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國成立前夕,1949年6月16日,全國政協籌備會議首次會議上,決定成立擬定國旗、國徽、國歌方案小組,並向全國發出征稿啟事。一個月內就收到國內外應征稿件1920件,圖案1992幅。應征的國旗方案也各具特色,如陳嘉庚設計的國旗是鐮刀斧頭旗;郭沫若設計的國旗是兩個長條,象征中華民族的發祥地長江和黃河;朱德設計的國旗左上角為藍色長方形,嵌有紅五角星,象征晴朗的天空。這些圖案經過認真挑選,選出38幅圖案印發給政協代表,讓大家評議。最後確定其中的複字第32號圖案,經毛澤東審查通過並在9月27日的全國政協第一屆全體會議上正式通過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這麵國旗的設計者曾聯鬆,是上海一名普通的經濟工作者。國旗的寓意是一顆大星引導在前,幾顆小星環繞其後,形成眾星拱北鬥之勢。大星即為中國共產黨,小星代表中國人民,黨和人民團結戰鬥,從勝利走向勝利。在確定小星的數目時,他聯想到毛主席在《論人民民主專政》一文中說:“人民包括四個階級,即工人階級、農民階級、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所以他決定以四顆小星代表廣大人民。從此,五星紅旗正式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鳴放禮炮
鳴放禮炮是全球通用的重要外交禮儀。自1984年2月起,我國政府決定為外國國家元首和政府首腦訪華舉行歡迎儀式時恢複鳴放禮炮。在迎賓儀式中鳴放禮炮,禮炮響數的多少依據受禮人的身份高低而定。國際慣例最高規格為21響,一般係為國家元首鳴放;其次19響,為政府首腦鳴放;再次為17響,為副總理(副首相)一級鳴放。此外還有15響和13響禮炮,但主要使用的還是前兩種,而且部分國家的區分也不是這麼嚴格。鳴炮的時間一般是在貴賓到達或離開時進行。鳴放禮炮當然也有破例的,如1979年1月29日時任國務院副總理的鄧小平應美國總統卡特的邀請訪問美國,此時距中美正式建交還不到一個月,美國朝野極為重視,鄧小平享受到政府首腦的高規格禮遇,白宮南草坪鳴禮炮19響……一些西方記者大發感慨:一個國家的總統舉行正式儀式隆重歡迎另一個國家的副總理,並陪同檢閱三軍儀仗隊,這在世界外交史上極為罕見!
“鳴禮炮”的禮儀由來已久,可以追溯到數百年前。最先源自英國海軍訪問外國港口時,軍艦舷炮齊發表明船上的炮筒已經放空以示和平與友誼。後來延伸至陸地戰場,以鳴炮或鳴槍紀念陣亡將士和慶祝勝利。1730年,英國皇家海軍決定以21響禮炮作為向女皇陛下致敬的禮儀。選用21這個數字,是因為古代英國人認為7的倍數是“吉祥號碼”。以後21響禮炮就逐漸成為元首們才有資格享受的最高禮遇了。
各國舉行國慶慶典也要鳴放禮炮,但次數各國不盡相同。美國國慶日鳴放50響,表示每州鳴一響。1949年10月1日天安門廣場隆重舉行“開國大典”,當五星紅旗徐徐升起,禮炮也隨之響起來,當時是54門大炮齊發,一共28響。54門大炮代表全國當時統計出的54個民族,28響表示從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到1949年新中國誕生是28周年。
