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史話
中國醫學有數千年的曆史,是中國光輝燦爛的古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人民群眾解除疾病和痛苦,為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貢獻。更為喜人的是,這項古老的文化在今天已得到國際人士的普遍關注。中醫獨特的醫療方法、神奇的醫療效果引起了世界醫學專家和友人的極大興趣。
中醫的形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時期。為了保護自己、躲避野獸和風雨雷電的侵襲,原始人學著鳥兒的樣在樹上做巢。建造房屋,有一棲身之所,可以說是人類保健事業的萌芽。
原始人學會造火之後,火很快地被應用到治療方麵,如用加溫後的石塊溫暖人體的局部可以消除某些病痛,這便是原始的熱熨法。在熱熨的基礎上,又經過無數次的實踐,不斷改進材料和技術,便出現了灸法。
原始人又在生產中發現了某些工具可以作為醫療器具使用。最早的醫療器具有砭石、骨針。砭石不僅是外科用於剖割排膿的醫療工具,而且是我國針刺術的萌芽。最初的砭石不過是石片經打磨而成,以後逐漸有了較進步的石針、骨針、竹針等。《帝王世紀》中關於“伏羲製九針”以治病的記載,便是使用醫療器械最早的傳說。
人們在尋找食物充饑的過程中,因誤食某些有毒的植物而發生嘔吐、腹瀉、昏迷等,因吃了某些動植物而減輕或消除了某些痛苦。經過長期的實踐體驗,人們逐漸認識和積累了一些關於某些植物類和動物類藥物的知識,隨後又發現了不少植物類和動物類的藥物。
在夏禹的時代,人們學會了釀酒。酒的製作在醫藥上有著很大的意義,因酒有舒經活血壯陽等作用,所以古人就利用它來治療疾病。
到了商代,人們在單純使用酒治病的基礎上,發展成利用多種藥物製成藥酒來進行治療。
在商代,藥物品種的增多,用藥經驗的積累,使人們有可能根據不同的病情選擇多種藥物配製成複方,這樣便有了“湯液”。所謂湯液,就是把生藥用水煮成藥湯藥水,這種劑型一直延續至今,中醫學稱之為“湯劑”。
周代,初步形成了陰陽五行學說,這被引入到中醫學中,用以解釋人體的諸多問題,為以後祖國醫學理論體係的確立奠定了基礎。藥物方麵,人工合成化學藥品,取得了很大成就。《周禮》記載:“凡療瘍以五毒攻之。”這種升丹、煉汞的製藥方法,給後世化學製藥法開辟了道路。煉丹也成為現代化學工業的先驅。
這個時期開始有了醫學分科和醫事管理製度。在春秋戰國至秦漢這段曆史時期,中國醫藥學確立了中醫學的理論原則,其具體表現就是《黃帝內經》的問世。《黃帝內經》是我國現存醫藥文獻中最早的一部典籍,是醫家之祖。這個時期還有兩部重要的中醫經典之作問世,一部是《神農本草經》,另一部是《傷寒雜病論》。《傷寒雜病論》為東漢著名醫家張仲景所作,後經晉代王叔和整理編次,又經宋代高保衡、林億等人校正,成為現在的《傷寒論》和《金匱要略》兩書。《黃帝內經》、《神農本草經》、《傷寒論》、《金匱要略》被中醫學奉為經典之作,備受重視。
到唐宋元明清時代,我國醫學在理論、藥物學、方劑學、外科、婦產科、小兒科、針灸、眼科、喉科等各方麵都取得了驚人的成就,逐漸形成了中國醫學史上著名的各具特色的四家學說:火熱論派、攻下派、脾胃論派(補土派)和養陰派。
溫病學說的形成和發展,也是這個曆史時期中醫學卓越的成就之一。清代是溫病學說蓬勃發展的時期,以葉天士和吳鞠通二人的學說為代表。勞動人民在長期同疾病作鬥爭的過程中,創造了許多有效的方法,如刮痧、挑痧、拔火罐以及其他許多單方、驗方。清代還出現了這方麵的專著,如《痧脹玉衡》、《串雅內外編》等。
在中外醫學交流中,人痘接種法的傳出,對人工免疫學的發展有一定的貢獻。今天,中外醫學人士一起在積極研究中醫學,並不斷取得新的成果。相信不久的將來,中醫學會為全世界人民的健康事業做出無比巨大的貢獻!
