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袍
蒙古袍是蒙古族的傳統服飾,以氈、皮、革、帛等製作,衣肥大,長及拖地。蒙古袍的男女式樣相似,牧區男女均穿用。蒙古袍分夾、棉、皮三種,冬以羊裘為裏,多用綢、緞、布作麵,夏用布、綢、緞、絲等為原料製作夾袍。蒙古袍一般用紅、黃、紫和深藍色。蒙古袍袖長窄,下擺不開衩,衣襟及下擺多用絨布鑲邊,邊寬約6~9厘米。蒙古袍穿著時稍向上提,以紅、紫色綢緞緊束腰部,兩端飄掛腰間。穿蒙古袍騎馬放牧,能護膝防寒,夜宿可當被蓋,瘦長袖筒可防蚊,束上寬大腰帶,還能保持腰肋骨穩定垂直。
擦爾瓦
擦爾瓦是四川和雲南大小涼山一帶彝族男女使用的披衫。這種披衫與原始遊牧生活環境有密切的關係。擦爾瓦的樣式分有流蘇(穗狀飾物)和無流蘇兩種,各自流行於不同地區。擦爾瓦用白、灰、青三色羊毛線織成,並織有方格紋、斜紋、水波紋及南瓜子紋等花紋。縫製一件擦爾瓦,需7幅或9幅毛料,上端采用羊毛編成的粗繩縮口,下端有數目眾多的長達30厘米的流蘇。男女老幼,不論寒暑,終年披用擦爾瓦。它白天可用來抵禦風雨,夜間則可用來作被子蓋。
飲食風俗
糌粑
糌粑是藏族的主食,是將青稞或豌豆炒熟後舂磨而成。食用時,先將酥油茶或鮮奶、奶茶、青稞酒(用青稞製成的低度酒)等倒入碗內,然後加入糌粑,用手揉拌成團,再配以佐料即可;還可以在糌粑中加入茶水或煮成麵糊食用。一些與藏族毗鄰的民族也有食用糌粑的習慣。
酥油茶
酥油茶是藏族的一種飲料,多作為主食與糌粑一起食用。此種飲料是用酥油和濃茶加工而成。製作時,先將適量酥油放入特製的桶中,佐以食鹽,再注入熬煮的濃茶汁,用木柄反複搗拌,使酥油與茶汁融為一體,呈乳狀即成。與藏族毗鄰的一些民族,也有飲用酥油茶的習慣。
抓飯
抓飯是中國維吾爾、烏茲別克等民族喜愛的一種飯食,因過去是淨手後用手抓食,故俗稱抓飯。抓飯的主要原料為羊肉、羊油或清油、胡蘿卜、洋蔥、大米、葡萄幹和木瓜。製作抓飯要經過炸、炒、煮、蒸等工序。維吾爾族和烏茲別克族人在過年或結婚等喜慶節日,常用抓飯招待客人。建國後,抓飯也傳入內地,成為人們喜愛的一種風味飲食。
馬奶子
馬奶子是蒙古族及其他一些北方遊牧民族用馬奶製作的一種傳統飲料。其做法是,將馬奶貯於革器中,攪拌數日,味微酸後便可飲用。它通常色白而濁,味酸而膻,若延長攪拌時間,則色清而味甜。馬奶子可以久存,適於牧民遠處放牧時飲用。它有滋補強身、驅寒、舒筋活血、補腎消食、健胃、治療腹瀉及水腫等功能,逐漸形成了馬奶療法。來訪賓客入帳時,常先在盛馬奶子的革器內攪動數下,以表示對主人的敬意。至今,馬奶子仍被蒙古族視為聖潔的飲料,少數地區還舉辦馬奶子節,歡慶牧業豐收。
冷麵
冷麵是朝鮮族的傳統食品之一,它的主要原料是蕎麥麵、小麥麵和澱粉,也有用玉米麵、高粱米麵和榆樹皮麵的。
冷麵的做法:將蕎麥麵及澱粉加水拌勻,壓成麵條,煮熟撈出,衝以冷水,然後去水拌以牛肉片、辣椒、泡菜、梨或蘋果片、醬、醋、冰塊等佐料,加入牛肉湯即成。現在北京、沈陽、哈爾濱等大城市以及朝鮮族聚居的城鎮都設有冷麵館。
火燒乳豬
