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不朽藝術(2)(3 / 3)

到17世紀20年代中期,魯本斯作為外交官的活動頻繁起來。他擔負伊莎貝拉公主的委托,維護了佛蘭德斯的利益,並且促成了西班牙和英國之間締結了和約。1626年,他的前妻伊莎貝拉·布蘭特逝世。4年後,53歲的魯木斯與16歲的愛倫娜·富爾曼結婚。新的愛情生活使藝術家煥發了新的青春,魯本斯在這一時期創作了大量的主題畫和肖像畫。《披皮大衣之女》是魯本斯逝世前不久畫的一幅肖像畫。畫家以對自己妻子強烈的愛戀之情,生動、細膩地表現了富爾曼的形象。畫家通過披在肩上的皮大衣的深暗毛色,成功地襯托出她身體的美麗。這幅肖像成為他愛妻的永久紀念。

魯本斯的創作是對世界藝術史的巨大貢獻。他的畫風對許多國家的畫家都曾產生過很大的影響,促進了現實主義畫派的確立。他的3000多幅油畫和大量的素描也成為世界畫壇上一筆寶貴的財富。

羅丹

夜深了,羅丹在他的工作室裏剛剛完成巴爾紮克的雕像,獨自在那裏欣賞。他麵前的巴爾紮克身穿一件長袍,雙手在胸前疊合,表現出一種一往無前的氣勢。興奮的羅丹迫不及待地叫醒一名學生,讓他來評價自己的作品。這位學生懷著驚喜的心情欣賞著老師的傑作,目光漸漸地集中在雕像的那雙手上。“妙極了,老師!”這位學生叫道,“我從來沒有見過這樣一雙奇妙的手啊!”聽到這樣的讚美,羅丹臉上的笑容消失了,他匆匆跑出工作室,又拖來另一個學生。“隻有上帝才能創造出這樣一雙手,它們簡直和活的一樣。”學生用虔誠的口吻說道。羅丹的表情更加不自然了,他又叫來第三個學生。這個學生麵對雕像,用同樣尊敬的口氣說:“老師,單憑您塑造的這雙手,就可以使您名垂千古了。”此時的羅丹已經異常激動,他不安地在屋內走來走去,反複端詳這尊雕像。突然,他掄起錘子,果斷地砍掉了那雙“舉世無雙的完美的手”。學生們對老師的舉動驚呆了,一時不知說什麼才好。羅丹用平靜的口氣對他們說:“孩子們,這雙手太突出了,它們已經有了自己的生命,不屬於這座雕像的整體了。”沉思了一下,他又繼續說道:“記住,一件完美的藝術品,沒有任何一部分比整體更重要。”羅丹就是這樣一位為藝術不斷追求的人。

奧古斯特·羅丹於1840年11月12日生在巴黎。他的父親是個小職員,母親是個清潔工。還在小的時候,羅丹就表現出美術方麵的才幹。1854年,羅丹進入一所美術學校。在老師的鼓勵下,小羅丹經常參觀藝術博物館並完美地掌握了繪畫技能,並開始學習雕塑。1864年,羅丹師從於著名的動物雕塑家巴裏。他厭惡學院派冷酷的教條,他把他的藝術建立在對人體的研究和對人的內在活力和力量的表現上。這一年,他的第一件作品《被打壞鼻子的人》問世。1876年~1877年,他完成了雕塑《青銅時代》。這是一個裸體少年的形象。起初,這個塑像叫做《受傷的戰士》,後來,羅丹將人物手上的梭鏢取下並重新命名為《青銅時代》。這樣的變化賦予作品以更為普遍的含義——喚醒人類的思想。羅丹高超的造型能力受到學院派的非難。他們誣蔑羅丹的這件作品是從真人身上翻製出來的,因此拒絕展出。經過作者一再鬥爭,終於取得勝利,羅丹的知名度卻因此得到提高。1880年,羅丹收到政府提出的裝飾巴黎裝飾藝術博物館主門的一宗訂貨,羅丹決定以但丁的《神曲》為主題搞一組《地獄之門》。這項巨大的工程一直到羅丹去世都尚未結束,許多原來準備作為浮雕放到大門上的構圖都得到了獨立的存在。《思想者》、《三個幽靈》、《亞當》、《夏娃》、《吻》等都是這一組雕塑中的傳世佳作。在這些眾多的人物中,羅丹表現了人類所特有的許多共同的思想和情感。

《思想者》是一座高186厘米的青銅雕像,因為他象征文藝複興時期意大利的偉大詩人但丁,所以,首次展出時曾命名為《詩人》。羅丹死後,它被安置在羅丹的墓前。在這一作品中,羅丹運用人體兩大塊麵的形體組合,使整個雕像縮成一團,讓人感到他不僅是在用腦子思考,而且全身的每一塊肌肉,每條神經都處在緊張的思索之中。羅丹有意識地把支著下頜的右胳膊肘放在左膝上,形成一種富有表現力的扭轉,鈞在一起的腳趾深深地摳在台座上,使思考的運動從肩、背一直貫穿到腳尖,從而使他體現出一種巨大的精神力量。人們從這一藝術形象中可以產生豐富的想象,不斷受到啟迪與鼓舞。

