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意義上的軍裝,大約是在1642年至1649年的英國內戰期間出現的。國王聯合封建貴族,向國會宣戰。當時,雙方軍隊的主力均為配備了滑膛槍的步兵。因此,步兵若是穿著冷兵器時代的鎧甲,既沒法擋槍子兒,逃避騎兵追殺時又顯得笨重,於是索性穿布衣。
英國之後,另一個歐洲強國———法國,也於1670年推行製式軍裝。到拿破侖稱霸時(19世紀早期),法軍在歐洲不可一世,反映在軍裝上,各軍種都穿得非常華麗。其中,步兵的軍裝以法國國旗的紅藍白三色為基調色彩,上身為白翻領的藍色燕尾服和白色背心,下身是帶綁腿套的白色半長褲和帶鞋釘的皮鞋,軍帽為帶絨球的平頂圓筒帽。而當時歐洲最強大的法國重裝騎兵則身著藍色上裝,外罩鋼製胸甲,胸甲表麵嵌有黃銅板和銅釘,下身是白色半長褲和長筒馬靴,頭盔是帶翎飾的古典式銅盔。
美國南北戰爭期間,南北兩軍的軍裝,很能反映出雙方在經濟實力上的對比。北方工業發達,能為軍隊提供統一的軍裝。北軍身穿深藍色上裝、天藍色長褲和黑色皮鞋,頭上是平頂圓帽,帽頂上別有步兵帽徽。而南方由於物資供應不足,雖然規定士兵統一穿灰色軍大衣和藍色長褲,但實際上各部隊在軍裝問題上“各自為政”,有啥穿啥,根本不曾統一。
18、19兩個世紀,是軍裝“爭奇鬥豔”的時代,很多國家的軍裝單純注重式樣,實戰時卻很不方便。當時,歐洲不少國家的陸軍頭戴熊皮圓筒帽,身穿色彩豔麗的燕尾服,腳蹬長靴。這種潮流,到19世紀中葉達到高潮。隨著火器的發展,這些對實戰沒有任何益處的軍裝逐漸落伍了———士兵們穿著這樣的“禮服”,在戰場上沒法迅速行動,還不易隱蔽自己,一不小心就送了命。
到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已經沒有一個參戰國的軍隊穿“禮服”了,多數交戰國的陸軍身穿有保護色的野戰服。英軍當時已拋棄綠色,改穿卡其色軍服(這種軍服是英國駐印度部隊1880年首穿的)。卡其色軍服隱蔽效果極好,適合野戰,後來,很多國家紛紛用卡其布製作野戰服。而英軍中的蘇格蘭人部隊,仍穿蘇格蘭傳統的褶子短裙,腰係毛皮袋。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曆史上最慘烈的一場戰爭。當時,英國陸軍非常注重對實戰裝備的研究。配備了新式野戰服和武器裝備的英軍,在歐洲和非洲戰場上與德軍互有勝負。德軍的裝備也很精良,其藍色野戰服設計得合體而實用。戰爭後期,德軍首先在世界上使用三色迷彩服。
21世紀的士兵穿什麼樣的軍裝?在這個問題上,科技無疑起決定性的作用。“超人軍裝”用納米技術製成,集多種功能於一身。它有通訊功能,其中的頭盔就是信息中樞,由微電腦顯示器、激光瞄準感應儀和防化呼吸麵罩組成。軍服周身布滿了傳感器。士兵可以即時掌握同伴及敵人的位置,還能隨時感知外界溫度和生物化學環境的變化,並在幾秒鍾內啟動內部感應器,緩解環境變化造成的不良影響。這種軍裝內還有“納米肌肉”,能幫士兵舉起比平時負重多兩到三倍的重物。防彈、變色隱身、止血和監視士兵身體狀況等功能,這種軍裝也都有。軍醫可以遙控這種軍裝,令其釋放出軍服自備的抗菌材料或血凝素等,對受傷士兵進行簡單的治療。整套軍服所需的能量,由軍服上鑲嵌的太陽能電池片供應。
經濟特區
經濟特區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資本主義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產生與發展起來的。世界上第一個經濟特區問世至今,先後經曆了自由港、自由貿易區、出口加工區和科學工業園區等發展階段,曆時已達四五百年。目前,無論是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設立了不少經濟特區。各種經濟特區的普遍存在與蓬勃發展,充分證明了經濟特區的旺盛生命力。經濟特區已被公認為是一種富有成效的對外經濟貿易的方式。
1547年,意大利宣布裏窩那港為自由港。這是世界上最早的經濟特區。此後,經濟特區便在歐洲的一些著名城市出現,如意大利的裏雅斯特、西班牙的直布羅陀、南斯拉夫的飛伊梅等港口。18世紀德國的漢堡和不來梅、法國的敦刻爾克,19世紀初丹麥的哥本哈根,葡萄牙的波爾多等城市也先後被宣布為自由港或劃出一部分地塊成立自由貿易區。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凡爾賽和約把波蘭的但澤劃為國際共管的自由市,市內設有免征關稅的自由港區。希臘在薩洛尼卡港設立了自由貿易區。拉丁美洲、非洲、中東和東南亞地區相繼建立了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30年代美國開始設立對外貿易區。截至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全世界已有26個國家設立自由港和自由貿易區,共達75個。到了1959年,愛爾蘭在香農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個出口加工區,自此以後短短的10多年裏,形成了風行亞、非、拉40多個國家和地區的出口加工區發展高潮。其中以我國台灣省的出口加工區最為突出。到1979年底止,全世界已有343個經濟特區,分布在68個國家和地區。