火燒乳豬是傣族待客的一道一等菜。燒乳豬要選用半年左右的德宏小耳豬,因其皮薄肉質細嫩。將小豬去內髒,塞入調料後用竹篾縫合,用文火燒烤,到焦黃冒油時,邊燒邊用尖刀將皮刺破,灑上濕稻草灰,再用火烘烤,待散發肉香時即可切片入席。食時要配傣味蘸水碟。
辣白菜
辣白菜是朝鮮族最喜歡吃的一種菜,是冬季的主要副食品。每年冬天,大白菜下來後,他們就開始製作辣白菜了。此時無論是農村還是城鎮,家家都要做,少則幾百斤,多則上千斤,因為要持續吃到第二年的春天。辣白菜清香爽口,有解膩解酒、助消化、增食欲之功效,既是平日家中的常菜,又可以上宴席。因此它備受歡迎,成了朝鮮族日常飲食中所不可缺少的一道菜。
羊肉串
新疆盛產綿羊,由此維吾爾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習俗。先把用洋蔥末醃了約半小時的鮮羊肉塊串在鐵釺子上,架在鐵槽上烘烤。然後撒上精鹽、辣椒粉、孜然粉,五分鍾左右,翻動肉釺再烤另一麵,並撒上調料,數分鍾即成。講究的羊肉串肉質鮮嫩,味鹹辣,孜然的特殊味道濃鬱,有的食者一次能吃幾十串。特別是到了冬季,人們坐在烤肉槽前,既有紅撲撲的炭火取暖,又有香噴噴的羊肉串解饞,真是妙趣橫生。
藏族獨有的沐浴節
每年藏曆七月上旬,在西藏拉薩河畔,從城市到鄉村,從牧區到農區,都有一個群眾性的洗澡活動。這一年一度的洗澡活動,要集中進行一個星期,是藏族獨有的沐浴節,也叫沐浴周。在這七天中,從垂髦的娃娃到白發蒼蒼的老人,都要下河洗澡,這是藏族群眾的風俗習慣。
在拉薩地區,凡是肉眼看得見南方的棄山星,便說明季節已入春或入秋。每當七月棄山星出現時,季節已進入夏末秋初。據藏文天文曆書記載,初秋之水有八大優點:一甘、二涼、三軟、四輕、五清、六不臭、七飲時不損喉、八喝下不傷腹。這種歸納是有一定科學道理的。西藏高原冬長夏短,春天雪水入河,冰人肌骨;夏日大雨滂沱,山洪暴發,河水渾濁;冬天皮袍裹身,誰敢入水。隻有在入秋之時,這時候洗澡再好不過了。於是,一群接一群的男女老少,全家出動,扶老攜幼,紛紛來到河溪之中,盡情地洗澡、遊泳,累了便坐在岸邊石階上,洗涮身上的汙穢以及各種災難、疾病、煩惱和痛苦。那些上了歲數的老人也來到河邊蹲在台階上,先洗頭,然後脫光上身,用水擦身,最後下河洗澡。人們不僅洗頭、洗澡,也順便洗洗衣服、被褥。
人們帶上青稞酒、酥油茶、糌粑和其他節日食品,洗完澡之後,邊吃邊喝,談古說今,暢敘家常。有的在河中遊泳,有的在河灘上翩翩起舞,有的放聲歌唱。正是“金風習習天氣涼,秋高氣爽水清亮;拉薩河畔歌潮起,男女老少沐浴忙。風和日麗好風光,千家萬戶洗衣裳;洗淨晾在河灘上,五彩繽紛放光芒。”
人們早晨出來,夜晚才回家。這種洗澡活動,到七月棄山星出現時,進入高潮;棄山星隱沒,洗澡活動結束,曆時一周。把洗澡當作節日來過恐怕隻有藏族了。
為什麼人們把星星出現的七個夜晚定為沐浴節呢?這裏也有一個故事。很久很久以前,草原上一個醫生叫宇托·雲旦貢布。他的醫術十分高明,什麼疑難雜症都能治,被人們稱為藥王。不幸的是宇托醫生去世了。他去世以後,草原上又遭到了可怕的瘟疫,生命垂危的牧民隻好跪在地上,向蒼天祈禱。
