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生活智慧(5)(1 / 3)

手表的發明

如今人們手腕上佩戴的表既便宜走得又準。幾乎人人都戴表,並且隻要看一下就能說出時間。然而情況不總是這樣的。最早出現的鍾很大,使得一些人要將之佩戴於手腕上的想法顯得荒謬而可笑。

早期的鍾以可動鍾錘為動力,因此它們在搬運時就不能工作。但15世紀,鍾表製造者學會了用一卷彈簧或發條來作為鍾的動力。這類機械裝置不像早期的重錘那樣受活動的影響。

17世紀初,第一批以卷成圈的彈簧為動力的表生產出來了。可是它們並不十分準確。由於荷蘭人克進裏斯蒂安·惠更斯在1657年發明了遊絲,表得到了大大的改進。遊絲對表的運轉進行調節,使它更為準時。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一名士兵為了看表方便,把表綁紮固定在手腕上,舉起手腕便可看清時間,比原來方便多了。1918年,瑞士一個名叫紮納·沙奴的鍾表匠,聽了那個士兵把表綁在手腕上的故事,從中受到啟發。經過認真思考,他開始製造一種體積較小的表,並在表的兩邊設計有針孔,用以裝皮製或金屬表帶,以便把表固定在手腕上,從此,手表就誕生了。

所有這些早期的表看上去全都像是小型的鍾,而且都被設計成能放進衣袋裏攜帶。手腕上佩戴的表是在19世紀80年代作為一種時興的飾品才出現的。然而到了20世紀,手表變得流行起來。現在大多數人都佩戴手表,無論在什麼地方隨時都能知道時間。

現在,大多數人都有一隻石英表。這種表裝有一枚很小的石英晶體,按照一定的頻率振動。手表把石英振動轉變為指針運動。

“密封卷”防舞弊

如今,為了體現考試的公正,防止考生的舞弊行為,我們在高考、中考等大大小小的考試中普遍采用“密封卷”,這種做法始於唐朝武則天時期。

唐代選拔官員,要經過科舉考試,但最初的“明卷”閱卷者可以看到考生姓名,很容易舞弊。武則天發現此中弊端,為了杜絕批卷人受賄,就規定以統一的封紙糊蓋上考生的姓名,不讓批卷人知道是誰的考卷。這樣,批卷人在批卷時就隻能“按題論分”了。看不到考生的姓名也就難以作弊,考官也就能秉公按答卷優劣選拔人才,使有真才實學的人脫穎而出。

到了宋代,這種形式稱為糊名,也常稱為“彌封”,就是要把試卷卷首的考生姓名、籍貫和初定等第都要封住或者裁去,以防評卷官徇私作弊。宋太宗淳化三年(992年),將作監丞莆田陳靖上疏,建議在科舉考試中使用糊名辦法,得到宋太宗的采納。糊名製度的實施有利於客觀評卷、公正選拔人才。

北宋國子監學生鄭獬的遭遇就與糊名直接相關。據沈括的《夢溪筆談》卷九記載,國子監選拔考生時,鄭獬的成績隻排在第五位,心高氣傲的他十分不滿意自己的名次。按慣例,被錄取的考生要向國子監祭酒寫信表示感謝。而鄭獬則在寫給國子監祭酒的信中大發牢騷,宣稱自己“李廣事業,自謂無雙;杜牧文章,止得第五”,並將國子監祭酒比作劣等的駑馬、擋路的頑石,而將自己比作千裏馬、巨鼇。國子監祭酒看了以後,暴跳如雷,恨得咬牙切齒。鄭獬殿試時,考官恰恰就是那位國子監祭酒。這位考官發誓一定要讓他落榜,因此他特地在眾多的試卷中找到一份文筆極像鄭獬的卷子,毫不猶豫地將這份試卷淘汰掉。但是閱卷完畢拆封以後,這位主考官發現被淘汰的試卷根本不是鄭獬的,而鄭獬則高中狀元。糊名製度的實施是鄭獬能逃脫國子監祭酒報複的關鍵,這也說明糊名是使科舉製度走向公正的重要一步。

今天的密封卷比唐朝的密封卷更加嚴密,考生的編號、姓名都密封在試卷裝訂線內,在卷頭密封線上裝訂成本,貼上封條,加蓋印章。這樣把考生的編號、姓名嚴嚴密密地封起來,具有很強的保密性,從而保證了考生卷麵分數的真實性和可靠性,為國家選拔、培養人才提供了準確的依據。