醫學奇葩——針灸
在祖國醫學的寶庫裏,有一支極其絢麗的奇葩,這就是針灸治法。針灸以它非常獨特的治療方式,為我們中華民族的繁衍昌盛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說到針灸,許多人立刻想到的就是用針來刺激人體的穴位。這種認識不夠全麵,實際上針灸是兩種不同的治療方法,是針刺和艾灸的統稱。
針刺的工具最初不是金屬製造的,而是石塊製作的。在遠古的時候,人們不小心會被一些尖硬、銳利的石塊或是荊棘刺傷,盡管受傷的部位會出血,會有些疼痛,但有時也會使原來的疼痛減輕或消失。人們就從最初的無意間受到刺激,開始主動地、有意識地用一些石塊來刺激身體的一些部位,來減輕傷痛和疾病。久而久之,人們就認識到人體的某些部位有特殊作用,有了病痛就使用一些鋒利的石塊或尖銳的植物莖刺進行紮刺,使病痛減輕或消失。
到了新石器時代,用於治療疾病的石器叫作“砂石”、“砭針”、“石針”。《說文解字》中解釋:“砭,以石刺病也。”砭石刺病,最多的還是用於外科疾病,例如割刺膿瘍、放血排毒等等。以後逐漸也用來治療內科及其他科疾病了。
針具的發展經曆了砭石→竹針、骨針→陶針→青銅針→鐵針→金針、銀針→不鏽鋼針的演變過程。
《黃帝內經》中就記載了古代的九針,根據所患病症的不同,治療部位的深淺不同,而選擇不同的針具。九針有鍉針、圓針、鎖針、鋒針、鈹針、圓利針、毫針、長針、大針。
灸法,是用燒灼熨燙的方法治療疾病。原始人用獸皮或樹皮包上燒熱的石塊或砂土,捂在身上驅寒並長久保暖,逐漸體會到將土石燒熱貼敷在身體上還能減輕或消除某些疼痛。另外,在烤火取暖、燒烤食物時不小心還會被火燙傷皮膚,但有時被燙傷後會使原有的病痛減輕。這種情況多次反複出現,就給了原始人以啟發,使他們開始有意識地用一些幹枯的樹枝和雜草,點燃熏烤患病部位,這就是最早的灸法。後來又發展到用木炭灸、竹筷點、硫黃點、雄黃灸、燈心草點等等,但使用最多的還是艾灸。
針法與灸法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地形成了許多一致的地方。它們都是按照中醫的經絡學說,選擇有關的穴位進行治療,雖說治療方法各有不同,但治療疾病時又相互補充,取長補短。於是,針與灸就結下了“不解之緣”,人們也就常常將針與灸相提並論,合稱為針灸了。
至少在1400年前,中國的針灸就傳到了日本。據史書記載,公元513年,我國的醫學家楊爾到日本去講授醫學,帶去了中國的針灸。梁元帝又向日本政府贈送了《針經》一套。法國是西方研究針灸最早、最多的國家,並成為歐洲針灸研究的中心。法國的杜賈爾1774年在《外科學史》中正式介紹了針刺術。使中國的針灸在法國真正產生了巨大的影響的人是在中國居住了20年的法國人李理。至今,法國針灸仍在歐洲起著領導的作用。當針灸風靡歐洲各國時,連世界著名畫家畢加索也在法國接受了針刺治療頑固性神經病,並獲得很好療效。
1972年初,美國總統尼克鬆正式訪問中國,特意帶來了一大批醫學專家,實地考察中國的針刺麻醉。從那以後,美國又多次組織學者、專家訪華考察,不斷地發表文章、舉辦講座、召開各種針灸學術會議、出版了幾種針灸雜誌。目前,美國大約有30個州的法律已承認針灸的合法地位。
50年代初,毛澤東主席提出:“針灸不是土東西,針灸要出國,將來全世界人民都要用它治病的。”40年後的今天,中國針灸早已闊步走向了世界。
近20年來,中國針灸醫師的足跡已遍及世界五大洲。中國針灸醫師的精湛醫技常常使外國人讚歎不已。針灸對人體不會產生副作用,更無毒性反應,它是通過針刺或艾灸來調整人體的生理功能達到治療疾病的目的。隻要不違反針灸治療原則和操作規程,就不會對人體造成任何傷害。聯合國世界衛生組織(WHO)提出:“各國應將針灸醫學作為現代醫療體係的一環,加以學習和應用。”因此,針灸將為人類的健康作出更大的貢獻。
世界艾滋病日
艾滋病是人類近代醫學史上最引起人們關注和最使人恐懼的一種疾病。艾滋病的醫學全名為“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它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引起的。為了提高公眾對艾滋病危害的認識,更有效地喚醒人們采取措施預防艾滋病的傳播和蔓延,世界衛生組織於1988年1月確定每年的12月1日為“世界艾滋病日”,號召世界各國在這一天舉辦各種活動,宣傳和普及預防艾滋病的知識。