一天,一個被病魔折磨得奄奄一息的婦女做了一個夢,夢中宇托醫生對她說:“明天晚上,當東南天空出現一顆明亮的星星的時候,你就到吉曲河裏洗澡,洗澡以後病就會好起來。”果然,這個婦女在吉曲河中洗澡以後,疾病立刻消除了,一個又黃又瘦的病人,在洗澡以後變成了一個紅光滿麵的健康人。這件新鮮事傳開以後,所有的病人都來到河中洗澡。凡是洗澡的病人,都消除了疾病,恢複了健康。人們說,這顆奇特的星星就是宇托醫生變的。宇托醫生在天國看到草原人民遭受瘟疫襲擊,他又不能來到人間,於是化作一顆星星,借星光把河水變成藥水,讓人們在河水中洗澡以去處疾病。因為天帝隻給宇托七天時間,這顆星星也就隻出現七天。從此,藏族人民就把這七天定為沐浴節,每年這個時間各地的牧民們,都到附近的河水裏洗澡。
茶文化
俗話說開門七件事,柴米油鹽醬醋茶。由此可見茶在中國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
飲茶在我國傳統禮儀中占重要地位。大約四五千年前,中華民族的先人就開始認識並利用茶了。一切交際和應酬場合,茶是必不可少的款待物,由此還演變出了托杯至胸前向主人致敬、添水時叩桌以示謝意及端茶送客等禮節。客來敬茶的風俗在許多少數民族中還發展成為最隆重的迎賓儀式,如蒙古族獻奶茶、藏族人獻酥油茶、景頗人獻烤茶、苗族人獻打油茶等。很多地方敬茶還成為節日活動的重要內容,如春節中的元寶茶、立夏時的土愛茶等就是傳承至今的風俗。寄送新茶以示問候和敬意,也是悠久的民族習慣。
愛茶者一律稱喝茶為“品茶”。一個“品”字,道盡了飲茶的諸多情趣,對酒自然能夠當歌,對茶則可以恣情寫意。所以中國的文人墨客品出了不少膾炙人口的佳句名篇,“茶煙一縷輕輕揚,攪動蘭膏四座香”、“素瓷傳靜夜,芳氣滿閑軒”等都是古人詠茶詩裏的佳作。伴之而起的是“茶道”的盛行,這使品茶成了修身養性的最佳良方。唐朝的陸羽,對品茶極有講究,還專門著書一本,首次係統介紹茶的栽培、製作、飲用的方法和經驗,謂之《茶經》。他也因此被尊為“茶神”。
茶與酒一樣,與中國的曆史淵源極深。多少風雲人物以茶會友、煮茶論道,並成就大業!茶還作為文明的使者,經由古老的絲綢之路,傳播到全球。1662年,一位愛茶的葡萄牙公主凱瑟琳出嫁英國,使英國出現了第一位飲茶皇後,從此也增添了一個飲茶大國。這個島國的人民,成了世界上飲茶的冠軍,上午十時半和下午四時飲茶,成了生活中雷打不動的習慣。學術界的交流被稱為“茶杯和茶壺精神”,電視台下午四時的節目謂之“飲茶時間”。蕭伯納曾調侃說,破落戶的英國紳士,一旦賣掉了最後的禮服,那錢往往還是用來飲下午茶的。
白族“三道茶”指的是“苦茶”、“甜茶”、“回味茶”,寓意人生的“一苦”、“二甜”、“三回味”。苦茶又稱“烤茶”或“百鬥茶”,先苦後甘,能提神補氣,使人神清氣爽;三道回味茶,放有花辣等佐料,喝了能滿口清香,回味無窮。
白族三道茶源遠流長,起源於唐初,之後不斷發展。到了唐南詔國中後期,佛教在大理興起,寺廟倡導坐禪飲茶,遊客也喜歡飲茶止渴,這使茶道發展不小。經過宋、元時期到了明、清之際,白族家室多愛飲烤茶,招待客人則用甜茶,在婚事、節日期間專飲“三道茶”。
經過漫長歲月的浸潤,中國的茶俗又增添出文人飲茶賦詩作畫、男女定親飲茶為禮、民間糾紛飲茶講和等形式。近年來各種類型的茶話會也是傳統茶宴茶會的演變。遍布城鄉的茶館、茶樓、茶室、茶攤、茶坊、茶肆是人們品茗清談、信息聚散、曲藝彈唱、生意洽談、歇腳解渴的好場所,而這正是我國飲茶曆史悠久的縮寫。