全國愛牙日

1989年,由衛生部、教委等部委聯合簽署,確定每年的9月20日為全國愛牙日。宗旨是通過愛牙日的活動廣泛動員社會的力量,在群眾中進行牙病防治知識的普及教育,增強口腔健康觀念和自我口腔保健的意識,從而提高全民族的口腔健康水平。我國的齲病、牙周病患者眾多,而口腔保健的人力、物力、財力十分有限,因此,解決牙病問題的根本出路在於預防。建立愛牙日是加強口腔預防工作,落實預防為主方針的重要舉措。

自從1988年以來,口腔健康教育和口腔健康促進活動,已在全國範圍內開展,並取得了一定的效果。1989年到2000年期間,我國居民的口腔衛生知曉率從37%提高到70.3%;一天兩次刷牙率從50%提高到74.18%;保健牙刷使用率從49.10%提高到81.77%;含氟牙膏使用率從13.76%提高到54.71%。這些都說明大家越來越關注牙齒了。通過愛牙日活動,增強口腔衛生保健的意識,養成良好的個人衛生習慣,美化自己及營造家庭幸福生活。

世界衛生組織賦予健康和口腔健康的定義是:健康乃是一種身體上、精神上、社會上的完全良好狀態,而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換句話說,健康不僅是沒有疾病或虛弱現象,還要保持與周圍社會環境的完全適應和協調。口腔健康應包括牙齒清潔、無齲洞、無痛感、牙齦顏色正常、無出血現象。

口腔健康是全身健康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維係和提高生命質量的重要因素。現代研究證明,牙病可以引發或加重冠心病、糖尿病等全身性疾病。因此,口腔健康不僅使人能充分地咀嚼,享受美味佳肴,為身體提供充足的營養;口腔健康不僅使人口齒清晰,盡情表達自己的意願,自由地與人交流;口腔健康不僅使人增強自信,在社會舞台上充分地展現自我;口腔健康還能避免和減少“病灶感染”和冠心病、糖尿病、胃病、新生兒低體重等病症的發生。所以,口腔健康使人活得更健康、更愉快、更長壽。

讓我們積極行動起來,愛牙、護牙,促進口腔健康,增進全身健康,提高生命質量!

美國的綽號“山姆大叔”

“山姆大叔”是美國的綽號,它同自由女神一樣,為世人所熟知。

美國的報紙雜誌、文學作品和漫畫中,經常出現“山姆大叔”的名字及其生動的形象。在不同畫家的筆下,“山姆大叔”神態各異,有的凶狠可憎,有的和藹可親。但最常見的形象還是高高的個子、瘦削的麵龐,頭戴飾星高頂帽,身穿燕尾服和條紋褲,雖白發蒼髯,卻精神矍鑠,一派威儀。這一形象深受美國人民的喜愛。

“山姆大叔”這一綽號產生於1812年美英戰爭時期。紐約州的洛伊城有一位肉類包裝商,名叫塞繆爾·威爾遜。他誠實能幹,富於創業精神,在當地很有威信,人們親切地叫他“山姆大叔”。戰爭期間,他擔任紐約州和新澤西州的軍需檢驗員,負責在供應軍隊的牛肉桶和酒桶上打戳。1812年1月,紐約州州長帶領一些人前往其加工廠參觀,看到牛肉桶上都蓋有E.A.—U.S.的標記,便問是何意思。工人回答,E.A.是一個軍火承包商的名字,U.S.是美國的縮寫。湊巧的是,“山姆大叔”的縮寫也是U.S.,所以一個工人開玩笑地說,U.S.就是“山姆大叔”(UncleSam)。這件趣事傳開後,“山姆大叔”名聲大振。人們把那些軍需食品都稱為“山姆大叔”送來的食物。美國人還把“山姆大叔”誠實可靠、吃苦耐勞以及愛國主義的精神視為自己民族的驕傲和共有的品質。從此這個綽號便不脛而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曾出現過“山姆大叔”號召美國青年當兵的宣傳畫,流傳很廣。1961年,美國國會正式承認“山姆大叔”為美國的民族象征。

曇花一現

曇花別名瓊花、月下美人,屬仙人掌科、曇花屬。《法華經》中有一段關於釋迦牟尼教誨其弟子舍利弗的經文。舍利弗,是釋迦牟尼的十大弟子之一,號稱“智慧第一”,曾被視為佛陀的繼承者,但先於釋迦牟尼下世。《法華經》中說:“佛告舍利弗,如是妙法,諸佛如來,時乃說之,如優曇缽華,時一現耳。”成語“曇花一現”就源於這段經文。

