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民俗風情(3)(2 / 3)

登高

重陽這一天,人們賞玩菊花,佩帶茱萸,攜酒登山,暢遊歡飲。九月重陽,天高雲淡、金風送爽,正是登高遠眺的好季節,因此,登高便成了重陽節的重要習俗。相傳此風俗始於東漢。唐代文人所寫的登高詩很多,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其中的名篇。登高所到之處,沒有劃一的規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

吃重陽糕

據史料記載,重陽糕又稱花糕、菊糕、五色糕,製無定法,較為隨意。九月九日天明時,用片糕搭兒女頭額,口中念念有詞,祝願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講究的重陽糕要作成九層,像座寶塔,上麵還做成兩隻小羊,以符合重陽(羊)之義。有的還在重陽糕上插一小紅紙旗,並點蠟燭。這大概是用“點燈”、“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紅紙旗代替茱萸。當今的重陽糕,仍無固定品種,各地在重陽節吃的鬆軟糕類都稱之為重陽糕。

賞菊並飲菊花酒

重陽節正是一年的金秋時節,菊花盛開。據傳賞菊及飲菊花酒,起源於晉朝大詩人陶淵明。陶淵明以隱居出名,以詩出名,以酒出名,也以愛菊出名。後人效之,遂有重陽賞菊之俗。舊時文人士大夫,還將賞菊與宴飲結合,以求和陶淵明更接近。北宋京師開封,重陽賞菊之風盛行,當時的菊花就有很多品種。民間還把農曆九月稱為“菊月”,在菊花傲霜怒放的重陽節裏,觀賞菊花成了節日的一項重要內容。清代以後,賞菊之習尤為昌盛,且不限於九月九日,但仍然是重陽節前後最為繁盛。

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陽節插茱萸的風俗,在唐代就已經很普遍。古人認為在重陽節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難消災,或佩帶於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裏麵,還有插在頭上的。大多是婦女、兒童佩帶,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帶。重陽節佩茱萸,在晉代葛洪《西經雜記》中就有記載。除了佩帶茱萸,人們也有頭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經如此,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陽節的習俗是把菊花枝葉貼在門窗上,“解除凶穢,以招吉祥”。這是頭上簪菊的變俗。宋代,還有將彩繒剪成茱萸、菊花來相贈佩帶的。

新中國成立後,重陽節的活動又有了新的內容。1989年,我國將重陽節定為老人節。每到這一日,各地都要組織老年人登山秋遊,開闊視野,交流感情,鍛煉身體,培養人們回歸自然,熱愛祖國大好山河的高尚品德。

哈爾濱冰雪節

東北之美,冬景堪稱一絕。攝氏零下20~30度的酷寒,卻創造出有別於江南煙柳迷蒙的壯闊風情。瓊瑤滿地的水晶世界是北國最迷人的地方,有冰城美稱的哈爾濱,居民家家有天然冰庫,主屋旁的小屋是最好的綠色冷庫。千裏冰封的鬆花江,清除浮冰,開出冰道後,就成了最棒的一級公路。冰的世界,自然有冰的樂子,哈爾濱人可謂把冰雪玩到了家。每年一度的哈爾濱冰雪節就是他們的傑作。

越冷越美麗的中國東北在年底到翌年的春節期間,是溫度最低的時節,卻也應運產生了另類的北國活動,就是眾所皆知的“冰雪節”。19世紀80年代初,哈爾濱冰燈已揚名四海、觀者如雲。中共哈爾濱市委宣傳部的有關同誌由此產生了舉辦“‘哈爾濱之冬’冰雪節”的設想,並於1983年10月向市委提出建議。1985年1月5日在冰燈遊園會所在地兆麟公園的南門外舉行了隆重的開幕式,並宣布,以後每年從1月5日開始都舉行為期一個月的哈爾濱冰雪節。哈爾濱冰雪節是中國曆史上的第一個以冰雪活動為內容的節日,每年1月5日在哈爾濱市舉行,至今已舉辦15屆,目前已發展成融文化、體育、藝術、經濟貿易、科技、旅遊等於一體的綜合性節日,與日本的冰雪節、加拿大的冬令節、挪威的滑雪節並稱世界四大冰雪節。哈爾濱冰雪節恰好趕在元宵節前後進行。這時,立春已過,華南大地已春意盎然,而北國哈爾濱依然寒風凜冽,雪花飛舞,原野上一片銀裝素裹,正是舉行冰燈遊園活動和進行冰雕比賽的最好季節。冰雪節上美輪美奐的冰雕藝術品年年出新,令人流連忘返。