除此之外,各國舉行重大活動時也會鳴放禮炮。如2004年6月6日為紀念諾曼底登陸60周年,法國總統希拉克、美國總統布什、俄羅斯總統普京、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二世和首相布萊爾、加拿大總理保羅·馬丁和德國總理施羅德等17個國家的領導人齊聚諾曼底,與數千名當年參加過那場戰役的老兵,在21響禮炮聲中隆重紀念那“扭轉二戰曆史”的偉大時刻。河南省新鄭市舉行丙戌年黃帝故裏祭祖大典,鳴禮炮34響,它代表我國現有的34個省、市和自治區。還有一些禮炮屬於“特例”,去過香港的人大多都會記得,在銅鑼灣怡和大廈門前,每天中午12時整都要鳴放禮炮,風雨無阻,港人稱之為“怡和午炮”。怡和午炮的來曆已有一百五十多年,是當年英國怡和公司留下來的習俗,現在已經沒有什麼實際意義,純粹變成一道旅遊景觀了。
雅典與奧運會的淵源
奧運會的全稱是“奧林匹克運動會”,“奧林匹克”一詞源於希臘的地名“奧林匹亞”。奧林匹亞位於雅典城西南360公裏的阿菲斯河山穀,這裏風景如畫,氣候宜人。古希臘人在這裏建了許多神殿,因此,古人把這塊土地叫做阿爾菲斯神城,也稱“聖地”奧林匹亞。依當時的信念,它象征著和平和友誼。希臘既是現代奧運會的發起地又是古代奧運會的舉辦地,這裏與奧運會的淵源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地方都不可比擬的。
古希臘是一個神話王國,優美動人的神話故事和曲折離奇的民間傳說,為古奧運會的起源蒙上一層神秘的色彩。有關古代奧運會的起源的傳說有很多,最主要的有以下兩種:一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是為祭祀宙斯而定期舉行的體育競技活動。另一種傳說與宙斯的兒子赫拉克勒斯有關。赫拉克勒斯因力大無比獲“大力神”的美稱。他在伊利斯城邦完成了常人無法完成的任務,不到半天功夫便掃幹淨了國王堆滿牛糞的牛棚,但國王不想履行贈送300頭牛的許諾,赫拉克勒一氣之下趕走了國王。為了慶祝勝利,他在奧林匹亞舉行了運動會。
關於古奧運會起源流傳最廣的故事則是佩洛普斯娶親的故事。古希臘伊利斯國王為了給自己的女兒挑選一個文武雙全的駙馬,提出應選者必須和自己比賽戰車。比賽中,先後有13個青年喪生於國王的長矛之下,而第14個青年正是宙斯的孫子和公主的心上人佩洛普斯。在愛情的鼓舞下,他勇敢地接受了國王的挑戰,終於以智取勝。為了慶賀這一勝利,佩洛普斯與公主在奧林匹亞的宙斯廟前舉行盛大的婚禮。婚禮上安排了戰車、角鬥等項比賽,這就是最初的古奧運會,佩洛普斯成了古奧運會傳說中的創始人。
實際上,奧運會的起源與古希臘的社會情況有著密切的關係。公元前9~8世紀,希臘氏族社會逐步瓦解,城邦製的奴隸社會逐漸形成,建立了200多個城邦。城邦各自為政,無統一君主,城邦之間戰爭不斷。為了應付戰爭,各城邦都積極訓練士兵。斯巴達城邦兒童從7歲起就由國家撫養,並從事體育、軍事訓練,過著軍事生活。戰爭需要士兵,士兵需要強壯身體,而體育是培養能征善戰士兵的有力手段。戰爭促進了希臘體育運動的開展,古奧運會的比賽項目也帶有明顯的軍事烙印。連續不斷的戰事使人民感到厭惡,普遍渴望能有一個賴以休養生息的和平環境,懷念當年的那種慶典活動。於是,奧林匹亞所在的伊利斯城邦國王聯絡其他幾個城邦的國王,達成了一項在奧林匹亞定期舉行運動會的協議,並規定在運動會年實行“神聖休戰日”。“神聖休戰日”期限是三個月。在這期間,任何人不得動兵動刀。即使正在交戰的雙方,也得放下武器,準備去奧林匹亞參加運動會。從此,就產生了全希臘性的賽會。到公元前776年,第一次用文字記錄下獲獎者的全名。這就是後人所說的第一屆古希臘運動會。之後,這種賽會每四年舉行一次,因為比賽地點在奧林匹亞,也稱它是古代奧林匹克運動會,簡稱古代奧運會。從公元前776年到公元349年,古代奧運會被羅馬帝國的皇帝廢除為止,古代奧運會一共舉行了293屆。
