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病毒性結膜炎
易造成暴發流行。常有視力下降,因為病毒性結膜炎多數同時伴有角膜炎症。分泌物呈水樣,角膜染色多為陽性。
患者應滴用抗病毒眼藥水。可以冷敷。如角膜已受累,用藥時間要延長,不得少於一個月。
(3)變態反應性結膜炎
分為兩種:一種稱為泡性結膜炎,其特征是結膜粘膜下淋巴細胞結節狀浸潤,形成泡疹,其周圍呈局限性充血。病因是細菌毒素引起的一種遲發的結膜變態反應。
患者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和鏈黴素眼藥水點眼,或結膜下注射效果較好。
第二種為春季結膜炎,可能是春季空氣中遊離的花粉或其它物質引起的過敏反應。多見於少年兒童。表現為上瞼結膜扁平肥大的乳頭,形如去皮石榴。或者表現為角膜緣處結膜呈灰黃色膠狀隆起,有時病變呈紫暗紅色。瞼結膜和球結膜病變可以同時發生。
患者應用可的鬆眼藥水加腎上腺素滴眼或用色酸鈉眼藥水可緩解症狀。成人後此病多自愈。
(4)沙眼
由沙眼衣原體感染引起的一種慢性傳染性結膜炎。輕度沙眼多無症狀,偶有異物感或澀癢發幹。重症者有明顯異物感,視力也會受到損害。凡有下列四項中的第一項和其它任何一項者可診斷為沙眼:①上穹窿部和上瞼結膜血管模糊充血,乳頭增生、濾泡形成,或兩者兼有。②角膜上有血管翳。③上穹窿部位和上瞼結膜出現瘢痕。④結膜刮片檢查發現包涵體。
沙眼並發症主要有:①瞼內翻及倒睫。②角膜混濁。③眼幹燥症。④慢性淚囊炎。
各種抗生素眼藥水均有較好的療效。關鍵是用藥要持久,重症者需用藥半年以上。
2.翼狀胬肉
翼狀胬肉主要發生在瞼裂處的球結膜,其中以內馱處最常見,常雙眼同時發生。有一種病稱為假性胬肉,是角膜炎症或損傷後,結膜組織與創傷麵粘合,與真胬肉形態極像,需注意區分。假性胬肉可發生在角膜緣的任何部位。
翼狀胬肉一般采用手術切除。有報告用平陽黴素和強的鬆龍局部注射可治愈本病。
角膜疾病
1.細菌性角膜潰瘍
細菌性角膜潰瘍是在角膜遭受外傷後,繼發感染而引起,共同特點:畏光、流淚、明顯的眼部疼痛和嚴重的視力障礙。常見有匍行性角膜潰瘍、真菌性角膜潰瘍和綠膿杆菌性角膜潰瘍。臨床表現各不相同。
匍行性角膜潰瘍:表麵附有灰黃色膿液,基底汙穢,邊緣卷曲,向四周及深層匍匐性進展,前房積膿。潰瘍穿孔後,虹膜脫出,形成粘連性角膜白斑。
綠膿杆菌性角膜潰瘍:角膜出現環形黃綠色浸潤,很快形成潰瘍,表麵大量黃綠色膿性分泌物,潰瘍向縱深發展,出現大麵積穿孔,虹膜脫出,常並發眼內炎,破壞整個眼球。
真菌性角膜潰瘍發生在損傷角膜後,角膜麵為灰白色隆起的浸潤灶,形成表麵於而粗糙的灰白或黃白色形狀不規則但邊緣清晰的潰瘍,其滲出物如牙膏狀。
細菌性角膜潰瘍的治療:首先要清創、散瞳,防止虹膜炎症反應,控製潰瘍穿孔。根據病變類型,選用細菌敏感的抗生素眼藥水或者用敏感抗生素全身應用及局部注射。
2.角膜基質炎
是由於梅毒或結核感染引起的角膜基質的變態反應性炎症。
梅毒引起者常累及雙眼,主要特征是睫狀充血及角膜基質層向心性彌漫性混濁。角膜基質層有局限性結節形浸潤病灶,灰黃色,有新生血管長入,晚期有嚴重的角膜混濁。
在應用皮質類固醇的基礎上進行全身驅梅或抗結核治療。注意散瞳和預防繼發感染。晚期病人可滴用狄奧寧眼藥水、消蒙膏促進炎性混濁的吸收。
3.角膜軟化症
此病是維生素A嚴重缺乏的眼部臨床表現,多見於嬰幼兒,可分為四個階段:
(1)夜盲期。
(2)幹燥前期:球結膜失去正常光澤和彈性,眼球轉動時有向心性皺褶,角膜失去光澤,知覺減退。
(3)幹燥期:球結膜瞼裂部出現泡沫狀幹燥斑、不為淚液所濕潤。角膜呈灰白色混濁,上皮幹燥角化。
(4)角膜軟化期:球結膜粗糙增厚形成皺紋,角膜潰瘍穿孔、虹膜脫出,導致角膜葡萄腫。
患者應大量補充維生素A。防止角膜繼發感染,散瞳、熱敷、雙眼包蓋等治療,防止並發症的發生。
白內障
透明的晶體由於某種原因變混濁者稱為白內障。根據病因不同分為:老年性白內障,先天性、外傷性、並發性和代謝性等。
1.老年性白內障
多發生在50歲以上,常為雙側。臨床上根據晶體混濁的主要部位不同分為核性和皮質性兩種。
初發期白內障一般用藥物治療,常用治障寧、沙普愛思、白內停和卡林U等眼藥水,口服自由基清除劑、維生素E、魚肝油等。我國所產生的障眼明是一種中成藥,對早期白內障有一定的療效。進入膨脹期以後的白內障都必須手術治療。20世紀中葉以後,隨著人工晶體研製和眼顯微手術的不斷進展,白內障囊外摘除聯合人工晶體植入手術是當代治療白內障的完美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