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球上鹽的儲量最多的是海水。中國關於食鹽製作的最早記載是海鹽的製作。古籍記載,炎帝(一說即神農氏)時的諸侯宿沙氏首創用海水煮製海鹽,即所謂“宿沙作煮鹽”。曆史上是否真有宿沙氏其人尚不可斷定,但可以說,這位諸侯是中國古代勞動人民用海水煮鹽智慧的化身。實際上,用海水煮鹽,也不可能是宿沙氏一人之所為,而是生活在海邊的古代先民經過長期摸索和實踐創造了海鹽製作工藝。在當前尚無更新的考古發現和典籍可資證明的情況下,“宿沙作煮鹽”可視為中國海鹽業的開端,宿沙氏是中國海鹽業的創始人。
人每天應吃10~12克食鹽,才能給持正常的活動。特別是夏天,大量出汗,鹽分隨著汗水流失,如果不多攝入食鹽,就會因缺納而中暑。從事高溫工作的人要飲堿汽水,就是為了補充鹽分。人體血液中含有0.9%的鹽分,這使血液保持一定的滲透壓力,維持人體正常的新陳代謝。所以一般情況下,醫生給病人輸的生理鹽水,就是濃度為0.9%的食鹽水。用淡鹽水含漱咽喉部可防止呼吸道感染。
嬰兒吃的鮮奶裏稍加一點鹽,可防“上火”。
唱歌前喝杯鹽開水,可以避免嗓子幹啞。
拔牙時若流血不止,可用浸透濃鹽水的棉花緊塞傷口,一小時後取出,血不再流。
牙痛時,將齲洞內腐敗物清除後,用白胡椒末少許,摻精鹽少許,塞入齲洞內可止痛。
堅持每日沾上少量食鹽刷牙,可防止蟲蛀,並保持牙齒潔白。
當嗓子內小舌頭紅腫下垂時,用一隻潔淨的筷子蘸些鹽末點治,可減輕喉部不適。
將鹽研成粉末,用一份鹽與兩份食用蘇打混合,用於刷牙,可使牙變白,並有助於治牙病,對保護齒齦有益。
鹽還是重要的工業原料,有“工業原料之母”的美稱。它可用來製造鹽酸、燒堿等主要工業原料。生產1頓鹽酸要用1.5頓食鹽,生產1頓燒堿約需2頓。鹽酸、燒堿都是基本化工原料。
碘缺乏病
小冰放學經過一家醫院,看見一位胖先生長著粗粗的脖子。旁邊的路人都很奇怪。小冰也很好奇這個胖胖的叔叔得的是什麼病。回到家她就問媽媽,媽媽告訴她:“這是大脖子病,是因為體內缺少碘而造成的。”
碘缺乏病(簡稱IDD)是由於自然環境中的水、土壤缺乏碘造成植物、糧食中碘含量偏低,使機體碘的攝入不足而導致的一係列損害,是世界上分布最廣泛、侵犯人群最多的一種地方病。在五大洲的154個國家中,至少有130個國家的10億人生活在碘缺乏的環境中。1991年3月18日,李鵬總理代表中國政府簽字承諾,2000年在中國實現消除碘缺乏病。婦女在懷孕期間缺碘,會導致流產、早產、死產、胎兒先天畸形;兒童正在生長過程中,一旦缺碘,則嚴重影響智力發育,即使輕微的缺碘,也會使兒童成為學習上的低能兒。碘缺乏病是目前已知的導致人類智力損害的最主要原因,同時碘缺乏病直接引發地主性甲狀腺腫、克汀病(聾、啞、呆、小)等,嚴重危害人們身心健康。
近年來,臨床醫生發現在醫院看病的病人中,患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簡稱甲亢)的多了,這種情況國外也有報道。例如荷蘭,普及碘後數年中,居民甲亢的患病率由十萬分之一上升到十萬分之二;奧地利則由萬分之三上升到萬分之六;塔斯曼尼亞島防治前甲亢的患病率是十萬分之十八,普及碘鹽後,幾年增加了約2倍。這些甲亢病人有些原來是甲亢患者經治愈後又複發的,有些是有其他甲狀腺疾病(如結節性甲狀腺腫),也有一些是正常人,發生原因不清楚。有的專家報道,推行碘鹽6個月之後,甲亢病人開始增多,但在3~10年內即逐漸減少至原來的水平。食用碘鹽防治碘缺乏病的措施十分安全有效。
雜交水稻
20世紀70年代,在東方文明古國的廣闊土地上,爆發了一場震撼世界的“綠色革命”。中國培育成功被譽為“第二次綠色革命”的雜交水稻,已經增產了幾百億斤糧食,並在亞洲、非洲、美洲許多國家推廣成功,被公認為是繼墨西哥矮稈小麥培育成功之後又一項對解決世界性糧食短缺有重大意義的科學發明。為這一勝利立下頭功的,是湖南省農業科學研究院雜交水稻研究中心主任的袁隆平(1930~)教授。