羅丹死於1917年11月17日。他的一生都貢獻給了偉大的藝術事業,幾乎到臨死前,他還在緊張地工作。他為人類留下了一筆巨大的精神財富,他的藝術成就和他的名字一起永垂史冊。

現代芭蕾之母鄧肯

伊莎多拉·鄧肯於1877年出生在美國舊金山,父親是詩人,母親是家庭音樂教師。她的家住在海邊,浩瀚的大海使鄧肯養成一種堅強而豪放的性格。她在長大後回憶這段童年生活時,仍充滿了留戀之情,她說:“我最初跳舞的觀念就是起源於大海的波浪。”

天資聰穎的鄧肯是靠自學成才的。在她以前,一提起舞蹈,人們馬上會聯想到穿著帶有硬撐的裙子和尖腳鞋的仙子和精靈。當時,已具有400年傳統的芭蕾舞因僵化的程式和陳舊的內容已沒有多少發展的餘地,但它在社會中卻有很深的影響。而這位美國姑娘卻以激烈的態度反對傳統芭蕾,反對一切束縛感情表達的陳規舊習,跳起了她自己發明的“自由舞蹈”。她不顧傳統舞蹈對形式的要求,光著腳,隻穿簡單的希臘長袍或薄紗裙,在歐洲各地演出。她從古希臘的藝術寶庫中吸取營養,從大自然中飄動的雲彩、澎湃的海浪、搖曳的棕櫚樹、飛翔的小鳥中獲得靈感,創造出自己獨特的身體語言,使自己成為自然美的一部分。她認為偉大的音樂產生偉大的舞蹈。她率先選用嚴肅的古典音樂為自己的舞蹈伴奏。貝多芬的第七交響樂、華格納的歌劇音樂,通過她的表演,都化為形象感人的舞蹈動作。她在《馬賽曲》的伴奏下,赤裸著雙肩,裹著一條紅圍巾,跳起了為自由而戰的舞蹈,獲得了極大的成功。在匈牙利演出時,多瑙河在陽光下閃爍蕩漾的景象使她獲得了啟示,她就臨時讓樂隊演奏施特勞斯的《藍色的多瑙河》,跳起即興舞蹈。在這段舞蹈中,她用自己柔軟的身體,表現了春天陽光下碧波流動的多瑙河和優美動人的兩岸風光,表現了一種無憂無慮的歡樂氣氛。她把自己的感情融化在舞蹈動作之中,仿佛變成了多瑙河本身。這個舞蹈感染力很強,使全場觀眾激動地站立起來。鄧肯在德國的演出,受到了更加強烈的歡迎。在慕尼黑演出之後,觀劇的青年學生解下了她車上的馬匹,拉著她的車在街上遊行,簇擁著她歡呼、跳躍。鄧肯的自由舞蹈在歐洲的知識界和藝術界造成了強烈的影響。

鄧肯隻憑著簡單的舞蹈動作,卻產生了極大的藝術感染力。她的舞蹈秘訣在哪裏?鄧肯說:“動作和舞蹈主要表現內心的需要與衝動。”她認為,如果舞蹈不是內心感情的迸發,那就毫無意義。她斷然否定傳統芭蕾的那種唯美主義和形式化的傾向。她相信隻有自然和純真才是藝術的真諦。她拋棄了傳統的舞蹈動作、華麗的背景、漂亮的服裝和一切不必要的裝飾。她按照自己的審美觀念,從古希臘神話和大自然中尋找富有情感和個性的動態。她的舞蹈隻使用一些十分簡單和少量的走、跑、自然的跳躍以及頭、臂和兩手富有感情的動作。鄧肯認為,這些動作就足以表達人類的感情,使自己達到滿足和興奮的狀態。她的舞蹈理論,在當時褒貶不一,曾引起了強烈的爭論。

在舞蹈史上,現代舞確實給舞蹈藝術開創了一個新的領域。鄧肯創造了許多新的舞蹈語言和新的表現手法,豐富了舞蹈的表現力。從表現技巧看,它要求演員要有控製全身肌肉的能力,並通過肌肉的各種收縮與舒張,表達出各種內心細膩的情感。現代舞的許多動作不像其他舞蹈那樣講究圓潤,它那直線和有棱角的動作常常可以激起人們的興奮,產生一種特殊的美感。

1920年,鄧肯接受蘇聯的邀請,到莫斯科開辦了一所舞蹈學校。在那裏,她排演過《國際歌》並獲得列寧的讚賞。但是,她回到美國後,卻受到美國右翼報刊的攻擊,最後還被剝奪了美國的公民資格。晚年,鄧肯生活在巴黎,1927年9月14日因車禍不幸去世。雖然她在生前受到過這樣或那樣的毀譽,但是,她對現代舞所作出的貢獻卻是不可磨滅的,人們永遠不會忘記這位為舞蹈藝術奮鬥終生的現代芭蕾之母——鄧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