哈爾濱冰燈藝術博覽會是目前世界上形成時間最早、規模最大、已成為傳統項目的大型室外露天冰燈藝術展。自1963年始辦,迄今在兆麟公園成功地舉辦了28屆,並連續創造了七項吉尼斯世界紀錄,是世界著名的冰雪旅遊勝地。冰燈作為中國北方的民間藝術品,清初便已產生,嘉慶年間就有冰燈盛景。原本製作工藝簡單的冰燈,如今花樣翻新,已成為高雅藝術,擁有冰花、冰建築、冰雕等多種表現形式。冰花由冰燈演化而來,既可觀看生機百態、絢麗悅目的冰中動植物,又可欣賞冰塊的造型美;冰建築是冰燈造型的擴大,主要有樓台殿閣、橋梁車輛、佛塔天宮及寺廟,巍峨壯觀,奇光異彩;冰雕多用圓型,也有用浮雕和透雕型,是以晶瑩剔透的原冰為原材料,經雕刻或由凍冰塑造,再配以絢麗多彩的燈光所形成的造型多樣別致。白天看,如疊銀砌玉,似水晶瑪瑙;夜晚看,彩燈齊明,異彩紛呈,光華奪目,使人如臨仙境,大有“瓊樓玉宇”之慨。

一年一度的哈爾濱冰燈遊園會,已成為冰燈藝術的薈萃地,氣魄宏偉、景象迷人。冰燈藝術年年翻新,是“永不重複的童話”。

冰燈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的冰燈是指以冰雪為材料製作的藝術造型,是冰雪藝術造型和燈光效果的總稱。狹義的冰燈,分冷凍冰燈和雕刻冰燈兩種。

冷凍冰燈是較原始的冰燈,製作時要選擇水桶或鐵製的不同形狀的模具,在裏邊裝上清水,放室外冷凍,冷凍到一定程度時要在冰頂部中央鑿一大孔,以防把模具凍壞。當凍殼凍到3~4厘米時,傾倒出中間未凍的清水,拿入室內稍稍加溫,鐵皮受熱,與冰分離,凍好的冰燈罩便可以從模具內取出,罩內點燃蠟燭或安上電燈,便是冰燈。若要懸掛,可在邊沿上用鐵條燙孔穿繩。還可在罩外彩繪花鳥,題寫辭章,使之更加豔麗多姿。

雕刻冰燈是用天然冰雕刻而成,因而精巧靈活、不拘一格,如萬壽燈、荷花燈等,古色古香,光彩照人。

藏族雪頓節

藏戲節又名雪頓節,是西藏的傳統節日之一。在藏語中,“雪”是酸奶子的意思,“頓”是“宴”、“吃”的意思,雪頓節按藏語說就是吃酸奶子的節日。

後來雪頓節的活動內容逐漸以藏戲會演為主,所以也有人叫它藏戲節。這個節日日喀也有,在日喀叫“色木欽波”,時間要晚於拉薩,規模也要小於拉薩。

雪頓節在17世紀以前是一種純宗教的節日活動。按藏傳佛教格魯派的規定,每年的藏曆六月十五日至三十日為禁期,所有僧尼不準外出活動,以免踏死小蟲。他們在寺廟裏要行三事,即長淨、夏安居直到解製。藏曆七月一日是開禁的日子,他們紛紛下山,這時農牧民要拿出準備好的酸奶子敬獻。這就是雪頓節的由來。

17世紀下半葉和18世紀初,清朝皇帝冊封了五世達賴旺阿羅桑嘉措和五世班禪羅桑益西,賜給金冊、金印,這樣西藏“政教合一”的製度得到加強,雪頓節的內容更加豐富,開始演出藏戲,並形成固定的雪頓節。

雪頓節的主要活動內容有展佛、跳藏戲、過林卡(即漢族所謂的野炊)。這個有300餘年曆史的民族傳統節日,在某種意義上可以說是一個藏戲節。藏戲滲入到雪頓節的初期,是宗教活動和文娛活動相結合的開始,但範圍仍局限在寺廟內。先是以哲蚌寺為活動中心,故人稱為“哲蚌雪頓節”。各地藏劇團一早到布達拉宮向地方政府主管藏戲的“孜洽列空”報到,並進行單位的儀式表演。然後趕到羅布林卡向達賴致意,當晚返回哲蚌寺。第二天(六月三十日)為蜇蚌雪頓節,演出一天藏戲。七月一日,由拉薩、日喀則、窮吉、雅隆、堆龍德慶、尼木等地的五個劇團、六個“紮西雪巴”的戲班子、一個犛牛舞班子和一個“卓巴”舞即打鼓舞在羅布林卡聯合演出。七月二日至五日,再由江孜、昂仁、南木林、拉薩等四個地方的劇團輪流各演一天廣場戲,雪頓節五天中,噶廈政府放假,全體官員要集中到羅布林卡陪達賴看戲,每天中午噶廈設宴招待全體官員,席間要吃酸奶子。