袁隆平是湖南人,出生於一個普通農民家庭,自幼參加田間勞動,熱愛鄉村的一草一木,也體會到每粒稻穀所含的艱辛。他於1959年在西南農學院農學係畢業後,就來到湖南黔陽農校擔任遺傳育種教師。利用雜種第一代的優勢提高農作物產量,是實現農業生產突破的最經濟、最有效的技術手段。早在20世紀三、四十年代,美國就推廣了雜交玉米,50年代,墨西哥又出現了矮稈高產的雜交小麥。但是自20年代以來,育種學家們培育自花授粉的水稻雜交優良品種的工作卻一直沒能獲得成功。袁隆平在農校一邊結合教學,及時了解外界水稻育種動態;一邊細心觀察周圍稻田具有特殊性狀的植株。1964年夏天,他首次發現了雄性不育株,以後又率先提出了通過培育水稻三係(雄性不育係、保持係、恢複係)進行雜交的設想,並進行田間實驗。1973年,終於突破難關,在世界上第一個育成強優勢秈型雜交水稻。1974年和1975年在南方多處試種效果良好,1976年後開始大麵積推廣。從此,中國成為世界上第一個實現利用水稻雜交優勢的國家。
雜交水稻在實踐中立刻顯示了它的增產效應,單產一般比常規稻增產20%左右。1975年,全國多點示範雜交水稻5600多畝,1976年迅速擴大到208萬畝,並在全國範圍開始大麵積應用於生產。目前,雜交水稻年種植麵積超過2億畝,占水稻總種植麵積的51%,而產量約占水稻總產的60%。真可謂一粒種子改寫了曆史,一粒種子改變了世界。
雜交水稻的成功帶來了巨大效益,為解決中國的糧食需求問題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因此,這項成果1981年獲得了國家特等發明獎。成功與光環並沒有使這位科學家止步。1987年,國家“863”計劃將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立為專題,袁隆平掛帥組成了兩係法雜交水稻研究協作組。
據說在湖南農民中流傳著這樣的順口溜:“吃飯靠‘兩平’,一靠搞責任製的鄧小平,二靠培養出雜交稻的袁隆平。”一家無形資產評估機構按照袁隆平培育的雜交水稻增產值計算,評估他個人的品牌價值為1000億元。
如今雜交水稻讓平均水稻畝產從1950年的140公斤提到了1998年的450公斤。1975年至1998年的幾年間因此累計增產糧食3.5億噸,相當於每年解決了3500萬人的吃飯問題。
1980年,秈型雜交水稻作為我國第一項出口專利轉讓給美國,很短時間內為許多稻米生產國引種。雜交水稻在解決世界的饑餓問題上正日益顯示出強大的生命力。正如美國著名的農業經濟學家唐·帕爾伯格所說的:“隨著農業科學的發展,饑餓的威脅在退卻。袁(隆平)正引導我們走向一個營養充足的世界。”
為了表彰袁隆平對國家和人民作出的傑出貢獻,1981年國家科委向他頒發了新中國成立以來的第一個特等發明獎。1985年,聯合國世界知識產權組織向他頒發了發明創造金質獎,1987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他科學獎。1988年他又榮獲英國朗克基金獎。國際友人讚譽他為“中國雜交水稻之父”。
豆腐的用處
豆腐營養豐富,含有鐵、鈣、磷、鎂等人體必需的多種微量元素,還含有糖類、植物油和豐富的優質蛋白,素有“植物肉”之美稱。豆腐的消化吸收率達95%以上。兩小塊豆腐即可滿足一個人一天鈣的需要量。
豆腐為補益清熱養生食品,常食之,可補中益氣、清熱潤燥、生津止渴、清潔腸胃,特別適於熱性體質、口臭口渴、腸胃不清、熱病後調養者食用。現代醫學證實,豆腐除有增加營養、幫助消化、增進食欲的功能外,對齒、骨骼的生長發育也頗為有益,在造血功能中可增加血液中鐵的含量。豆腐不含膽固醇,為高血壓、高血脂、高膽固醇症及動脈硬化、冠心病患者的藥膳佳肴,也是兒童、病弱者及老年人補充營養的食療佳品。豆腐含有豐富的植物雌激素,對防治骨質疏鬆症有良好的作用,還有抑製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血癌的功能,豆腐中的甾固醇、豆甾醇均是抑癌的有效成分。