1981年春,美國洛杉磯的一家醫院接收了一名奇怪的病人。他喉咽部有嚴重的黴菌感染,食管幾乎完全被堵塞,體重減輕非常明顯,醫生用盡各種治療方法,但毫無效果,不久病死在醫院裏。隨後,又有4名同樣的病人來就醫,最後也被死神奪去了生命。麵對這種從未見過的怪病,醫生們感到迷惑不解,究竟是什麼原因造成病人死亡?為什麼藥物對這些病人沒有作用?經醫生們全麵分析和推斷,發現這5名病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細胞免疫缺陷。1982年9月,美國疾病控製中心正式以“獲得性免疫缺陷綜合征”為該病命名。
所謂“獲得性免疫缺陷”是指後天因素引起的免疫缺陷,而不是遺傳造成的,也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的免疫缺陷。在1986年以前,我國把這病音譯為“愛滋病”,現改譯為“艾滋病”。
艾滋病是由人類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人體內的T淋巴細胞直接攻擊細菌、病毒黴菌等,具有細胞免疫功能。艾滋病的病因就是“武警”——T淋巴細胞出了問題。HIV病毒像條“美女蛇”,對T淋巴細胞有很大的吸引力。一旦T淋巴細胞“迷”上HIV病毒,與它結合,T淋巴細胞的戰鬥力就失去了,人體的“細胞免疫係統”就垮掉了。
在中非大湖地區的居民,有個習俗,把雄猴的血注入人的體內,用來治療不育症。這個地區靠近目前艾滋病的病源地,因此醫學科學家們認為,艾滋病是在70年代初期,由中非的猴傳給人類,然後從中非傳到加勒比地區的海地,70年代中後期,由海地傳到美國等國家的。
經過長時間的人類交流活動,艾滋病已經引起了全世界的關注。中國衛生部日前發布的艾滋病防治工作情況通報顯示,2002年上半年,我國報告發現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數比去年同期增長了16.7%,雖然增長幅度有所下降,但累計感染總人數已增長到100萬人。如果不采取積極有效的措施,專家估計,到2010年我國實際艾滋病病毒感染人數將達到1000萬人。
目前,對付艾滋病唯一最有效的方法是加強預防,防止與艾滋病患者、病毒攜帶者發生性關係,避免接觸他們的唾液、尿液、眼淚等。醫院提倡使用一次性注射針,不要與他人共用牙刷、剃須刀等。為了征服艾滋病,各國醫學界作出了極大的努力。相信不久的將來,艾滋病也會像“天花”那樣被消滅。
糧食問題
“民以食為天”,糧食是人類賴以生存的最基本生活資料。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世界糧食產量大幅度增長,糧食產量從1946年的5.33億噸增加到1985年的18.51億噸,增長了近2.5倍。糧食增長速度也超過了人口的增長速度,世界人均糧食產量從1946年的234公斤增加到1985年的382公斤。然而,世界糧食供應依然緊張,特別是非洲和亞洲,饑餓和營養不良的人數眾多。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提供的數據,目前世界約有饑民5.12億,其中60%在亞洲,25%在非洲。若以饑民占所在地區的人口比重看,非洲高達32%,亞洲為22%,拉丁美洲為14%。所謂糧食問題並不是地球上現在生產的糧食不能供養現存人口,主要是世界糧食生產不平衡,國家間人均糧食產量相差懸殊,有的國家人均糧食高達1100—1800公斤,而有的國家人均糧食甚至不足100公斤。亞洲、非洲和拉丁美洲的人均糧食產量都較低,非洲最低,僅150公斤;北美洲、歐洲和大洋洲人均糧食產量都較高,超過600公斤,以北美洲最高,達1496公斤。人均糧食較少的亞、非、拉國家又缺少足夠資金購買糧食,使國內的饑饉加劇。
世界糧食生產地域結構的最大特征是分布不平衡。世界糧食生產地域的基本格局是廣大發展中國家缺乏糧食,大量人口處於饑餓、半饑餓狀態;少數發達國家擁有大量餘糧,出現糧食過剩。當前世界貧困和饑餓人口有增無減。據世界糧農組織統計,1970年以前世界饑餓人口隻有2億,70年代中期增加到4億,80年代初已達5億,現已超過5.5億人。發達國家人口隻占世界總人口的1/4,卻擁有世界糧食產量的49%;發展中國家人口占總人口的3/4,卻隻擁有世界糧食產量的51%。人均糧食產量的差距極大。世界糧食出口貿易操縱在幾個發達國家手中,如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法國四國共占世界糧食出口的70%以上,其中美國一國就占了1/2。美國利用優勢地位,操縱和控製世界市場的糧價。發展中國家隻有阿根廷、泰國等有糧食出口,中國、印度、巴基斯坦、巴西等30多個國家,可以自給或基本自給,豐年略有出口。而絕大多數國家為糧食進口國。每年淨進口6000~7000萬噸。發達國家除大量利用糧食發展畜牧業外,還采取縮減耕地來緩和農業過剩。
那麼造成世界糧食問題的主要原因有哪些呢?
