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20世紀初,第一次世界大戰進行到關鍵時刻,英國破譯密碼的專門機構“40號房間”利用繳獲的德國密碼本破譯了著名的“齊默爾曼電報”,促使美國放棄中立參戰,改變了戰爭進程。
1918年,美國數學家吉爾伯特·維那姆發明一次性便箋密碼,它是一種理論上絕對無法破譯的加密係統,被譽為密碼編碼學的聖杯。但產生和分發大量隨機密鑰的困難使它的實際應用受到很大限製,從另一方麵來說安全性也更加無法保證。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在破譯德國著名的“恩格瑪(Enigma)”密碼機密碼過程中,原本是以語言學家和人文學者為主的解碼團隊加入了數學家和科學家。電腦之父亞倫·圖靈(AlanMathisonTuring)就是在這個時候加入了解碼隊伍,發明了一套更高明的解碼方法。同時,這支優秀的隊伍設計了人類的第一部電腦來協助破解工作。顯然,越來越普及的計算機也是軍工轉民用的產品。美國人破譯了被稱為“紫密”的日本“九七式”密碼機密碼。靠前者,德國的許多重大軍事行動對盟軍都不成為秘密;靠後者,美軍炸死了偷襲珍珠港的元凶——日本艦隊總司令山本五十六。
同樣在二次世界大戰中,印第安納瓦霍土著語言被美軍用作密碼。日美的太平洋戰場上,美國海軍軍部讓北墨西哥和亞利桑那印第安納瓦約族人使用約瓦納語進行情報傳遞。納瓦約語的語法、音調及詞彙都極為獨特,不為世人所知。當時納瓦約族以外的美國人中,能聽懂這種語言的也就一二十人。這是密碼學和語言學的成功結合,納瓦霍語密碼成為曆史上從未被破譯的密碼。
1975年1月15日,對計算機係統和網絡進行加密的DES(DataEncryptionStandard數據加密標準)由美國國家標準局頒布為國家標準,這是密碼術曆史上一個具有裏程碑意義的事件。
1976年,當時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的迪菲(Diffie)和赫爾曼(Hellman)兩人提出了公開密鑰密碼的新思想(論文“NewDirectioninCryptography”),把密鑰分為加密的公鑰和解密的私鑰,這是密碼學的一場革命。
縱觀密碼術的曆史,貫穿著一根主線,就是加密者和解密者的反複對抗。加密者想出一種密碼,很快解密者就拿出破解的辦法,然後加密者又想出更複雜難解的密碼。
辦公自動化
隨著科技、經濟及社會的不斷發展與進步,管理和辦公活動的重要性日漸突出,引起了各級領導者、管理學者以及技術人員的普遍重視。20世紀60年代以來,在微電子技術和通信技術迅速發展的推動下,辦公室也開始了以自動化為重要內容的“辦公室革命”,也稱為“管理革命”,其目標是借助先進的信息處理技術和計算機網絡技術來提高辦公效率和質量,將管理與辦公活動納入到自動化的軌道中。辦公自動化(簡稱OA)是近年隨著計算機科學發展而提出來的新概念,是20世紀70年代中期在發達國家迅速發展起來的一門綜合性技術。辦公自動化或辦公信息係統(簡稱OIS)是現代信息社會的重要標誌之一,涉及係統工程學、行為科學、管理學、人機工程學、社會學等基本理論以及計算機、通信、自動化等支撐技術,屬於複雜的大係統科學與工程。
隨著辦公室信息處理越來越多地使用計算機,20世紀70年代中期美國又出現了OIS這一名詞縮寫,它的全稱是OfficeInformationSystem,中文譯為“辦公室信息係統”,用它來描述辦公信息處理更為貼切。可以認為辦公室自動化的主要內容是把信息處理係統引入辦公業務中。近幾年來,隨著辦公室自動化技術的應用範圍日益擴大,先後出現了一些更為通俗的術語,如自動化的辦公室(automatedoffice)、電子化辦公室(electronizedoffice)、無紙辦公室(nonpaperoffice)等。其中,有些術語並非很確切,例如在“自動化的辦公室”中,“自動化”隻能是相對而言,實際上辦公業務需要辦公人員的介入,不可能做到完全的自動化。在我國,目前更多地使用“辦公自動化”這一術語,在含義上,它和“辦公室自動化”相當。不論以上這些術語的表現形式如何,它們的含義都是相近的。較為確切的還是“辦公室自動化”(或“辦公自動化”)和“辦公室信息係統”。前者的範圍可以包括得更廣些,後者則著重於計算機的辦公信息處理和傳輸的功能方麵。
辦公自動化沒有統一的定義,凡是在傳統的辦公室中采用各種新技術、新機器、新設備從事辦公業務,都屬於辦公自動化的領域。
通常辦公室的業務主要是進行大量文件的處理,起草文件、通知、各種業務文本、接受外來文件存檔、查詢本部門文件和外來文件、產生文件複件等等。所以,采用計算機文字處理技術生產各種文檔、存儲各種文檔,采用其他先進設備如複印機、傳真機等複製、傳遞文檔,或者采用計算機網絡技術傳遞文檔,是辦公室自動化的基本特征。
