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怪的婚俗
哭嫁
我國湖南省南部的江華瑤族自治縣保留著一種古老而奇特的婚俗——哭嫁。姑娘出嫁前兩天,在娘家人的陪同下走出閨房,來到定親禮物前大哭一場,表示不忍心離開父母。這時寨子裏的青年男女歡聚一堂,陪著姑娘“會歌堂”。“會歌堂”就是大家聚在一塊兒,在樂器的伴奏下隨編隨唱,直到次日清晨。“會歌堂”後,姑娘回到家中吃在娘家的最後一頓飯。飯後,姑娘哭哭啼啼地來到父母麵前哭嫁告別,然後來到祖宗廳裏拜別祖宗,祈禱婚後幸福。然後,姑娘用自己織的手帕捂著臉,在陪嫁娘的陪伴下邊哭邊走向停在寨外的轎子。等到哭濕了第三條手帕,姑娘才在手提小火爐的中年婦女的勸導下進轎。瑤族人結婚要“哭”,可解釋是“悲”,悲傷的是生身父母把自己養育長大,現在要分別了;也可解釋是“喜”,喜的是和心上人結婚,幸福的新生活就要到來。
捆新人
柯爾克孜族的婚禮是在新娘家裏舉行的。結婚的那天早上,新郎由親戚和一群夥伴陪著騎馬去新娘家。去的時候,帶一隻宰好的小山羊,在離新娘家不遠的地方舉行“叼”羊比賽。新娘家附近的年輕人也可以參加,最後由男方的一個小夥子把這隻小山羊扔在新娘家門口,然後下馬。這時,女方的親友立即把身著禮服的新郎“捉拿歸案”,捆綁於氈房外。過一會兒,新娘也被綁,而且和新郎拴在一起,互相看著對方,引起圍觀者的哄笑。這時,新郎的父親隻好向女方家的親友們“苦苦哀求”,獻上新郎用馬馱來的烤全羊和其他禮物,一對新人才“獲赦”。然後,女方請新郎和親友們入氈房,開始舉行婚禮儀式。
自由的阿注婚
在雲南西北高原上的瀘沽湖邊,居住著納西族的一個支係——摩梭人。這裏十分偏僻,交通閉塞,原始氣息十分濃厚,仍保持著母係氏族社會遺風的阿注婚姻。阿注是納西語,是“朋友”、“伴侶”的意思。摩梭人的青年男女參加社交活動和結交阿注有一定的規矩,一般在兒童滿13歲時,女孩、男孩分別要舉行“穿裙子”、“穿褲子”的儀式,標誌著童年時代已結束,開始享有社交權利。女子十五六歲,男子十七八歲,就開始結交阿注了。摩梭人的社交和婚姻十分自由,不受外人幹涉。隻要男有情女有意,通過交換頭帕、腰帶、戒指等信物,就可以建立阿注關係,成為夫妻。這種婚姻關係很不穩定,結交的雙方,關係好可繼續往來,關係不好就分開,彼此再另找阿注。阿注婚姻所生的子女都屬女方,由女方撫養,男子無撫養教育責任,父子之間不保持任何聯係。男子在家庭中沒有自己的子女。因此,這種家庭都是按母親的關係組成,財產也由母係繼承。在這種家庭裏沒有祖父和父親,隻有外祖母、舅舅和姨母。有的孩子隻知道母親,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是誰。共和國成立以後,摩梭人的阿注婚姻逐漸向一夫一妻製過渡,這種古老的婚俗已有所改變。
鎖媒人
普米族是我國一個人數較少的民族,主要分布在雲南省與四川省交界的蘭坪、麗江等地區。普米族傳統婚禮中的“鎖媒人”很有意思。舉行婚禮的當天早上,女方的送親隊伍往新郎家走後,男方的媒人被女方家扣押下來,鎖在一間房子裏。房外有兩位姑娘把守,而屋內一位女方的唱歌能手用各種歌詞考媒人。如果媒人唱贏了,守門的姑娘就開鎖放人,媒人便能追趕送親的隊伍;如果媒人不能巧妙作答,唱輸了,就得去向新娘父母敬酒,或送一點錢,才能脫身。媒人走到村寨口,還要過一道難關——寨子裏每家都背一壇酒在寨口守候,媒人必須要把每家的酒喝上一口才能走。有的媒人喝得爛醉如泥,被抬著送回去。而機智的媒人一般是不會被灌醉的。
