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朽藝術(2)(2 / 3)

大約在1513年,拉斐爾為西斯廷教堂創作了宗教題材的經典之作《西斯廷聖母》。關於這位“聖母”的命運頗富有戲劇性。多年來,這幅傳世佳作一直保存在西斯廷教堂。1754年,這幅畫被人用2000威尼斯金幣從修士手中買走,送給了德累斯頓美術館。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這幅名畫和許多藝術珍品一起被希特勒掠走不知去向。1945年5月,蘇聯紅軍在離德累斯頓不遠的一個采石場的坑道內找到了這幅作品。當時,希特勒分子把隧道砌死並在周圍種上了偽裝的花草。死而複生的《西斯廷聖母》被運到莫斯科,於1956年重新回到了德累斯頓,結束了它苦難的曆程。

在這幅作品中,拉斐爾用一位善良、美麗、可親的母親形象代替過去偶像化的聖母。在畫麵上,聖母是一位懷抱耶穌的母親,她邁著輕盈堅定的步伐走下雲端準備把她的愛子獻給人間。撲麵而來的風吹散了她的衣服,使她的身軀顯得更加鮮明。少婦那美麗的臉龐表現出巨大的精神力量,她的目光既堅定又流露出淡淡的憂傷。她的兩邊,是身著法衣的西克斯特和聖女瓦爾瓦拉。左邊的西克斯特用手指著聖母將要去的大地,右邊的瓦爾瓦拉則虔誠地肅立在聖母的麵前,表現出一種優雅的美。整個畫麵通過這一生動的情節,讚揚了為正義事業不惜犧牲一切的崇高精神,同時也表達了拉斐爾一貫追求的美學理想。

1520年4月,拉斐爾在羅馬逝世,年僅37歲。在他的墓上裝飾著他的徒弟、雕刻家羅侖切托所作的一尊大理石的聖母像。一位朋友在墓誌銘中寫道:

那位拉斐爾在這裏安息,

他生時,大自然害怕被征服,

而他死後,

大自然又擔心自己死去。

才華橫溢的米開朗琪羅

1501年8月,年輕的雕塑家米開朗琪羅接受了一項艱巨的任務,把一塊巨型大理石雕成一尊大衛雕像。“大衛”是古代以色列的民族英雄,為了反抗菲利士人的侵略,這位少年英雄打敗了巨人哥利亞,保衛了自己的家園。建成這尊雕像,無疑可以使佛羅倫薩人堅信自己的力量,樹立起戰勝一切敵人的信心。米開朗琪羅拿起錘子和鑿子,立刻投入到緊張的藝術創作之中,經過兩年多的辛勞和流汗,一個健美的身軀終於從那塊沒有生命的巨石中脫穎而出。米開朗琪羅把這座高達5.5米的《大衛》像雕刻成一個全裸的少年,他穩健地叉開腿站在那裏,左腳在前,左手握著擲石機弦,右手做出嚴陣以待的樣子。人像的頭部向左肩猛疾回轉,姿勢英俊挺拔。雙眉緊鎖,兩眼圓睜目視前方,似乎在積蓄力量,準備給來犯之敵以致命的打擊。雕刻家沒有像過去的大師那樣,腳下踏著敵人的首級,隻不過是右腳直立,左腳點地而已,這樣就顯得更加含蓄而有力量。從解剖學的角度看,這位強健的英雄的每一塊肌肉都似乎充滿著生命的彈力,在某些部分,比如手和腿的關節以及腿的長度,米開朗琪羅都進行了適度的誇張,但這並沒有影響藝術的真實性,反而強化了雕像的英雄主義主題。

大衛像雕成後,受到了佛羅倫薩人的熱情歡迎。在安放儀式那天,整個城市都沸騰了。人們爭先恐後奔向市政廳前的廣場,爭取先睹為快。米開朗琪羅也來到廣場,他看到雕像上被人貼了許多紙條。於是,他分開人群,爬上基座。頓時,這位堅強的年輕人感動得熱淚盈眶。隻見紙條上寫著:

“你給我們帶來了自尊心……”

“作為佛羅倫薩人,我們感到自豪。”

“人類是最有力量的……”

這座雕像的成功,使米開朗琪羅名聲大振。人們有理由認為,這位29歲的青年已是當時最偉大的雕刻家了。

米開朗琪羅於1475年出生在佛羅倫薩附近的一個小鎮上,他是意大利文藝複興時期的雕刻家、畫家、建築設計家和詩人。他有兄弟5人,母親去世很早。因此,他從小就對父親和兄弟有著強烈的責任感。1488年,13歲的米開朗琪羅開始從師學畫,後得到佛羅倫薩統治者梅迪契的幫助,放棄繪畫而改學雕刻。1504年,因創作《大衛》雕像而一舉成名,被教皇朱理二世召到羅馬,委任製作宏偉的聖墓,還包括40個等身石像。教皇死後,因缺乏石料、經費和助手而被迫中斷工作。他晚年在羅馬和佛羅倫薩之間奔波,繼續從事他的藝術活動,直至最後一刻。