辦公室是各行業的領導進行決策的場所。領導機關做出決策、發布指示,除了文檔上的往來之外,更深層的工作實際上是信息的收集、存儲、檢索、處理、分析,從而做出決策,並將決策作為信息傳向下級機構或合作單位,或業務關聯單位。
OA(辦公自動化)技術分為三個不同的層次:第一個層次隻限於單機或簡單的小型局域網上的文字處理、電子表格、數據庫等輔助工具的應用,一般稱之為事務型辦公自動化係統。
隨著三大核心支柱技術——網絡通信技術、計算機技術和數據庫技術的成熟,世界上的OA已進入到新的層次,在新的層次中係統有四個新的特點:
集成化
軟硬件及網絡產品的集成、人與係統的集成、單一辦公係統同社會公眾信息係統的集成,組成了“無縫集成”的開放式係統。
智能化
麵向日常事務處理,輔助人們完成智能性勞動,如漢字識別、對公文內容的理解和深層處理、輔助決策及處理意外等。
多媒體化
包括對數字、文字、圖像、聲音和動畫的綜合處理。
運用電子數據交換(EDI)
通過數據通訊網,在計算機間進行交換和自動化處理。這個層次包括信息管理型OA係統和決策型OA係統。
顯然辦公自動化這一人機係統,人、機缺一不可。而設備方麵,硬件及必要軟件都需齊備。我們也可以認為辦公自動化係統是人類處理信息的係統,是人類進入信息時代後的一種新概念。
噪聲汙染
人類生活在一個聲音的世界裏。人們對聲環境的要求是需要的聲音能夠聽得真實清晰,這些聲音與環境協調,能給人歡樂和享受,不至於幹擾人們的工作、學習、休息和健康。理想的聲環境應該使每個人都能在愉快、有效的氣氛中工作、學習和休息。
那麼,什麼是噪聲呢?通常認為人們不需要的聲音或者說無價值的聲音就是噪聲。另外振幅和頻率雜亂、斷續或統計上無規則的聲振動也稱噪聲。不隻考慮聲音的物理性質,還要考慮人的生理和心理狀態,凡是幹擾人們正常工作、學習和休息的聲音統稱為噪聲。
環境噪聲汙染是指排放的環境噪聲超過規定的允許噪聲標準值,妨礙人們工作、學習、生活和其他正常活動。日常生活中的噪聲強度雖然不會致人或動物於死地,卻能危害人的健康。世界各國都很重視噪聲問題,把噪聲汙染列為主要的環境汙染公害之一。日本甚至把噪聲列為公害之首。
噪聲的強度大小通常用“分貝”來表示。“分貝”是測量聲音強度的一個單位。噪聲除強度的大小外,還有一個聲調高低(指聲音頻率高低)的問題。人的耳朵一般對高頻聲比較敏感,對低頻聲比較遲鈍,聲學測量儀器能模擬人耳的聽覺特性,把500赫以下的靈敏度逐漸降低,這樣讀出來的數值叫做A聲級。A聲級可以在噪聲測量儀器中直接讀出。所以在噪聲控製中,人們常用A聲級作為評價噪聲強度的主要指標,在分貝後麵加上一個(A)字,但為了方便,一般將分貝後的(A)省略了。
噪聲的汙染是局部性的。它在環境中不積累、不持久、也不遠距離傳輸,而且當聲源停止發聲後,噪聲立即消失。噪聲不能集中起來處理,因此噪聲的減少和消除不同於大氣、水和其他環境汙染的控製問題。現代城市的噪聲主要來源有以下4種:
交通噪聲
交通噪聲主要指機動車輛、飛機、火車和輪船等交通工具在運行時發出的噪聲。這些噪聲的噪聲源是流動的,幹擾範圍大。在這類噪聲中,飛機噪聲最強,影響也比較嚴重。汽車是城市交通中較大的噪聲源,機動車的發動機運轉、部件摩擦、車身震動、刹車、排氣、鳴喇叭等都會產生噪聲。一般公共汽車的噪聲約為80分貝。車速提高一倍噪聲增長6~10分貝。最嚴重的是鳴喇叭,電車喇叭大約90~95分貝,汽車喇叭大約有105~110分貝。
工業噪聲
主要指工業生產勞動中產生的噪聲,主要來自機器和高速設備,如電氣設備的噪聲來自變壓器和電動機,加熱通風設備的噪聲來自噴出口、旋渦、風扇及其他運動部件。一般電子工業和輕工業的噪聲在90分貝以下,紡織廠噪聲在90~110分貝之間,機械工業噪聲在80~100分貝,鑿岩機、大型球磨機達120分貝,風鏟、風鉚、大型鼓風機在120分貝以上。
建築施工噪聲
主要指建築施工現場產生的噪聲。在施工中要大量使用各種動力機械,要進行挖掘、打夯、攪拌,要頻繁地運輸材料和構件,從而產生大量噪聲。建築施工噪聲對發展中城市的影響極大。雖然每項施工都具有暫時性,但城建施工的總和加起來很大,而其中相當一部分的工期在兩年以上。建築施工機械噪聲最嚴重的是打樁機,距聲源10米時平均105分貝;距聲源30米時,平均91分貝。
生活噪聲
主要指人們在商業交易、體育比賽、遊行集會、娛樂場所等各種社會活動中產生的喧鬧聲,以及收錄機、電視機、洗衣機等各種家電的嘈雜聲,這類噪聲一般在80分貝以下。如洗衣機、縫紉機噪聲為50~80分貝,電風扇的噪聲為30~65分貝,空調機、電視機為70分貝。在我國城市噪聲中,交通噪聲占31%,生活噪聲占41%,工業和其他噪聲占28%。在測定過程中,噪聲達80分貝的占55.5%,90分貝的占13.3%,95分貝的占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