自80年代以來,經濟特區已經成為各種經濟發展水平國家普遍的經濟現象。不僅數量上以驚人的速度在增長,而且不斷地轉型換代,朝著高質化、高科技、多功能等方麵邁進。一是科學工業園區興起:在席卷全球的科技革命浪潮的衝擊下,許多出口加工區轉型升級向技術密集型過渡。二是多功能綜合性經濟特區開始出現:一個特區往往都要有轉口、加工、旅遊和技術開發等功能。三是各類經濟特區全麵發展:在亞太地區一個半弧形的自由港、自由貿易地帶正在形成,它北起朝鮮的先鋒郡與韓國的濟州島,中經日本的那霸,中國的天津免稅區和上海浦東外高橋自由貿易區、台灣的加工區、深圳、香港,以及新加坡、印尼,南至泰國、印度,遠達斐濟。據統計,到目前為止,世界上的經濟特區呈規律性地分布於全球五大洲120多個國家與地區中,總數已突破1000個。如果把那些具有部分經濟特區功能的各種形式的開發區和加工區也包括在內的話,那更將是數以幾千計甚至數以萬計了。
世界上的經濟特區,總觀其演變曆程,可以歸納為3個發展階段:第一階段為商業型自由貿易區時期(封建社會後期~20世紀50年代末),其經濟活動重心是進行商業性的轉口貿易;第二階段為工貿型出口加工區時期(20世紀50年代末~70年代末),其經濟活動重心是從事勞動密集產品生產為主的出口加工工業;第三階段為科技、綜合型的科學工業園區時期(20世紀70年代末至今),其經濟活動重心是從事科學研究、新產品開發、人才培養,以及技術密集型產品生產為主的高級出口加工工業。
世界經濟特區的曆史演變告訴我們,世界經濟特區的產生和發展,同世界經濟的發展是密切聯係的。經濟特區是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國際貿易的發展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而產生和發展起來的。
信息產業
信息產業是指生產與信息相關的產品或從事相似服務的產業群體,是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計算機的應用、通過網絡的空間繁榮及信息的及時傳輸,加速經濟的運轉和社會變革的一種新型的智力、技術知識密集型的產業。
中國信息產業是隨著以計算機技術、網絡技術、通訊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在生產、流通領域的應用而興起的現代產業部門,它的出現已經、正在和繼續對人類社會產生極其深刻的影響。20世紀90年代信息產業一直是增長最快的產業部門。
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信息產業的突飛猛進、信息基礎設施建設不斷加強、信息技術的推廣應用逐漸深入,為進一步加快信息化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具體表現在:
信息產業高速發展,產業規模迅速擴大。電子信息產品製造業總體規模已進入世界前列,其中彩電、音響、電話機等產品產量躍居世界第一。在科技興貿方針的指引下,中國電子信息產品出口快速增長,電子信息產業成為中國最大的出口行業。計算機、軟件、集成電路和通信裝備等高科技產品的出口持續快速增長。軟件產業已開始邁向國際市場。
信息基礎設施建設已具有相當規模,互聯網迅速發展。到1999年底,全國光纜總長度已達到100多萬公裏,其中長途幹線光纜24萬公裏;局用程控電話交換機總容量已達到1.6億門,電話用戶總數達1.52億戶,其中移動電話用戶4324萬戶;電話普及率達13%,其中城市電話普及率達到28.4%;有線電視用戶達1億戶,已成為世界第一大電視網絡。
信息化工程建設取得顯著成效。“金橋”、“金卡”、“金關”、“金稅”等重大信息化工程的建設,對加快電子信息、外經貿、金融、稅務等領域的現代化步伐作出了顯著貢獻,為推進國民經濟和社會信息化發揮了良好的示範帶動作用。
中國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商品市場之一,也是最有利可圖的重要市場,因此世界許多電子信息企業都把爭奪的重點轉向中國。在中國市場上幾乎能夠找到所有的世界著名的信息企業和國際知名品牌的信息商品。信息產業的激烈競爭,一方麵推動了信息產業的發展,提高了信息產業的效益;另一方麵,也促進了信息企業的兼並聯合和信息產業結構調整。
人們對信息產業已基本達成共識:沒有任何一門高新技術產業能像信息產業這樣廣泛滲透到社會的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等諸多領域和人們的工作、學習、生活、娛樂等各個方麵,對它們已經、正在和將要產生重大影響。
神奇的密碼
我們的日常生活中離不開密碼,進電子防盜門時需要輸入密碼,打開郵箱、登陸論壇等都需要密碼。特定場合更是須要憑密碼才能進入。可以說,有時候密碼是我們的通行證。那麼它是怎麼產生的呢?
史料記載,密碼最早產生於希臘。公元前404年,斯巴達國(今希臘)北路軍司令萊山得在征服雅典之後,本國的信使趕到,獻上了一條皮帶,上麵有文字,通報了敵將斷其歸路的企圖。萊山得當機立斷,找到相同直徑的木棍,再把帶子纏上去,沿木棍縱軸方向即可讀出有意義的明文,率師輕裝脫離了險境。這是最早的換位密碼術。
到了4世紀,希臘出現了隱蔽書信內容的初級密碼。8世紀古羅馬教徒為傳播新教,創造了“聖經密碼”。中世紀末葉,西班牙的平民百姓與貴族階級的青年男女之間,為了衝破封建製度對自由戀愛的束縛,不得不采取種種秘密通信的形式,從而導致了各種原始密碼的產生。
公元9世紀,阿拉伯的密碼學家阿爾·金迪(同時還是天文學家、哲學家、化學家和音樂理論家)提出解密的頻度分析方法,通過分析計算密文字符出現的頻率破譯密碼。
公元16世紀晚期,英國的菲利普斯(Philips)利用頻度分析法成功破解蘇格蘭女王瑪麗的密碼信,信中策劃暗殺英國女王伊麗莎白,這次解密將瑪麗送上了斷頭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