每逢藏曆6月30日(陽曆在每年八月下旬左右)天不亮,人們聚集在西藏最大的寺廟哲蚌寺山下等待著雪頓節開幕式的第一項——展佛。前來朝佛的人在山下彙成人的山、人的海。喇嘛扛著數米長的巨大的法號,鼓著兩腮、漲紅著臉使勁地吹著,法號沉悶的號聲鑽進了山穀同時也回蕩在人們的心裏。另一些喇嘛身著紫色的袍子、戴著金黃色的峨冠,席地而坐,他們低著頭、虔誠地祈禱著世間風調雨順,人民平平安安、幸福快樂。展佛的時辰一到,數十名喇嘛就將絲織的強巴佛像迅速在山坡上揮展開,刹那間萬道霞光灑遍佛像,此時,前來朝拜的人們頓時感到靈魂得到了升華。麵對著朝陽下莊重的佛像,人群沒有騷動,沒有擁擠,而是默默地祈禱著,把潔白的哈達莊嚴地獻給展開的佛像。

雪頓節期間,藏族老百姓總是全家出動,搭帳篷過林卡。過林卡,在漢語裏的意思就是野炊。每到夏季來臨,藏族同胞總是喜歡三五成群,在有水有樹的地方搭上帳篷,鋪上卡墊,擺上青稞酒、酥油茶,圍在一塊唱歌、跳舞,盡情娛樂。而每年過林卡,尤以雪頓節期間在拉薩羅布林卡內過林卡活動規模最大、最熱鬧。這時候的羅布林卡,每個角落裏都搭滿了藏式帳篷,充滿了人們飲酒歡歌的笑語。如果你有幸參加這個活動,無論你與他們認識與否,隻要你到了他們的帳篷裏,你就是他們尊貴的客人,他們就會熱情地給你唱敬酒歌、祝福歌,他們說:“閃亮的酒杯高舉起,這酒中裝滿了情和義。祝願朋友吉祥如意,祝願大家一帆風順;歡聚的時刻雖然是那樣的短暫喲,友誼的花朵卻開在我們的心裏,美好的回憶留在我們的心中。”你能拒絕他們,你能拒絕他們這樣真實的熱情麼?那就喝吧,可是一碗還不夠,要喝就得讓你連喝三碗,就是藏族人所說的三口一杯,敬天、敬地、敬神。

火光衝天的“達努”節

“達努”節又稱祖娘節或瑤年,是瑤族人民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時間是年的農曆五月二十九日。由於居住地區不同,各地習俗和穀物成熟日期也不完全相同,因此“達努”節並非一年一度,有的地區兩、三年過一次,有的地區三、五年過一次,有的地區十二、三年才過一次。

瑤族人民十分重視這個節日。節日前,家家戶戶、村村寨寨都要打掃衛生,收拾得幹幹淨淨。然後殺豬宰鴨、釀米酒、做糯米耙粑,準備豐盛的節日食品。節日的廣場上,舉辦著各種文體活動,有歌舞、武術、球賽等等,內容豐富多彩,其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瑤族人民的銅鼓舞。它既是一種民族舞蹈,又是一種文娛比賽項目,每次出場二男一女。其中一男敲著銅鼓,表演瑤族的傳統舞蹈,另一男伴在側麵敲鼓為他伴奏。女的手拿雨帽,手舞足蹈,在銅鼓手的後麵為他做著扇涼的舞式,兩個互相配合表演。當鼓點緊密、動作迅速、舞姿優美的時候,周圍群眾的掌聲、喝彩聲不絕。各組表演之後,人們爭相向最佳的鼓手敬酒、祝賀,並贈予美名,譽為“鼓王”。跳完銅鼓舞,接著是點燃衝天炮,人們把事先做好的衝天炮按一定距離,在廣場上擺上數十個或上百個。若幹男女同時動手點燃,一直點到最後一聲炮響為止,看在同一時間內,誰點的衝天炮最多。比賽時,場上鴉雀無聲,周圍觀眾屏住呼吸,注視著點炮的人們。炮聲一響,接二連三的火光直衝天空,場上一片沸騰,人們蜂擁到優勝者麵前,將他抬起來,拋向空中。

關於“達努”節的由來,一個較為普遍的傳說是古時候,在萬山叢中有兩座高大的寶山。兩山對峙相望,左邊那座山叫布洛西山,威武雄壯,像個武士;右邊那座山很像一個拖著裙服的姑娘,名叫密洛陀。每年這兩座山互相移近一點兒,經過九百九十九年,兩山就要挨在一起了。

這年的五月二十九日,天空突然響起驚天動地的霹靂,這兩座山同時裂開一條縫,從布洛西山走出一個高大的男人叫布洛西,從密洛陀山裏走出一個女人叫密洛陀,他倆結成了夫妻,生了三個女兒。時間年複一年地過去,密洛陀的頭發花白了,一天夜晚,她想起布洛西死時說的話,便對三個女兒說:“孩子們,如今你們長大了,應該各自謀生啦!”