現代奧運會麵麵觀
奧運會自公元776年於希臘的奧林匹亞舉行以來,已經有1200年的曆史。當時的運動項目有五項全能(包含鐵餅、標槍、跳遠、賽跑和摔跤)、賽跑、拳擊、摔跤、Pankration(拳擊和摔跤的混合運動)、四輪馬車賽跑和騎馬。
奧林匹克的複興始自1896年,當時希臘的雅典舉辦了第一次現代奧運會,有來自14個國家的245名運動員參加。此後,參賽運動員、參賽國家和比賽項目與日俱增,2000年澳大利亞的悉尼奧運會有來自199個國家的10,000多名運動員參加。
冬季體育項目最早在1908年添加到奧運會中,當時是花樣滑冰運動。冰球項目自1920年加入。在1924年,冬奧會第一次在法國的查米尼斯單獨舉行。自1994起,冬奧會定於不和夏季奧運會同年舉行,因此目前奧運會為每兩年一屆,冬季奧運會和夏季奧運會交替進行。
奧林匹克運動有一係列獨特而鮮明的象征性標誌,如奧林匹克標誌、格言、奧運會會旗、會歌、會徽、獎牌、吉祥物等。這些標誌有著豐富的文化含義,形象地體現了奧林匹克理想的價值取向和文化內涵。今天,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不斷發展壯大,奧林匹克標誌也已經在全世界家喻戶曉、深入人心。
奧運會會歌
現代首屆夏季奧運會於1896年4月6日在雅典開幕。開幕典禮中,演奏了一曲莊嚴的古典弦樂,1958年國際奧委會將它定為奧運會會歌。會歌作曲者為希臘薩馬拉斯,作詞者為帕拉馬斯。
奧運會會旗
1913年,法國顧拜旦建議設國際奧委會會旗,並設計為白底、無邊,中央從左至右有藍、黃、黑、綠、紅5個套連圈環,依次代表歐亞非澳美5洲。白底意指所有國家都能在自己旗幟下參賽。1914年7月,奧林匹克大會首次懸掛奧林匹克旗。1920年,舉辦第5屆夏季奧運會的比利時奧委會贈送國際奧委會一麵同樣的旗,奧運會期懸掛,後成定製。曆屆奧運會開幕由上屆舉辦城市轉交此旗,由舉辦城市保存,比賽期間主運動場僅懸掛借用品,1952年,奧斯陸市贈送國際奧委會冬季奧運會旗,交接、保存和使用方法同夏季奧運會。1970年,國際奧委會在《奧林匹克評議》第4期上對會旗賦予新含義:它象征5大洲的團結,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競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
奧運聖火
1934年,國際奧委會雅典會議決定恢複古奧運會舊製。奧運會期間主體育場燃燒奧林匹克聖火,聖火火種取自奧林匹克,采用火炬接力方式傳到主辦國。在此之前1928年的第9屆奧運會在荷蘭的阿姆斯特丹市的主體比賽上,自始至終有一高塔燃著熊熊的焰火。火種用聚光鏡集陽光點燃而成,然後通過接力傳送經4個國家至東道國主辦地,這是奧運會首次舉行這種活動。1936年7月20日,奧林匹亞為第11屆夏季奧運會舉行點火儀式後,每人手持火炬跑1公裏的接力,經保加利亞、南斯拉夫、匈牙利、奧地利、捷克斯洛伐克,8月1日傳到柏林,全程3075公裏,參加接力的共有3075人。從這屆起,國際奧委會正式規定點燃奧林匹克火焰是每屆奧運會開幕式不可缺少的儀式。此外,燃點聖火是為了紀念一次大戰中犧牲的戰士,而火炬傳送則象征在世界各地傳播和平的友誼。