“優曇缽”,梵文dumbara的音譯,是原產墨西哥的一種常綠灌木,主枝呈圓筒形,分枝扁平呈葉狀,綠色、無葉片,白色的大花在分枝的邊緣上,通常省譯為“曇花”。

人們常用“曇花一現”來形容短暫美好的事物。為什麼用曇花一現比喻呢?因為曇花的花開起來大而美麗,但3~4小時即謝,開花的時間很短,故稱“曇花一現”。

關於曇花為什麼隻在晚上開花幾個小時的原因,一般認為,應當從它的原產地的氣候條件來理解。曇花原產於美洲熱帶的墨西哥沙漠中,那裏的氣候既幹且熱。經過長期對自然條件的適應,曇花鍛煉成不怕幹旱的特性。曇花的葉退化成很小的針狀,以減少水分的蒸騰。白天氣溫高,水的蒸發量大,曇花得不到足夠的水分來進行花的開放,等晚上氣溫較低和蒸發量少的情況下,才能取得足夠的水分進行開花。

它在開後3~4小時即謝,這是由於開花時全部花瓣都張開,容易散失水分,而根從沙土中吸收的水分有限,不能長期維持花瓣張開所需的水分,於是花就閉合,花瓣也很快凋謝了。另一方麵,在墨西哥沙漠中,晝夜溫差較大,曇花在晚上八九點鍾以後才開花,可能也與當地的溫度有關,晚上八九點鍾以前的高溫和半夜後的低溫對開花都不利。曇花在長期自然選擇過程中形成的遺傳特性,就這樣一直保留現在。

體育幽默獎

美國每年頒發一次“體育幽默獎”,專門授予那些在體育比賽中成績突出但又引起爭議的個人或集體。由於第15屆世界杯足球賽在美國舉行,因此,1994年度的該獎全部授予了與該賽有關的人。

前鋒獎

比利時隊與德國隊爭奪進入前8名的比賽快要結束時,比隊以2∶3落後。比隊守門員普雷德霍姆,心急如焚,他竟像一名前鋒隊員那樣跑上前去主罰任意球,希望再攻入一球,但未能如願。他被授予了該項獎。

最令人煩惱的時刻獎

保加利亞隊與尼日利亞隊比賽時,保隊頭號球星斯托伊奇科夫主罰任意球直接入網,他頓時高興萬分,但裁判宣布此球無效,斯托伊奇科夫如冷水澆頭。所以他獲得了該項獎。

進球慶賀獎

在巴西隊和荷蘭隊比賽中,貝貝托進球後興奮得與另兩名隊員跑到場邊作嬰兒狀,慶賀進球得分和不久前喜得貴子。貝貝托被授予該項獎。

減肥速度最快獎

阿根廷的馬拉多納,為了參加此屆大賽,服用藥物減肥,誰知減了肥卻犯了規,被趕出了賽場。他獲得了該項獎。

“老人與海獎”

喀麥隆隊的前鋒國羅傑·米拉已經42歲了,這個年齡打破了世界杯賽紀錄。他獲得了這項以美國著名作家海明威《老人與海》一書命名的大獎。

讓我們去看錄像獎

在意大利與西班牙的比賽中,意隊的莫羅·塔索蒂用胳膊肘打傷了西隊恩裏克的鼻子,當場裁判沒有發現。但國際足聯官員看錄像時發現了,給予他禁賽8場的處罰,他因此獲得了該項獎。真可謂“法網”恢恢,疏而不漏。

手指無情改變命運獎

德國隊有位中場隊員叫斯蒂芬·埃芬博格。這位有實力的球星在達拉斯進行的比賽中,用手向一位觀眾比劃下流動作。德國隊主教練福格茨把他開除隊籍遣送回國,真乃一失“手”成千古恨。他得了該獎。

驕傲的孔雀獎

墨西哥隊的守門員霍爾格·坎波斯的服裝五顏六色、鮮豔奪目、圖案奇特,很像一隻花孔雀。他因此獲得了該獎。

綠色食品

如今“綠色食品”備受消費者青睞,但許多人對它的內涵並不十分清楚,從而出現種種誤解:一曰“綠色食品”就是含葉綠素的綠顏色食品;二曰“綠色食品”就是走上餐桌的野菜;三曰市場上銷售的綠顏色食品就是“綠色食品”。