第二天早晨,大女兒扛著犁耙,到平原犁地耙田,她與子孫組成了漢族。二女兒挑起一擔書走了,她與子孫形成了壯族。三女兒拿著小米和鋤頭到山裏開荒種地並在那裏安居樂業,成為瑤族的祖先。三女兒在山裏辛勤的耕耘,禾苗長得十分粗壯,籽粒飽滿。眼看就要收割了,莊稼卻被野獸、地鼠和鳥雀偷吃光了。她含著眼淚返回家裏向媽媽訴苦,密洛陀安慰女兒,鼓勵她再去生產,並給她一麵銅鼓和一隻貓。第二年莊稼長得更好,貪饞的鳥獸又來偷食,三女兒按母親的話,敲響銅鼓驚走了野獸和飛鳥,放出貓吃盡了地鼠,獲得了豐收。為了報答母親的恩情,在五月二十九日密洛陀生日這天,姑娘帶著豐盛的禮物,返回家裏向密洛陀祝福,並慶賀豐收。後來,瑤族人民就將這天作為民族節日。

中國百家姓

姓氏,是姓和氏的合稱。在遙遠的古代,這是兩個完全不同的概念。姓氏的產生、發展是一門有趣的學科,涉及社會學、曆史學、語言學、文字學、地理學、民俗學、人口學、地名學等眾多社會科學。

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人類原始社會的母係氏族製時期。姓是作為區分氏族的特定標誌符號。中國的許多古代姓氏都是女字旁,這說明我們祖先曾經經曆過母係氏族社會。各姓氏互相通婚,同姓氏族內禁婚,子女歸母親一方,以母親為姓。姓的出現是原始人類逐步擺脫蒙昧狀態的一個標誌。隨著社會生產力的發展,母係氏族製度過渡到父係氏族製度,姓改為從父,氏反為女子家族之用。後來,氏族製度逐漸被階級社會製度所替代,賜土以命氏的治理國家的方法、手段便產生了。氏的出現是人類邁進階級社會的結果。姓和氏,是人類進步的兩個階段,是文明的產物。

《百家姓》是中國流行最長、流傳最廣的一種蒙學教材。它是北宋初年錢塘(杭州)的一個書生所編撰的蒙學讀物。據南宋學者王明清考證,該書前幾個姓氏的排列是有講究的:趙是指趙宋,既然是國君的姓理應為首;其次是錢姓,錢是五代十國中吳越國王的姓氏;孫為當時國王的正妃之姓;李為南唐國王李氏。

《百家姓》采用四言體例,句句押韻,雖然它的內容沒有文理,但讀起來順口,易學好記,與《三字經》、《千字文》相配合,成為中國古代蒙學中的固定教材。

正文:

趙錢孫李周吳鄭王馮陳諸衛蔣沈韓楊朱秦尤許

何呂施張孔曹嚴華金魏陶薑戚謝鄒喻柏水竇章

雲蘇潘葛奚範彭郎魯韋昌馬苗鳳花方俞任袁柳

酆鮑史唐費廉岑薛雷賀倪湯滕殷羅畢郝鄔安常

樂於時傅皮卡齊康伍餘元卜顧孟平黃和穆蕭尹

姚邵堪汪祁毛禹狄米貝明臧計伏成戴談宋茅龐

熊紀舒屈項祝董粱杜阮藍閔席季麻強賈路婁危

江童顏郭梅盛林刁鍾徐邱駱高夏蔡田樊胡淩霍

虞萬支柯咎管盧莫柯房裘繆幹解應宗丁宣賁鄧

鬱單杭洪包諸左石崔吉鈕龔程嵇邢滑裴陸榮翁

荀羊於惠甄曲家封芮羿儲靳汲邴糜鬆井段富巫

烏焦巴弓牧隗山穀車侯宓蓬全郗班仰秋仲伊宮

寧仇欒暴甘鈄厲戎祖武符劉景詹束龍葉幸司韶

郜黎薊薄印宿白懷蒲邰從鄂索鹹籍賴卓藺屠蒙

池喬陽鬱胥能蒼雙聞莘黨翟譚貢勞逄姬申扶堵

冉宰酈雍郤璩桑桂濮牛壽通邊扈燕冀郟浦尚農

溫別莊晏柴翟閻充慕連茹習宦艾魚容向古易慎

戈廖庚終暨居衡步都耿滿弘匡國文寇廣祿闕東

毆殳沃利蔚越夔隆師鞏厙聶晁勾敖融冷訾辛闞

那簡饒空曾毋沙乜養鞠須豐巢關蒯相查後荊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