打女婿
打女婿,是西北地區部分回族中盛行的一種婚禮習俗。新婚那天,男方家包括新郎和一名年輕陪客在內,要來女方家娶親。當新郎走到新娘家門口時,早已聚集在一起的頑童(有些地區還有小夥子)用土塊或雪球等朝新郎打去,新郎這時隻能躲避,不能還手。相傳,這種規矩是唐朝時流傳下來的,慢慢成了習俗。打女婿實際上是當地男女老幼表示對新郎的熱情歡迎的一種方式。
數字的喜好和忌諱
1988年8月8日,香港、廣州等地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商店專等這一天開張營業,許多經濟合同偏等這一天簽訂,情侶們也都將這一天選為結婚的日子。這種現象出現的原因是“8”在粵語中與“發”音近,而這一天有4個“8”連在一起,當然是千載難逢的好日子。這種“討口彩”在近些年十分盛行,“8”和“6”及其組合數字,成了人們競買的所謂“吉祥”數字。
對數字的喜好和忌諱,各國也都不一樣。比如,日本和非洲大多數國家,把奇數看作吉祥和福星的數字,對偶數卻不感興趣;日本人忌諱“4”和“9”,因為它們在日語中的發音同“死”和“苦”諧音,因此日本有的旅館房間號沒有4、9這兩個數,許多醫院也不設4號、9號診室及病房。42這個數字可以讀成“死に(しに)”,意思是“死去”,因此,也盡量回避。中國人喜好“8”、“6”、“5”、“3”等,而歐美人普遍忌諱“13”和“星期五”,認為這個數字是凶險的,不吉利的。
星期五的忌諱
由於“最後的晚餐”恰巧在星期五,因此,西方人認為星期五也不吉利。如果碰巧這一天是“13”號又是星期五的話,就被稱為“黑色星期五”,有些人真的會惶惶不可終日,好像真有什麼災難要降臨一樣。
“3”的禁忌
有些西方人也忌訊“3”這個數字,特別是點煙的時候,不論你是用火柴還是用打火機給他們點煙,點到第三個人時,他們往往會麵呈難色,有的人甚至會有禮貌地拒絕。他們之所以在點煙時忌“3”,說來有段小掌故。1899年,英國和荷蘭為爭奪南非殖民地而交戰。當時還沒有什麼現代化武器,於是持步槍的狙擊手大顯威風。晚上,許多士兵往往因抽煙暴露目標而被對方擊斃,而死者多為點第三根煙的人。因此,他們認為給朋友或給自己點第三根煙,是不吉利的事。所以,當你為人點煙時,在點了第二根煙後,要不嫌麻煩,把火熄滅後,再給第三個人點上。
“4”的忌諱
由於“4”與中文的“死”發音相近,所以在東方的一些國家,尤其是朝鮮,不少人把“4”視為預示厄運的數字。在韓國,昔日的旅館沒有4層樓,門牌沒有4號,幾乎什麼東西都不用“4”字。一些家庭生了第四個兒子或女兒,也被認為不吉利,孩子常常受到虐待。在韓國軍隊中也不用“4”字,沒有第四軍、第四師、第四團、第四營、第四連、第四班,有第一、二、三、五海域而沒有第四海域。他們認為,一個部隊如果排列為第四,比如第四團,那麼這個部隊在戰鬥中必將失敗。
雖然這些關於數字喜好和忌諱的習慣並沒有科學的道理,但我們可以以科學地態度麵對生活區中遇到的數字。但這畢竟是各國家和民族長期形成的風俗習慣,因此了解各民族的禁忌,有利於各民族之間的交往;熟悉對方的忌諱,可以消除我們到國外旅遊、留學或是工作時帶來的不便和尷尬。