豆腐是中藥炮製輔料之一。豆腐煮製,係中藥炮製方法中的一種,係將藥物植入豆腐中並複以豆腐蓋上,用火煮至豆腐呈蜂窩狀,藥物顏色變淺,時間約4小時即可。如硫黃,含有毒成分,經豆腐煮製後,一可減毒,二可潔淨。因豆腐含有豐富的蛋白質,係兩性化合物,既可與堿性物質生成沉澱,又能溶解部分酸性有毒物質,減低毒性成分,且因其表麵積大,空隙多,而具有良好的吸附作用。
豆腐亦可用於食療,具有一定的藥用價值。如蔥燉豆腐,可治感冒初起,每日食3~5次;鯽魚與豆腐共煮,可治麻疹出齊尚有餘熱者,也可用於下乳;蔥煎豆腐,可用於水腫膨脹;豆腐蘿卜湯,可用於痰火吼喘;豆腐紅糖共煮,可用於吐血等。
麵包裏的小孔
麵包香鬆可口,是很多人都喜愛的食物。在品嚐鬆軟麵包的同時,你會發現麵包裏布滿了細密的小孔,難怪它會像海綿那樣富有彈性和柔性。那麼,麵包裏的這些小孔是怎樣產生的呢?這就得從麵包的製作講起了。
做麵包的主要原料是麵粉。在將麵粉揉成麵團時,麵包師要加入一定量的酵母。酵母是一類有益的細菌,在一定條件下它們能大量繁殖。在酵母菌揉入濕的麵團中後,她就開始繁殖。酵母能分泌出各種酶,將澱粉分解成糊精,再進一步分解為麥芽糖,葡萄糖等,最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氣體分布在麵團的麵筋網裏,使麵筋變成如海麵狀多孔的疏鬆體。再經過揉麵和烤製,麵團裏二氧化碳受熱膨脹,使麵包獲得了疏鬆多孔的品質。
用於食品中的酵母通常有液體酵母、新鮮壓榨酵母、活性幹酵母3種。液體酵母發酵力強,但不宜保存;活性幹酵母雖易保存,但發酵力不強;而新鮮壓榨酵母(簡稱鮮酵母)既有較強的發酵力,又能在冰箱中保存,所以被較多地選用。鮮酵母是一種含有酵母菌體的奶黃色軟固體,其化學成分主要是水、蛋白質、脂肪、糖及少量維生素等。生產鮮酵母的工廠是將一定種類的酵母培養於營養液內,通入無菌空氣使酵母菌大量繁殖,然後經過高速離心機分離出酵母漿,再用壓濾機除去殘液並壓成塊狀,即成了鮮酵母。
用酵母發酵製作的麵包不僅口味好,而且營養成分也有所增加。但是含油脂和糖較多的麵團,用酵母發酵往往達不到疏鬆的要求,因為油脂和糖對酵母菌繁殖有抑製作用。另外,用酵母發酵麵團,需要一定的時間。為此,家庭製作麵包、饅頭時,也常用化學發酵粉。化學發酵粉呈白色粉狀,是幾種化學藥品的混合物。它的種類繁多,常見的是碳酸氫鈉(小蘇打)、酒石酸、酒石酸氫鉀及磷酸氫鈣等的混合物。化學發酵粉揉入麵團後,一旦受熱就會發生化學反應而產生大量二氧化碳氣體,使食品成為多孔的疏鬆體。
現在你已知道麵包中會有許多小孔的原因了吧!原來這些小孔都是二氧化碳氣體居住的小屋。
小米的營養價值
小米,學名粟,又稱粟米。粟又稱“穀子”,古代又作“禾”,也叫“粱”。現在,一般稱沒有去殼的為穀子或粟,去殼之後稱作小米。小米是我國北方一些地區的重要糧食作物,原產於我國,是世界栽培曆史最悠久的作物之一,也是我國最古老的栽培植物之一。
我國北方許多婦女在生育後,都有用小米加紅糖來調養身體的傳統。小米熬粥營養價值豐富,有“代參湯”之美稱。由於小米不需精製,保存了許多的維生素和無機鹽,小米中的維生素B1可達大米的幾倍,小米中的無機鹽含量也高於大米。每100克小米含蛋白質9.7克,比大米高;脂肪1.7克,碳水化合物76.1克,都不低於稻、麥。對於一般糧食中不含有的胡蘿卜素,小米每100克含量達0.12毫克,維生素B1的含量位居所有糧食之首。
小米因富含維生素B1、B2等,具有防止消化不良及口角生瘡的功能。小米具有防止泛胃、嘔吐的功效。它還具有滋陰養血的功能,可以使產婦虛寒的體質得到調養。中醫認為小米味甘鹹,有清熱解渴、健胃除濕、和胃安眠等功效。《本草綱目》說,小米“治反胃熱痢,煮粥食,益丹田,補虛損,開腸胃”。