奧運會五環的來曆
當今世界上流傳最廣的標誌要數奧林匹克五環了。隨著奧林匹克運動的發展,它已成為奧林匹克精神與文化的形象代表,五環“轉”到哪裏,奧林匹克運動就在哪裏生根開花。
說起五環的來曆,曾經有過這樣一個有趣的故事。1936年第11屆柏林奧運會第一次舉行火炬傳遞活動,火炬的傳遞路線自奧林匹亞開始,從希臘北部出境,沿多瑙河穿過奧地利,最後進入德國。為了烘托這一具有象征意義的活動,奧運會組委會主席卡爾,迪姆及其同事幾乎完全按照古奧運會的情景來布置沿途經過的古希臘遺址。火炬到達德爾菲帕那薩斯山的古代運動場時要舉行一個特別儀式,這時,迪姆突發奇想,在一個高約3英尺的長方形石頭的四麵設計並刻上了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五環標誌,放在了古運動場的起跑線一端。儀式結束後,火炬繼續北上,而這塊作為道具的石頭卻被留在了古運動場。
由於極少有人知道這塊刻有五環標誌的石頭(後被稱做“迪姆之石”)的真實身份,此後的很長一段時間,它被當做了“有3000年曆史的古代奧運會遺跡”。這個以訛傳訛的錯誤直到20世紀60年代才被德爾菲的希臘官員指出。1972年5月,這個假文物被送到德爾菲的另一個地方——古羅馬廣場入口處。
事實上,現代奧林匹克運動的五環標誌出自現代奧運會創始人顧拜旦之手。顧拜旦認為奧林匹克運動應該有自己的標誌,這個念頭在他的腦海裏盤桓已久。1913年,他終於構思設計了五環標誌和以白色為底印有五環的奧林匹克旗,打算在國際奧委會成立20周年之際推出。1914年6月15日~23日,國際奧委會在法國巴黎索邦學院舉行代表大會,同時慶祝國際奧委會成立20周年。在紀念大會上,顧拜旦興致勃勃地拿出自己設計的五環標誌和一麵印著五環的旗幟向大家展示,並建議將它們作為奧林匹克運動的標誌。聽了顧拜旦對五環標誌的說明後,會議決定將奧林匹克五環和奧林匹克旗作為奧林匹克標誌。
奧林匹克五環標誌由5個奧林匹克環從左至右套接而成,可以是單色,也可以是藍、黃、黑、綠、紅5種顏色。最初的解釋是五種顏色代表各國國旗的顏色,後來又將5個不同顏色的圓環解釋為五大洲的象征。
奧運會會旗,3米長、2米寬,以白色為底,象征純潔。藍、黃、黑、綠、紅五環,環環相扣。1914年,在巴黎舉行的奧林匹克大會首次懸掛了奧林匹克旗。1920年,奧林匹克旗第一次飄揚在安特衛普夏季奧運會體育場。這屆奧運會後,比利時奧委會贈送了國際奧委會一麵同樣的旗,在奧運會期間懸掛,後成定製,曆屆奧運會開幕式上由上屆舉辦城市轉交此旗,由舉辦城市保存,比賽期間主運動場僅懸掛代用品。1952年,奧斯陸市贈送國際奧委會冬季奧運會會旗,交接、保存和使用方法與夏季奧運會相同。
1979年6月,國際奧委會正式宣布了會旗和五環的含義。根據《奧林匹克憲章》,奧林匹克旗幟和5個圓環的含義是象征五大洲的團結以及全世界運動員以公正、坦率的比賽和友好的精神在奧運會上相見。
福娃——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吉祥物
奧運會吉祥物是奧林匹克運動會有代表意義的紀念形象。東道國為祝願運動會圓滿成功,選定一種有本國或本地區特色的動物作為吉祥物。吉祥物的設計具有形象生動、歡快喜慶的特點。奧運會吉祥物屬於奧林匹克徽記,其設計必須由奧運會組委會提交國際奧委會執行委員會批準。