“13”的忌諱
根據基督教的傳說,“13”是個不祥的數字,因為在“最後的晚餐”上,基督耶穌和他的弟子們一起吃飯,其中第13個人叫猶大,就是他為了30個銀幣,將耶穌出賣給猶太教當權者,使耶穌被釘在十字架上。所以,西方人視“13”為“不祥”的象征。
討口彩
討口彩是利用語言的諧音和一些事物的特性,人為地加以創意,從而獲得新的寓意,來寄托人們良好的心理願望。它反映了各階層的人們對不同生活目標的追求和向往,是人生價值觀的間接反映。
討口彩的例子不勝枚舉。除夕的餐桌上總少不了魚,是取其“年年有餘”的吉利。新年裏家家吃年糕,也深含一個吉利主題——“一年高似一年”。年節裏小孩子不慎將碗打碎,大人趕緊說一句“歲歲平安”。湯圓和月餅之所以總受歡迎,是因為它具有“團團圓圓”的含義。送給新娘的鮮花是祝新人“花好月圓”,初生的孩子洗澡時用幾棵蔥是為了他的“聰明伶俐”等等。
廣州人喜歡討口彩,特別喜歡3、8、9這些數字。車牌上如果有388或699,價錢會比一般的貴。如果能讓他挑選電話號碼,大都不離3、8、9之類,聽起來就是“生”(生猛)、“發”(發達)、“久”(長久),好兆頭呢!開門做生意的日子要講究,最好定在3日、8日、9日開張,意思是長久、發財、有生氣。連店鋪招牌的長度和高度也講究,長度要3.8米,高度要1.8米等。至於婚迎嫁娶的日子,就更離不開帶3、8、9的日子。
粵語方言將“8”與“發”聯係起來,帶“發”字眼的東西也與發財聯係起來。新年吃飯,人們點的菜全是討吉利的,“扒金錢菇”寓意金錢滿載;“蟹黃大翅”有堆金積玉的意思;“蓮子豬脷(舌頭)”,寄寓年年大利的意思。就是普通人家,過年的酒席有幾樣東西是必不可少的,一是蠔豉,二是金錢菇,三是元寶菜,還有一樣是魚,寓意年年有餘。
廣州人過年,家家都愛買盆橘子。“桔”與“吉”粵語方言同音。四季橘的寄寓四季吉利;金橘的意思是“金玉滿堂”;朱砂橘,又紅又大,當然是“大吉大利”。
討口彩的反麵就是形形色色的語言禁忌。如親人間不能分食一個梨,是為了避免“分離(梨)”。人們討厭“4”這個數字,因它同“死”諧音,出租車司機上牌照或家裏安電話都不願意帶“4”的號碼。鍾與“終”同音,所以絕對不能送給別人作為禮物。上海人探望病人不送蘋果,因為上海話中蘋果與“病故”同音。此外,廣州人乘車喊“停”叫做“慢”,該到站了叫“有慢”。說人胖了稱為“發福”,說人瘦了叫“清減”。廣州人在宴席上幹杯不叫“幹杯”,而是叫“飲勝”。不叫“死人”,而叫“過身”,這都是廣州話中的避忌說法。
廣州人對避忌的事反應很快,如果認為這是不吉利的事,比如打個噴嚏,男子就說“大吉利是”,女子則啐上一口,說句“睬”。如果在宴席上不慎跌落筷子,馬上說一句:“快樂(筷落)!”萬一在喜筵或壽宴中失手打落碗碟茶杯,旁邊馬上有人說:“落地開花,富貴榮華!”或叫“歲歲(碎碎)平安”。孩子要是說了不祥之語,大人就說:“有怪莫怪,小孩子不識世界。”
靖西壯族民間戀愛送繡球。一個繡球由十二個菱形球瓣組成,每瓣球都繡上不同的花鳥,有的將象征吉祥之意的鳥,如燕子、孔雀、鴻雁、喜鵲、鴛鴦、百靈、鳳凰、黃鶴等,全都集中繡在一個球上,其口彩為“飛燕迎春、孔雀開屏、鴻雁傳書、喜鵲搭橋、鴛鴦結伴、百靈高歌、鳳凰呈祥、鶴壽延年”。更顯情深義重的是,在繡球中心,放入中藥香料,使球散發香氣,討的口彩就是“愛情的美好,生活的香甜。”
