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各項獎的演變曆程
奧斯卡獎下設若幹個分項獎,其劃分之細、數目之多居美國和世界各電影獎之首。當然,這也是逐漸發展起來的。第一屆奧斯卡獎僅評選出十三項獎,次屆又減至七項獎,到第七屆才增至十八項。而如今已有近三十項獎。在這整個演變過程中,有的是被取消了(如字幕獎),有的是合並(如室內布影獎並入美工獎,舞蹈指導與副導演獎並入導演獎),有的則隨著電影藝術與技術的發展而出現的(如科技成果獎),還有的是為了加強國際交流而增設的(如外國語影片獎),等等。
奧斯卡獎可分成就獎和特別獎兩大類。到第57屆為止,成就獎包括15個部門,計有24項獎。它們是最佳影片、最佳劇本(含最佳創作劇本與最佳改編劇本兩個分項獎)、最佳導演、最佳表演(含最佳男主角、最佳女主角、最佳男配角和最佳女配角四個分項獎)、最佳攝影、最佳美工、最佳音樂(含最佳工曲、最佳改編音樂和最佳歌曲三個分項獎)、最佳音響、最佳音響效果剪輯、最佳視覺效果、最佳服裝設計、最佳化妝、最佳短片(含最佳動畫短片和最佳真人真事短片兩個分項獎)、最佳紀錄片(含最佳長紀錄片和短紀錄片兩個分項獎)以及最佳外國語影片。特別獎則有榮譽獎、紀念獎、人道主義獎、科技成果獎和特別成就獎(含音響成就獎和視覺效果獎兩個分項獎)。
我們的驕傲——華人奧斯卡戰績表
黃宗霑1955年憑《玫瑰文身》獲最佳黑白片攝影獎(華裔)
吳漢1984年憑《殺戮戰場》獲最佳男配角獎(柬埔寨華裔)
蘇聰1987年憑《末代皇帝》獲最佳配樂原著獎
張藝謀1990年憑《菊豆》獲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1年憑《大紅燈籠高高掛》獲最佳外語片提名
陳凱歌1993年憑《霸王別姬》獲最佳外語片提名
顧長衛1993年憑《霸王別姬》獲最佳攝影提名
李安1994年憑《喜宴》獲最佳外語片提名
1995年憑《飲食男女》獲最佳外語片提名
2001年憑《臥虎藏龍》獲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最佳外語片提名
譚盾2001年憑《臥虎藏龍》獲最佳原創音樂、最佳原創歌曲提名
好萊塢
提起坐落在美國西海岸的洛杉磯市西部的好萊塢,人們都知道它是美國電影藝術工業的中心。80多年來,好萊塢不斷推出風格獨特、藝術超群的影片,它們使世界各地的大量觀眾陶醉。同時也湧現出許多傑出的電影明星,他們成了世界影迷仰慕崇拜的人物。好萊塢在世界影壇上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
好萊塢是美國第二大城市,位於加利福尼亞州西南部,太平洋東側的聖佩德羅灣和聖莫尼卡灣沿岸,總麵積10567平方公裏,人口1000萬,僅次於紐約大市區。城市坐落在三麵環山、一麵臨海的開闊盆地中。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現代工業崛起,商業、金融業和旅遊業繁榮,移民激增,城區不斷向四周擴展,成為美利堅合眾國新興的特大城市,也是美利堅合眾國西部最大的工業中心,製造業產值約占加利福尼亞州的1/2,居全國第3位。
好萊塢是當今聞名於世的電影名城。電影業迅速而蓬勃地發展起來。好萊塢陽光明媚、依山傍水,既有草原,又有沙丘,溫和適宜的氣候條件和優越的地理條件,是進行電影創作的理想環境。因此,吸引了大批的從影人員。1907年,導演弗朗西斯·伯格斯帶領他的攝製組來到洛杉磯,拍攝《基度山伯爵》。他們發現,這裏明媚的自然風光、充足的光線和適宜的氣候是拍攝電影的天然場所。
從1909年開始,著名的製片人格裏菲斯在好萊塢以天然背景拍攝了好幾部影片。1911年10月,一批從新澤西來的電影工作者在當地攝影師的帶領下,來到一家叫布朗杜的小客棧,他們將租到的客棧改裝成一家電影公司的樣子。這樣,他們創建了好萊塢的第一家電影製片廠——內斯特影片公司。