吉祥物不是現代奧運會一開始就有的。1972年在慕尼黑舉辦的第20屆奧運會上首次出現吉祥物。當時聯邦德國的藝術家們精心設計了一隻小獵狗的圖案,作為本屆運動會的象征。此後,吉祥物便成了奧運會的傳統。
福娃是北京2008年第29屆奧運會吉祥物,其色彩與靈感來源於奧林匹克五環、來源於中國遼闊的山川大地、江河湖海和人們喜愛的動物形象。福娃向世界各地的孩子們傳遞友誼、和平、積極進取的精神和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美好願望。
福娃是五個可愛的親密小夥伴,他們的造型融入了魚、大熊貓、藏羚羊、燕子以及奧林匹克聖火的形象。每個娃娃都有一個朗朗上口的名字——“貝貝”、“晶晶”、“歡歡”、“迎迎”和“妮妮”。在中國,疊音名字是對孩子表達喜愛的一種傳統方式。當把五個娃娃的名字連在一起,你會讀出北京對世界的盛情邀請“北京歡迎您”。
福娃代表了夢想以及中國人民的渴望。他們的原型和頭飾蘊含著其與海洋、森林、火、大地和天空的聯係,其形象設計應用了中國傳統藝術的表現方式,展現了中國的燦爛文化。
很久以來,中國就有通過符號傳遞祝福的傳統。北京奧運會吉祥物的每個娃娃都代表著一個美好的祝願:繁榮、歡樂、激情、健康與好運。娃娃們帶著北京的盛情,將祝福帶往世界各個角落,邀請各國人民共聚北京,歡慶2008奧運盛典。
貝貝傳遞的祝福是繁榮。在中國傳統文化藝術中,“魚”和“水”的圖案是繁榮與收獲的象征。人們用“鯉魚跳龍門”寓意事業有成和夢想的實現,“魚”還有吉慶有餘、年年有餘的蘊涵。貝貝的頭部紋飾使用了中國新石器時代的魚紋圖案。貝貝溫柔純潔,是水上運動的高手,和奧林匹克五環中的藍環相互輝映。
晶晶是一隻憨態可掬的大熊貓,無論走到哪裏都會帶給人們歡樂。作為中國國寶,大熊貓深得世界人民的喜愛。晶晶來自廣袤的森林,象征著人與自然的和諧共存。他的頭部紋飾源自宋瓷上的蓮花瓣造型。晶晶憨厚樂觀,充滿力量,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黑色的一環。
歡歡是福娃中的大哥哥。他是一個火娃娃,象征奧林匹克聖火。歡歡是運動激情的化身,他將激情散播世界,傳遞更快、更高、更強的奧林匹克精神。歡歡所到之處,洋溢著北京2008對世界的熱情。歡歡的頭部紋飾源自敦煌壁畫中火焰的紋樣。他性格外向奔放,熟稔各項球類運動,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紅色的一環。
迎迎是一隻機敏靈活、馳騁如飛的藏羚羊,他來自中國遼闊的西部大地,將健康的美好祝福傳向世界。迎迎是青藏高原特有的保護動物藏羚羊,是綠色奧運的展現。迎迎的頭部紋飾融入了青藏高原和新疆等西部地區的裝飾風格。他身手敏捷,是田徑好手,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黃色的一環。
妮妮來自天空,是一隻展翅飛翔的燕子,其造型創意來自北京傳統的沙燕風箏。“燕”還代表燕京(古代北京的稱謂)。妮妮把春天和喜悅帶給人們,飛過之處播撒“祝您好運”的美好祝福。天真無邪、歡快矯捷的妮妮將在體操比賽中閃亮登場,她代表奧林匹克五環中綠色的一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