞而獲的竅門。

一天,他正在看一本叫《淮南子》的書,已經看了很久了,還是一無所獲,不禁很是失望,準備不看了去睡覺。忽然,他的眼睛落在隨便翻到的一頁上,定住了。隻見書上有這麼一句話:“人如果能得到螳螂捕蟬時用來隱蔽自己的那片樹葉,就可以隱形。”

這個人馬上被吸引住了,他以為終於找到了不勞而獲的竅門,他扔下書就急急忙忙地跑到山上樹林裏去找書上所說的隱身葉。他仰著脖子到處仔細地看啊、找啊,幾個時辰下來,脖子酸痛酸痛的,難受極了。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終於找到了。在一片樹葉後麵,一隻螳螂潛伏著,伺機撲向身前即將到口的蟬兒。這個人忙爬到樹上,把這片葉子摘下來,象撿到寶貝地捧在手裏。忽然一陣風吹過來,這個人手裏的葉子飄走了,落到地上,和早已落了厚厚一層的落葉混在了一起。這人跑過去,瞪大眼睛看了又看,怎麼也分辨不出究竟哪一片才是他剛才摘到的樹葉。無奈,他隻得把這一大堆樹葉全都掃到背簍裏帶回去。

回到家裏,他把帶回來的樹葉全都倒在地上,順手拿了一片擋在臉前問妻子:“喂,你看得見我嗎?”妻子正忙著做家務,隨便瞟了他一眼,漫不經意地回答:“看得見!”這人就又拿了一片葉子遮住臉問:“你看得見我嗎?”妻子還是回答說:“看得見!”

這樣反反複複問了許多遍,妻子每次都回答“看得見”。到最後,妻子實在是不耐煩了,就隨口敷衍地說:“看不見了,看不見了!”這人聽了,以為終於找到隱身葉子了,欣喜若狂。他將葉子小心地藏在身上,手舞足蹈地對妻子說:“你在家裏等著吧,我們馬上就要發大財,過好日子了!”說完,也不顧妻子一臉的驚詫,就自個兒跑到集市上去了。

集市上人很多,賣東西的,買東西的,人來人往,熱鬧非凡。大大小小的商店裏各色貨物應有盡有,衣服、鞋子、首飾……真是琳琅滿目,這個人眼都看花了。終於,他選中了一件貴重的頭飾,取出葉子遮住臉,伸手就往櫃台裏去拿。店裏的夥計先是吃驚地看著他,不明白他為什麼這麼大膽,一會兒終於回過神來,一把抓住他的手大叫道:“來人哪,快來抓強盜啊!”附近的人們聞聲趕來,把這個人扭送到了縣衙門。

【寓言解讀】

這個楚人財迷心竅,一葉障目,在大白天就形同強盜行竊起來,可見,私欲泛濫有多麼可怕,完全可以使人喪失理智,喪失尊嚴,因此,平時要自覺加強對貪欲的警惕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