1912年起,許多電影公司在好萊塢落戶,著名的電影公司有米高梅公司(MetroGoldwynMayer,簡稱MGM)、派拉蒙公司(Paramount)、二十世紀福克斯公司(20thCenturyFox)、華納兄弟(WarnerBrothers)、雷電華公司(Radio-Keith-Orpheum,簡稱RKO)、環球公司(Universal)、聯美公司(UnitedArtists)、哥倫比亞公司(ColumbiaPictures)。
幾十年來,好萊塢拍出了許多膾炙人口的電影。如20世紀30年代拍的《亂世佳人》、《公民凱恩》,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拍的《卡薩布蘭卡》,五十年代的《教父》,七八十年代的《克萊默夫婦》、《金色池塘》、《星球大戰》,九十年代的《辛德勒名單》、《侏羅紀公園》、《拯救大兵瑞恩》和《泰坦尼克號》。如今,好萊塢在美國文化中已經具有重大的象征意義。可以說,好萊塢的發展史就是美國電影的發展史。好萊塢生產的影片不僅滿足美國電影市場的需要,還出口到世界各地,不僅輸出了美國的文化,更為好萊塢投資人帶來了豐厚的利潤。
好萊塢是美國電影出品的主要基地。有人統計,生產的影片可以分為75種類型,其中我們較熟悉的有偵破片、西部片、歌舞片、喜劇片、驚險片、科幻片、抒情片。這些製片公司在電影方麵大量投資,使電影事業在美國成了一種大規模的16工業,取得了世界電影的霸主地位。
好萊塢攝製影片完全以票房價值收入為指導原則,製片人關心的是如何多賺錢,要求“把光打在有錢的地方”,“把鏡頭對準觀眾崇拜的麵孔”。因此,好萊塢的影片一般都能在商業上獲得巨大成功。這些影片十分講究戲劇性,編織各種人在各種生活中的各種遭遇,結構緊湊、曲折,人物性格複雜、獨特,情節常有誤會、巧合,富有傳奇、浪漫色彩,具有極大的刺激性和觀賞性,能夠滿足要求娛樂的感官體驗和心理需求。
如今,好萊塢在美利堅合眾國文化中已經具有重大的象征意義。可以說,好萊塢的發展史就是美利堅合眾國電影的發展史。
岩畫:無言的史詩
陰山,逶迤磅礴、巍峨壯觀,東西綿延1000多公裏。在內蒙古西部的陰山山脈及山北草原、阿拉善沙漠的東緣,蘊藏著豐富的古代岩畫資源。據初步統計,這裏的岩畫存量在3萬幅以上。這些岩畫是古代草原文化的精髓,是我國古代北方遊牧文化的瑰寶。
岩畫,是古代人類描繪和鑿刻在山岩上的圖畫。古代先民采用石製、金屬工具(也是使用礦物顏料繪畫的),將自身的原始宗教信仰、生產、生活場景描繪或鑿刻在深色岩石上。岩畫采用平麵布局、二度空間構圖。它以質樸的手法刻畫出先民自身居住、狩獵、畜牧、征戰、人物、動物以及圖騰崇拜等與繁衍生息息息相關的場景圖形,以此來表達思想、感受生活、抒發情感、寄托心靈祈盼和精神信仰,再現了古代不同曆史時期遊牧先民活動的方方麵麵,是古代當地先民生產生活狀況的形象記錄和生動寫照,是一種以圖形代替文字的文獻寶庫,故而被譽為“曆史的語言”。美術界認為岩畫是“藝術之源”。
中國是世界上最早發現岩畫的國家。岩畫學家經研究認為,生活在4萬年前的先民就已經開始創作岩畫。距今一千四百多年前,北魏地理學家酈道元在《水經注》中就曾多次記錄岩畫,可謂是世界上最早發現並記錄岩畫的人。酈道元記述的當是寧夏銀川左近賀蘭山麓的岩畫。
在內蒙古境內的達茂草原,東西與四子王旗、烏拉特前期毗連,北接蒙古,南靠陰山,富饒而美麗。在達茂草原深處,地表常常能見到一條條裸露岩脈的石崗,高出地表2~10米不等,大多呈東西向,也有南北向的,崗與崗相距在一百至數百米之間,像俯臥在草原上的石“龍”,蜿蜒而富有韻律。石崗的岩石多係花崗岩,色澤灰白而古樸,是大自然風雨侵蝕的結果。這些岩石的表麵成為古代先民刻繪岩畫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天然“畫布”。調查發現,幾乎每條石崗上都有岩畫,少的幾幅,多則數百幅。達茂岩畫是著名岩畫學家蓋山林先生於1974年在敖倫蘇木古城做考古發掘時率先發現並公之於世的。20世紀80年代初,蓋先生對這裏的岩畫做了較為係統的科學考察,並出版了《烏蘭察布岩畫》一書。其後,包頭文物工作者繼續工作,又相繼發現了一批岩畫。達茂草原的岩畫蘊藏量達一萬多幅,占全區岩畫存量的三分之一,是彌足珍貴的人類文化遺產。因此,達茂草原堪稱世界古代岩畫藝術寶庫。