糧食生產消費不均等
世界糧食生產的基本格局是發達國家生產的糧食接近全球糧食總產量的一半,少數發達國家生產過剩,多數發展中國家糧食匱乏。糧食生產的不平衡導致了分配與消費的不均等。發達國家人均年消費糧食700多千克,發展中國家則不足300千克。發達國家穀物消費的20%用作口糧,70%作飼料糧;和發達國家相比,發展中國家在農業機械化和良種化的程度等方麵存在很大差距。不合理的國際經濟秩序對發展中國家的糧食生產亦有不利影響。
氣候變化和土地荒漠化
近年來全球氣候變化加劇,所造成的水災、旱災導致糧食產量直線下降。全世界100多個國家的荒漠化土地麵積已達3600萬平方公裏,占地球陸地麵積的28%,並且正以每年5至7萬平方公裏的速度擴大,年吞噬耕地近2100萬公頃。
人口增加
世界人口從五年前的57.7億增加到現在的61億,而多年來世界糧食總產量一直在18億噸~20億噸之間徘徊。世界糧食增產速度大大落後於人口增長速度。在當今的世界上,缺糧最嚴重的國家正是那些人口增長速度極高的國家。
人為破壞和戰亂等
冷戰結束後,世界上出現了許多地區衝突和戰亂,這些衝突和戰亂大多數發生在以農業為主的最貧窮的國家。僅1996年一年,武裝衝突(主要是內戰)就導致全球至少8000萬人陷入饑餓和營養不良的境地。
中國的和平崛起
2004年3月14日,溫家寶總理在十屆人大二次會議記者會上,闡述了“中國和平崛起”的要義。他指出:“第一,中國的崛起就是要充分利用世界和平的大好時機,努力發展和壯大自己。同時又以自己的發展,維護世界和平。第二,中國的崛起應把基點主要放在自己的力量上,獨立自主、自力更生,依靠廣闊的國內市場、充足的勞動力資源和雄厚的資金積累,以及改革帶來的機製創新。第三,中國的崛起離不開世界。中國必須堅持對外開放的政策,在平等互利的基礎上,同世界一切友好國家發展經貿關係。第四,中國的崛起需要很長的時間,恐怕要多少代人的努力奮鬥。第五,中國的崛起不會妨礙任何人,也不會威脅任何人。中國現在不稱霸,將來即使強大了也永遠不會稱霸。”
中國“和平崛起”的內容與標誌是多方麵的,其中經濟的快速增長與經濟實力的增強是核心標誌。改革開放20多年來,中國經濟獲得前所未有的快速發展,經濟年平均增長超過8%;經濟規模迅速擴大,經濟實力與綜合國力大大增強。到2003年,中國的GDP已達1.4萬億美元(11.7萬億元人民幣),已超過法國上升為世界第5位。
中國世界貿易大國的地位已逐步確立。近兩年,中國對外貿易量以每年2000多億美元的金額在增加。特別是中國作為世界巨大潛在市場的優勢正在顯現,2003年一舉超過法國、英國與日本,由世界第6大貿易進口大國上升為第3位,僅次於美國和德國。目前中國已是鋼鐵、水泥、手機等至少100種產品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
中國科技發展也日新月異,不斷有重大科技成果的出現。特別是中國“神舟五號”飛船的成功升空與回收,標誌著中國科技進入一個新的高度,被認為是“不僅提升了國家尊嚴,也代表中國政府決心將全球工廠轉變為主要科技動力”。同時,中國在信息產業技術領域的迅速發展與重大突破,也正在改變著中國在世界高科技產業領域中的地位。
縱觀近百年來世界強國的興起,都有著共同的特點——通過戰爭、掠奪、強權等罪惡行徑去損害別國的利益而獲得自己的發展。從昔日的葡萄牙、西班牙、英國到今天的美國,幾乎都有著類似的曆史記錄。與他們不同,中國是靠著自己的改革與建設,在國際和平環境中,找到一條適合自己的發展道路,走的是“和平崛起”的發展道路。中國政府一直堅持“平等發展”與不稱霸的對外政策,中國的發展絕不會以犧牲他國利益為代價,而是希望共同發展,共同繁榮。所以,中國的和平崛起,不僅意味著中華民族的複興,而且對世界具有重大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