小米最常見的食用方法是煮各種風味的小米粥,也可以燜、蒸小米幹飯。肉炒、蛋炒、菜炒小米幹飯也是一道美味佳肴;小米磨成米粉,放上紅棗,蒸成小米麵棗糕,稍加糖調味,也是一道美餐。曆史上記載有許多百歲長壽的老人都有早晚喝小米粥的習慣,可見,小米也是一種長壽食品,值得經常食用。
吃黑色食品有益健康
營養學家指出,21世紀將是自然食品,特別是黑色食品的消費世紀。黑色食品是指含有天然黑色素的植物食品。餐桌上的食品,按其本身的顏色分,主要有紅、綠、黃、白、黑五種。不同顏色的食品,對人體有不同的益處。由於生活中的黑色食品種類偏少,我們應當注意對黑色食品營養的吸收。
由於含有天然黑色素,其色澤呈烏黑或深紫、深褐色。有些品種外皮烏黑,也有的品種表裏溝黑,還有的皮不黑隻是骨子裏黑。黑色食品的種類很多,例如動物中的黑魚、甲魚、青魚,烏骨雞等,植物中的黑米、黑豆、紫菜、香菇、海帶、發菜、黑木耳、黑芝麻、黑棗等。
《本草綱目》談到黑米和黑豆具有滋養肝腎、活血明目等功能,說到黑芝麻有“益氣力,長肌肉”的作用。古代對烏骨雞、海帶的健身評價也很高。
現代營養學家研究認為,黑色食品不僅營養價值高,而且對人體有較強的保健作用。黑色動、植物食品中蛋白質的含量比較豐富。黑色植物食品脂肪含量較高,且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有利於營養腦細胞,防止膽固醇沉積;還含較豐富的B族維生素,特別富含我國膳食結構中容易缺乏的核黃素。此外,大部分黑色食品的獨特優點是所含的鈣、磷比例合理,如黑木耳、黑芝麻、發菜、紫菜、海帶、青魚等,常吃這些食物對糾正膳食中鈣、磷比例失調大有益處。
吃菠蘿時要蘸鹽水
菲菲的媽媽從水果店裏買了一個又大又香的菠蘿。菠蘿濃鬱撲鼻的香氣和金黃多汁的果肉讓人一看就口水流下“三千尺”。菲菲立刻用刀切下一塊準備吃,卻被媽媽阻止了。媽媽說:“先別吃,要把菠蘿切成片,蘸一些鹽水,最後再吃。”菲菲聽了媽媽的話,迷惑不解地問:“挺甜的菠蘿要是蘸上鹽水,不會變鹹吧,這種方法科學嗎?”
媽媽聽了她的問題,不緊不慢地說:“當然科學了。菠蘿的果肉裏有一種能分解蛋白質的酶,對我們口腔內的細薄的粘膜和嬌嫩的唇皮都有刺激,所以吃了沒有蘸鹽水的菠蘿,口腔和嘴唇都有一種又麻木又刺痛的感覺。另外,不太成熟的菠蘿裏含有大量的蘋果酸,糖分含量少,吃起來會覺得很酸。而鹽水就會抑製菠蘿的活動,減輕口腔和嘴唇上的麻木刺痛感,又會覺得菠蘿肉顯得更甜了,此時的菠蘿肉才是香甜可口呢!”
金黃色的菠蘿是一種著名的熱帶水果,又叫鳳梨,原產於美洲的巴西,現在我國的廣東、廣西、海南、福建等亞熱帶地區都已栽培。成熟的菠蘿果肉呈金黃色,汁多且營養豐富,具有一種特別的香甜風味。但是,人們在吃的時候卻要把它切成小塊放在鹽水裏泡上一段時間後才吃,這是為什麼呢?原來菠蘿的果肉除富含維生素C和糖分以外還含有不少有機酸,如蘋果酸、檸檬酸等,另外還含有一種“菠蘿酶”。這種酶能夠分解蛋白質。如果不用鹽水先泡就吃,這種酶對於我們口腔粘膜和嘴唇的幼嫩表皮有刺激作用,會使我們感一種麻刺痛的感覺。食鹽能抑製菠蘿酶的活力。因此,當我們吃鮮菠蘿時,最好先用鹽水泡上一段時間,這樣就可以抑製菠蘿酶對我們口腔粘膜和嘴唇的刺激,同時也會感到更加香甜。菠蘿酶是一種蛋白酶,有分解蛋白質的作用。因此,少量吃有增進食欲的作用,但是過量的吃對人體是有害的,會引起胃腸病。因此,吃時要適量。
有些人吃了菠蘿後,可發生過敏反應,一般是在食用菠蘿後15分鍾到1小時左右急驟發病,出現腹痛、腹瀉、嘔吐或者頭痛、頭昏、皮膚潮紅、全身發癢、四肢及口舌發麻,甚至還出現呼吸困難、休克等一係列過敏症狀反應。人們習慣的稱這種菠蘿過敏反應為“菠蘿中毒”或“菠蘿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