中國酒文化
中國是釀酒曆史最悠久的國家,各種飲酒習俗、器具、娛藝、及有關詩文、書畫的積累日益豐富,使中國酒文化最領先、最充實也最富有民族特色。
傳統飲酒文化的根基
曆史上,儒家的學說被奉為治國安邦的正統觀點,酒的習俗同樣也受儒家酒文化觀點的影響,講究“酒德”。酒德和酒禮是傳統飲酒文化的根基。對此,我們分別進行論述。
酒德兩字,最早見於《尚書》和《詩經》,其含義是說飲酒者要有德行,不能像商紂王那樣,“顛覆厥德,荒湛於酒”。《尚書·酒誥》集中體現了儒家的酒德,這就是:“飲惟祀”(隻有在祭祀時才能飲酒);“無彝酒”(不要經常飲酒,平常少飲酒,以節約糧食,隻有在有病時才宜飲酒);“執群飲”(禁止民從聚眾飲酒);“禁沉湎”(禁止飲酒過度)。儒家並不反對飲酒,用酒祭祀敬神,養老奉賓,都是德行。
飲酒作為一種食的文化,在遠古時代就形成了大家必須遵守的禮節。有時這種禮節還非常繁瑣。但如果在一些重要的場合下不遵守,就有犯上作亂的嫌疑。又因為飲酒過量難自製,容易生亂,所以製定飲酒禮節就很重要。
中國酒精神的精髓
在文學藝術的王國中,酒神精神無所不往,它對文學藝術家及其創造的登峰造極之作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因醉酒而獲得藝術的自由狀態,是古老中國的藝術家解脫束縛獲得藝術創造力的重要途徑。“誌氣曠達,以宇宙為狹”的魏晉名士、第一“醉鬼”劉伶在《酒德頌》中有言:“有大人先生,以天地為一朝,萬期為須臾,日月有扃牖,八荒為庭衢。幕天席地,縱意所如。”、“兀然而醉,豁然而醒,靜聽不聞雷霆之聲,孰視不睹山嶽之形。不覺寒暑之切肌,利欲之感情。俯觀萬物,擾擾焉如江漢之載浮萍。”這種“至人”境界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典型體現。追求絕對自由、忘卻生死利祿及榮辱,是中國酒神精神的精髓所在。
“李白鬥酒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杜甫《飲中八仙歌》)、“醉裏從為客,詩成覺有神。”(杜甫《獨酌成詩》)、“俯仰各有誌,得酒詩自成。”(蘇軾《和陶淵明〈飲酒〉》)、“一杯未盡詩已成,湧詩向天天亦驚。”(楊萬裏《重九後二月登萬花川穀月下傳觴》)。南宋政治詩人張元年說:“雨後飛花知底數,醉來贏得自由身。”酒醉而成傳世詩作,這樣的例子在中國詩史中俯拾皆是。
中國還是酒型最豐富、風格最多彩的國家。壓榨酒是我國曆史最悠久的酒類,以色澤澄黃、滋味醇厚的紹興老酒為代表,品種有加飯酒、香雪酒、花雕酒、狀元紅等多樣。燒酒是我國最有代表性的酒類,分為以瀘州老窖、五糧液、古井貢酒為代表的曲香型;以山西汾酒、陝西西鳳酒為代表的清香型;以貴州茅台酒為代表的醬香型;以貴州董酒為代表的泥香型等。此外我國還擁有玫瑰紅、味美思、金獎白蘭地、中國紅葡萄酒等各種采用傳統無曲釀造法或吸收國外工藝技術釀造的果酒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