達茂岩畫的年代,上起新石器時代,下迄明清時代,時間跨越四五千年。達茂草原岩畫題材廣泛,內容豐富多樣,有人物、動物、居所、車輛、道路、什物、符號文字、天體等。達茂岩畫從表現的場院景分類,還可以分為狩獵、畜牧、征戰、居住、舞蹈及宗教信仰等十餘類。
以達茂草原、陰山和阿拉善沙漠三地岩畫為陳列內容,在陳列形式上大膽創新,成功地打造出《石破天驚——內蒙古古代岩畫陳列》,1999年開館當年,榮獲國家文物局等單位組織評選的1999年度全國文物係統“十大文物陳列展覽精品”獎。
岩畫是古代人類創造於地上的文化遺存,它從遠古走到今天,從洪荒遷入殿堂,變換了時空。通過形象的展示手段,使岩畫的文化內涵得到淋漓盡致的藝術表現。
岩畫如詩,抒發出古代遊牧民族人與動物互為依存、休戚相關的樸素情感,以及先民們熱愛生活迷戀草原的赤誠情懷;岩畫似火,那金屬工具鑿刻於岩石上撞擊迸發出的星星火花,已經點燃起草原文明的熊熊烈焰,在高山低穀間升騰;那匹匹“駿馬”,忽然間似乎掙脫了捆縛,奮而馳騁於草原大漠之中,鏗鏘的馬蹄聲清脆悅耳,宛如跳躍的音符,彈奏出回響不絕的文明樂章……
太陽畫家凡·高
1888年夏,在法國南部的阿爾鎮,人們常常可以看到一個不修邊幅的年輕人,獨自徘徊在田野上。他不剃胡須,衣衫不整,行為怪誕。在正午的陽光下,農夫都戴上了草帽或躲在樹蔭下乘涼,他卻不辭辛苦,頂著炎炎烈日在那裏作畫。他就是著名的後期印象派大師,被人稱為“太陽畫家”的溫森特·凡高。
凡高是荷蘭一個牧師的兒子。他早年曾學過法律,後來又當過店員、教員和牧師。這些職業和生活經曆使他接觸到許多下層勞動人民,並對他後來藝術觀的形成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凡高到27歲才拿起畫筆,他希望借助繪畫來表達他樸素而狂熱的思想。他曾說:“我所描寫的,第一是人道,第二是人道,第三還是人道。”
凡高早期在荷蘭的父母家自學繪畫,後來進入美術學校學習。他喜歡荷蘭風俗畫家以及那些表現窮人的勞動和生活的圖畫,米勒是他所最喜愛的畫家。1886年,凡高到了巴黎。在此期間,他結識了高更和一批印象派大師,並對畢沙羅等人的點彩派畫法產生了濃厚的興趣。在這一階段,凡高的作品是以鮮明的印象派和點彩派的作風為特點的,《卡士橋》、《克利西的街道》、《餐廳》為這一時期的代表作。
1888年開始,凡高的藝術觀發生了根本的變革,他在觀摩了日本的“浮世繪”和塞尚的風景畫以後,不再拘泥於客觀世界的描繪,而轉向在作品中表達自己的主觀感受。他說:“我不想正確地重現我眼前看到的東西,而是較隨意地使用顏色,以便有力地表現自己。”他還說:“要誇張主要的東西,而拋棄顯然模糊不清的東西。”為了從陽光下亮麗的色彩中尋找靈感,在他弟弟蒂奧的安排下,凡高到了法國南部的一個小鎮——阿爾去寫生。在那裏,他創作了一生最優秀的作品,如《向日葵》、《桃樹》、《郵遞員魯蘭像》、《星夜》、《阿爾風景》等。這些作品的色調單純明亮,線條粗獷有力,反映了凡高爽直而熱情的性格。
同年10月,高更也來到阿爾,與他共同生活和作畫。但不久兩人因性格不合而發生激烈的爭吵,精神開始失常的凡高甚至要殺死高更,最後把自己的耳朵割了下來。病中的凡高仍繼續作畫,他畫了《阿爾的婦女》、《自畫像》、《農夫》等。
1890年,出院後的凡高來到奧維爾,同年7月因神經病複發而自殺身亡,終年僅37歲。在當時,沒有人悼念這位曠世奇才的去世。他的安葬儀式簡單而樸素。葬禮後,他的弟弟和醫生在他的墓前種下了他生前最喜歡的植物——向日葵。
作為後期印象派最傑出的代表,溫森特·凡高有著不平凡的經曆,他善於用鮮明的色塊和躍動的線條構成旋律,來表達他的激動和狂熱的情緒,從而使他的作品具有強烈的藝術感染力和震撼人心的力量。在凡高死後多年,他的藝術才華才被世人認可。在1987年倫敦的一次拍賣會上,他的一幅《向日葵》以3985萬美元成交;他的《藍鳶尾花》在紐約拍賣行以4950萬美元賣出;而他的《加歇醫生》更是以8250萬美元打破了藝術品交易市場的世界紀錄。