其實這些都不是真正意義上的“綠色食品”。“綠色食品”特指遵循可持續發展原則,按照特定生產方式生產,經專門機構認證,許可使用綠色食品標誌的無汙染的安全、優質、營養類食品。之所以稱為“綠色”,是因為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食品生產的基本條件,由於與生命、資源、環境保護相關的事物國際上通常冠之以“綠色”,為了突出這類食品出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並能給人們帶來旺盛的生命活力,因此將其定名為“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必須同時具備以下幾個條件:

產品或產品原料地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質量標準;

農作物種植、畜禽飼養、水產養殖及食品加工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的生產操作規程;

產品必須符合綠色食品質量和衛生標準;

產品外包裝必須符合國家食品標簽通用標準,符合綠色食品特定的包裝、裝潢和標簽規定。

綠色食品標準分為兩個技術等級,即AA級綠色食品標準和A級綠色食品標準。AA級綠色食品標準要求生產地的環境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生產過程中不使用化學合成的農藥、肥料、食品添加劑、飼養添加劑、獸藥及有害於環境和人體健康的生產資料,而是通過使用有機肥、種植綠肥、作物輪作、生物或物理方法等技術,培肥土壤、控製病蟲草害,保護或提高產品品質,從而保證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品標準要求。A級綠色食品標準要求產地的環境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生產過程中嚴格按綠色食品生產資料準則和生產操作規程要求,限量使用限定的化學合成生產資料,並積極采用生物方法,保證產品質量符合綠色食品產品的標準要求。

綠色食品特定的生產方式是指按照標準生產、加工;對產品實施全程質量控製;依法對產品實行標誌管理。無汙染、安全、優質、營養是綠色食品的特征。無汙染是指在綠色食品生產、加工過程中,通過嚴密監測、控製,防止農藥殘留、放射性物質、重金屬、有害細菌等對食品生產各個環節的汙染,以確保綠色食品產品的潔淨。綠色食品的優質特性不僅包括產品的外表包裝水平高,而且還包括內在質量水準高。產品的內在質量又包括兩方麵:一是內在品質優良,二是營養價值和衛生安全指標高。

為了保證綠色食品無汙染、安全、優質、營養的特性,開發綠色食品有一套較為完整的質量標準體係。綠色食品標準包括產地環境質量標準、生產技術標準、產品質量和衛生標準、包裝標準、儲藏和運輸標準以及其他相關標準,它們構成了綠色食品完整的質量控製標準體係。

為了與一般的普通食品區別開,綠色食品使用統一的標誌來標誌。綠色食品標誌由特定的圖形來表示。綠色食品標誌圖形由三部分構成: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蓓蕾。標誌圖形為正圓形,意為保護、安全。整個圖形描繪了一幅明媚陽光照耀下的和諧生機,告訴人們綠色食品是出自純淨、良好生態環境的安全、無汙染食品,能給人們帶來蓬勃的生命力。綠色食品標誌還提醒人們要保護環境和防止汙染,通過改善人與環境的關係,創造自然界新的和諧。

鹽普通而珍貴

在古代,許多國家“鹽比黃金還寶貴”。古埃及人曾把鹽製成純淨的小塊,刻上印記,當作錢幣。在戰爭頻繁的古羅馬時代,士兵們薪金不是金銀而是食鹽。還有些國家,經常用食鹽交換貨物。在捷克斯洛伐克人民中間,就流傳著“鹽比黃金還寶貴”的諺語。

鹽在中國遠古時代就被當作調味品。《尚書·說命》就有:“若作和羹,爾惟鹽梅”的記載,說明在商代人們就已經知道用鹽做調味品來配製美味的羹湯。再聯係到《尚書·禹貢》有青州“厥貢鹽絺”的記載,即商代以前的夏代就有“貢”給奴隸主國家的鹽。這種鹽是做調味品用的,並且極為珍貴,當作貢物上交。因而中國關於食用鹽的最早記載時間,可以溯推至夏代。及至周代,人們已經把鹹味作為“五味”(酸、苦、辛、鹹、甘)之一,並用於醫治疾病。《周禮·天官塚宰》中就有“以鹹養脈”的記載,這是周代人對鹽的醫療功用的新認識。戰國末秦相呂不韋集合門客編寫的《呂氏春秋》有“調合之事,必以甘酸苦辛鹹,先後多少,其齊甚微,皆有自起”、“鹹而不減”的論述,這就更具體地談到了鹹味的調理方法。其後,鹽的調味作用愈來愈受到人們的重視,漢代王莽稱鹽為“食肴之將”,更加突出了鹽在飲食烹飪中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