雖然討口彩總讓人感覺是迷信,但是這些討口彩的話就算不能讓人逢凶化吉,也會讓人們的心裏覺得安樂些。與“討口彩”一樣,各種語言禁忌也是出於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渴望,因此這種心理是可以理解的。我們多講究語言習慣,也給別人帶來更多的希望。
獨特的見麵問候
除常見的問候語“您好!”、“早安!”、“晚安!”以外,許多民族有自己特殊的問候語和問候方式。
阿拉伯人常用“在你麵前的是你的親人,在你麵前擺著的是平坦的道路”來表示問候。印度人的問候方式是以鼻額相碰,彼此緊緊擁抱。在非洲,有的民族見麵後互問“你出汗的情況怎樣”,以表示關心與問候。因為這個地區流行熱病,得了熱病的人,皮膚就會變得幹燥,而健康人的皮膚一般是濕潤的,因此在這裏,皮膚出汗與否是衡量人們是否健康的標誌。尼泊爾賓主相見時,雙手合十,口中道聲“納馬斯得”。在山區,主賓相見時,主人伸出舌頭表示對客人的歡迎。因為舌頭和心都是鮮紅的,紅舌頭代表赤誠的心。
非洲有的部落有個奇怪的禮節,即表示珍愛一個人或一個物時,要吐唾沫。當部落的戰士第一次遇到小孩時,要朝他吐口唾沫。在觸摸一件新武器時,要先在自己手上吐唾沫。這可能是一種古老的遺俗,因為一些原始人認為,口水可以避除邪惡。
回族是誠實憨厚、講禮貌的民族,待客十分熱情。回族親友相逢,要互道“色倆目”;談話時,不能左顧右盼,表現出不耐煩的樣子;不能挑剔牙齒,或將手指塞進鼻孔中;不能當著別人的麵吐痰、抹鼻涕。家裏來客人後,主人要馬上沏茶、備飯,一般不能對客人說“你喝茶嗎?”、“你吃飯了沒有?”。喝茶要喝蓋碗茶,要當著客人的麵,將碗蓋揭開,放入冰糖、核桃仁、紅棗、葡萄幹、桂圓等滋補品,然後盛水加蓋,雙手捧遞。
吻手禮
吻手禮在波蘭很盛行。波蘭的大多數婦女不希望丈夫分擔家務,卻希望丈夫把她們當成貴夫人,吻她們的手。連執行任務的女交通警察也要求人們行吻手禮。素不相識的也門人相見時,雙方主動握手並道“賽來姆”;親朋好友相見,則緊握右手,同時親吻對方手臂,反複幾次。人多時,跟人握一次手,吻一下自己的手,然後再與第二人握手,直至跟所有的人寒暄完畢。晚輩則用雙手擁抱長輩,親吻臉,然後跪吻長輩的大腿、小腿甚至腳背,以示尊敬。
吻腳禮
尼泊爾人的晚輩見到長輩時,如兒子見父親,侄子見叔父,要跪下來吻長輩的腳,但遇到父輩的朋友時不必行此禮。長輩要在晚輩頭上拍一下,以示還禮。每逢重大節日,婦女也要向公婆及丈夫的姐姐行吻腳禮。
接吻禮
接吻作為一種示愛方示,有的表達愛情,有的表示友情,有時表示晚輩對長輩的尊敬,有時則表達長輩對晚輩的關心。歐美人的接吻禮,一般隻限於夫婦、情人或長輩與晚輩之間。非洲有些地方的居民,則以吻酋長走過的地方為榮。古波斯、古羅馬的接吻方式有階級、貴賤之分,隻有同一階級的人才可以吻嘴唇,不同階級的人隻能吻麵頰。俄國沙皇時代,賜人以吻是最高獎賞。法國人有男性互吻之習俗,往往吻每邊臉頰各一次。接吻可能源於嬰兒與母親嘴碰嘴的感情交流方式,也有人說源於史前人互舔別人的臉來吃鹽的習慣。
鞠躬禮
日本人重視禮儀,尤其擅長鞠躬。一些大公司對新來職員要進行鞠躬的禮儀訓練,首相對議員演說前要鞠躬,電視播音員開播前要向觀眾鞠躬,商店營業員要向每個顧客鞠幾次躬。一個女電梯司機說,她平均每天要鞠2560次躬。一般日本男子見麵,一邊握對方的手,一邊深鞠躬,婦女則以深深地一躬表示致意。