《星夜》作於1889年,純的黃色所點繪的星星在畫麵上閃爍著明亮的光彩。在畫麵的左上角,一彎橘黃色的新月籠罩在一片光暈之中,好像在熱情地呼喚著人們心中美好的感情。整個星空宛如一條巨龍在不停地蠕動著,給人以騷動不安的感覺。由相對平緩的筆觸畫出的遠山、丘陵和曠野把人們的目光引向一座安詳靜謐的小山莊;在近處,一棵褐綠色的柏樹像一股巨型的火焰由大地的深處升騰出來,直衝向美麗的夜空,使人感到一種昂揚向上的力量。《星夜》體現了作者對生命和自然的愛,畫家在描繪和讚美大自然的同時,也表達出了自己動蕩不安的內心世界和獨特的審美感受。即使在今天,我們站在這幅名作麵前,仍然能夠感受到畫麵中蘊藏的那股神聖的力量;它激起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激起我們對藝術的渴望,也激起我們對《星空》的作者——溫森特·凡高的敬仰之情。
勇於創新的畢加索
提起帕布洛·畢加索,許多人都會聯想起立體主義和那些支離破碎的人體肖像。確實,對於畢加索的藝術作品,用傳統的審美標準是很難了解其中的藝術價值的。但是,他確實是20世紀以來最有創造性和影響最為深遠的藝術家之一。
19世紀末,隨著人文主義的衰落,古典主義的繪畫風格也走進了死胡同。人們已不滿足於傳統的寫實畫法,而轉向探索新的繪畫語言。被人稱為現代派之父的塞尚在給朋友的一封信中寫道:“你必須在自然中看到圓柱體、球體和圓錐體。”這一思想給了畢加索以很大的啟發,他敏銳地認識到,把自然還原為基本的幾何形式確是藝術上的一種創新。在此基礎上,他開始了艱難的探索。
1907年,他的新作《亞威農的少女》問世了。在這幅作品中,他描繪了5個裸體女人。這些女人肉體的顏色在藍色的背景下顯然非常突出。令人驚異的是,右邊兩個人的麵孔奇形怪狀,令人驚駭,與傳統的審美觀格格不入。據說,畢加索是從非洲的木雕麵具中獲得靈感,創造了這一人物形象。這幅作品受到他的朋友的責難,這個大膽的創舉使他成為眾矢之的。他的一個朋友預言:“我們總有一天會看到帕布洛吊死在他那幅大油畫的後麵。”好鬥的畢加索沒有認輸,他繼續沿著創新之路走下去。隨著時光的流逝,他的《亞威農少女》逐漸得到了社會的認可,被稱為立體派的開山之作。
在以後的十餘年中,畢加索形成了自己獨立的創作風格,並取得了巨大的藝術成就。其代表作有《畫家與模特》、《椅中婦女》、《繆斯女神》、《女人與貓》等。他宣稱:“整個世界擺在你的麵前,等待著你去創造,而不是去重複。”他的這種“創造性”思想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藝術觀。有一次,他的一個弟子請教他腳應該怎麼畫,他以無可爭辯的語氣斷言:“世界上根本就沒有腳。”他的弟子滿意地走了。在畢加索的藝術世界裏,一切客觀事物不過是傳達他內心感受的橋梁,而不是創作的目的,因此,奴隸般地模擬自然對於畢加索是不可能的事情。
1937年,西班牙的格爾尼卡小鎮被德國法西斯空軍夷為平地。畢加索聞訊後極為憤慨。他為巴黎世界博覽會西班牙館畫了一幅大型壁畫《格爾尼卡》,以對法西斯暴行表示強烈的抗議。此畫把立方主義、現實主義和超現實主義有機地結合在一起,表現了戰爭給人們帶來的苦難。畫麵的右邊有一名婦女舉著手從著火的屋頂掉下來,另一名婦女衝向畫的中心;左邊有一名婦女和一名死去的孩子;地上有一個戰士的屍體。他一手握劍,劍旁是一朵正在生長的鮮花;畫中央是一匹死馬,為一根從上至下的矛刺殺,左邊有一頭舉首顧盼的站著的牛,牛首與馬頭之間是一隻鳥;上邊右麵有一個窗口,從窗口伸出一隻手臂,手中舉著一盞燈,照耀著這個血腥的場麵。全畫用黑、白和灰色組成,描繪了格爾尼卡被德軍轟炸後的慘狀。這幅畫在當時感染了數以千萬的觀眾,對揭露法西斯的暴行、反對侵略戰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