米開朗琪羅的藝術創作受到人文主義和薩伏納羅拉宗教改革運動的影響,表現了當時市民階層的愛國主義和為自由而鬥爭的精神狀態。他在世時間較長,對藝術的三大體係(雕塑、繪畫和建築設計)都有所建樹,可以說是文藝複興時期最重要的藝術家之一。他在藝術上常常體現出一種堅強的毅力和雄偉的氣魄。在西斯廷教堂800平方米的天花板上,他用4年的時間完成了《創世紀》的天頂畫。他晚年所作的梅迪契陵墓雕像《晨》、《暮》、《晝》、《夜》具有冷靜而沉鬱的悲劇性質,反映了當時意大利人民失去自由和獨立後的精神狀態。其他作品還有壁畫《最後的審判》,雕像《摩西》和《奴隸》等。建築設計有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的圓頂和加必多利廣場的建築群等。此外,他還有詩集傳世。

米開朗琪羅的成功不僅在於他的天才,更重要的是他具有自己的理想和對藝術創作的熱忱。他認為創造不朽的藝術是他不可卸脫的義務。他的勤勉多學與正確的人生觀、藝術觀永遠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業餘大使魯本斯

魯本斯是17世紀佛蘭德斯(今比利時)最著名的油畫家。他的一生頗富傳奇色彩。他才藝出眾,精力充沛,不僅領導著一個龐大的繪畫工場為宮廷內外服務,還多次以外交官身份去國外完成重要使命。1629年5月,魯本斯奉西班牙國王之命出使英國,此行的目的是鞏固兩國締結的和平條約。英王查理一世在接見他之後,請他為英國作畫。魯本斯當即在倫敦白廳畫了一幅以神話人物為寓意的《祝福和平》的傑作。據說,正當這位大使揮筆作畫時,一名英國大臣問他:“尊貴的大使先生,您在業餘時間經常以繪畫自娛嗎?”魯本斯回答說:“不,繪畫是我的專業,業餘時間我才當大使玩玩兒。”這句“玩笑話”令大臣目瞪口呆。

其實,魯本斯的這句“妙語”並非信口胡言,他的真正熱情和巨大的才能還是在藝術方麵。魯本斯從小酷愛藝術,他先後拜幾個畫家為師學習繪畫。1600年5月,他訪問了羅馬、佛羅倫薩、熱那亞,並仔細研究了文藝複興時期著名藝術大師達·芬奇、拉斐爾、米開朗琪羅、喬爾喬內等人的作品。豐富的藝術實踐使魯本斯的繪畫得到了長足的進步。1609年,魯本斯成為南部荷蘭的掌權者伊薩貝拉和阿爾伯特大公的宮廷畫家。1610年,他創作了大型祭壇畫《上十字架》,晚些時候,又創作了《下十字架》。對於表現這一悲慟的場麵,畫家表現出高超的技巧,使畫麵充滿悲劇效果。

1615年左右,魯本斯的作品逐漸出現了表現緊張和動感的人物場景。《呂西普斯女兒被劫》是他這一時期的重要代表作。這幅作品的題材取自希臘神話中眾神之主宙斯的一對孿生子劫奪邁錫尼國王的兩個女兒的神話故事。魯本斯在作品中讚美了愛情、勇敢和年輕人的活力。在構圖上,魯本斯把4個人物組成一個具有強烈動勢的構圖。兩匹駿馬濃重的棕黑和青灰色與女子明亮的肌膚形成了強烈的對比,突出了婦女豐滿的體態。向相反方向躍起的馬、飄揚的鬥篷,都加強了畫麵的動態感。

在長期的創作中,魯本斯逐漸形成了一種適合宮廷貴族和天主教會所喜愛的形象生動、色彩明亮豪華、裝飾性強的藝術風格。作於1639年的《美惠三女神》是畫家另一幅代表作。

許多藝術家都用漂亮的裸體少女來表現這一形象。魯本斯繼承了這一傳統,把這組人物形象作為理想的女性美來表現。不同的是,魯本斯根據17世紀統治階級的審美趣味,創造了一種前所未有的女性美的典型。她們具有健康的身體,豐滿的乳房和強烈的肉感。在魯本斯的筆下,美惠三女神不再是傳統的窈窕淑女,而是風韻猶存的少婦。這些女性所表現出的旺盛的生命力,是對人的價值的一種肯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