形形色色的忌諱
色彩忌諱
許多國家都有色彩的忌諱,這是一種有趣的民俗心理。如在舉行葬禮的時候,人們習慣於穿黑色的衣服,戴黑色的禮帽,以及戴黑色的綢巾和麵紗,而不是其他的任何顏色。這不僅僅是對死者的哀悼,同時還在於要蒙過“死神”搜索的眼光。他們相信“死神”是看不見黑色的。
日本人忌綠色,認為綠色是不祥的顏色。
巴西人以棕色為凶喪之色,他們認為人死好比黃葉落下,所以對棕黃色很忌諱。
比利時人最忌藍色,如遇不祥之事,都用藍衣作為標誌。他們還迷信地認為,如果夢見藍色的東西,第二天就會有不好的事。
俄國人認為黑色是肅穆和不祥的象征,因此,人們通常不喜歡黑貓,認為它不會帶來好運氣。誰要是在路上遇見黑貓,誰就會不走運。雨天雷電交加時,某些人家還要把純黑色的貓扔出室外,因為按照舊時迷信的說法,這是雷神在電擊妖魔鬼怪,而妖魔為了逃避雷擊,便附在黑貓身上,因此,必須把黑貓扔得遠遠的。
食物禁忌
某些食物在一地是美味,在另一地卻成為禁忌;在一個時代是禁忌,到了另一個時代卻成為時髦的名菜。
蔬菜:對西紅柿看法的變化是最著名的例子。在歐洲,長達兩個世紀之久,人們認為西紅柿有毒,不能吃。但19世紀30年代,它在美國卻成了包治百病的食品。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英國人一直認為胡蘿卜隻配作馬的飼料,不能上餐桌。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法國人還認為吃土豆會得麻風病。幾十年前,美國婦女還認為,茄子必須用鹽水浸泡後才能吃;蔬菜要搗成菜泥,吃了才對身體無害;要把黃瓜的頭部切下一塊,磨出白沫,才能去掉毒性,否則就不能吃。
水果:在古代希臘,人們認為吃了水果會發燒。在19世紀30年代,美國芝加哥的一家報紙曾要求全麵禁種、禁賣水果。
肉類:印度教徒不吃牛肉,吃豬肉;伊斯蘭教徒和正統猶太教徒則不吃豬肉,吃牛肉。另外,法國人愛吃蝸牛,日本人愛吃生魚,一部分非洲人愛吃白蟻和螃螬,也有人愛吃母牛的乳房、羊的眼睛、鳥類的舌頭,等等,而其他地方的人卻無這種愛好。
迷信忌諱
信奉伊斯蘭教的地區忌用豬作為裝飾圖案。
英國忌用人像作商品裝潢。
北非一些國家,忌用狗作為商品商標。
在匈牙利,如果有人不小心打破了玻璃器皿,就會被認為是有逆運的先兆。
中東人不用左手把東西遞給別人,因為他們認為左手是用來洗澡、上廁所的,是不幹淨的。
英美兩國人認為,在大庭廣眾中,節哀是知禮,所以在喪禮中一般不會大叫大鬧。但印度人相反,喪禮中如果不捶胸頓足、號啕大哭,便是有悖禮教了。
在中國,將要出閣的姑娘,往往喜歡試穿一下做新娘的衣服看是否合身,然而在歐美的一些國家卻不是這樣,婚禮之前,姑娘是拒絕試穿她們結婚用的禮服的,原因是懼怕即將到來的幸福婚姻會遭到破裂。
兔子是膽怯無能的動物,俄國人稱呼不花錢買票坐車和看戲的人為“兔子”,認為兔子從自己跟前過去是不祥之兆。在俄國,按照迷信的說法,每人身邊都有兩個神靈——左方站著的是凶神,右方則是善良的守護神,因此至今仍留有這樣一些習慣——遇見熟人不能伸出左手去握手問好,學生在考場上不要用左手去抽考卷,早晨起床時別左腳先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