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7章 常見疾病的預防(8)(3 / 3)

(4)鼓室內有積液時,可在嚴密消毒下,穿刺抽液。反複抽吸無效可考慮置管。

(5)在抗生素協同下,應用激素治療。

(6)炎症控製後可行耳咽管吹張術。

2.慢性非化膿性中耳炎

多因急性卡他性中耳炎未得到及時治療,或因鼻及咽部病灶未除,引起反複急性發作所致。

聽力時好時壞,呈漸進性加重,初為傳導性耳聾,繼為混合性,如卵圓窗和圓窗為結締組織所封閉,可呈現神經性耳聾。耳鳴早期為低音調。晚期為高音調。

早期治療可增進聽力,後期治療效果較差。治療方法同急性卡他性中耳炎。耳硬化症可以做人工鐙骨手術。不宜手術的病人可以配用合適的助聽器,幫助提高聽力。

3.急性化膿性中耳炎

耳深部脹痛,鑽痛,或與脈搏一致的跳痛。可向咽部、牙齒和同側顳部放射,鼓膜穿孔流膿後疼痛緩解。低音調耳鳴,聽力減退,當鼓膜穿孔膿液流出後自覺聽力有所改善,但耳鳴仍然存在。鼓膜穿孔流膿初為血性,後可轉為粘膿性或膿性。常有頭痛,周身不適感,發熱。嬰幼兒患病時常夜啼,吵鬧不安,體溫可高達40℃,並可出現嘔吐、抽搐、昏睡及腦膜刺激症狀。在外耳道流膿後,以上症狀迅即消失。

(1)全身治療:早期及時給以足量有效抗生素配合激素應用。對症給予鎮痛和物理降溫,預防並發症。

(2)局部治療:鼓膜穿孔前滴用2%石炭酸甘油以消炎止痛,如鼓室明顯積膿應切開鼓膜以利引流。鼓膜穿孔後應及時清除膿液,滴用抗生素滴耳液。急性炎症治愈,穿孔閉合兩周後,開始耳咽管吹張和鼓膜按摩,以防止鼓室粘連。麻黃素滴鼻液點鼻,以利於咽鼓管功能恢複。

4.慢性化膿性中耳炎

本病多因急性化膿性中耳炎治療不及時或不徹底所致。根據病理變化及臨床表現不同將其分為單純型、骨瘍型和膽脂瘤型三種,共同特征為反複耳流膿,耳聾,鼓膜穿孔。

單純型中耳炎:徹底清除分泌物後,選用細菌敏感的抗生素滴耳,膿液減少後改用硼酸酒精滴耳液,注意根治鼻及咽部炎症病灶。耳流膿停止1~3月後,如咽鼓管功能良好,可行鼓膜修補術。骨瘍型中耳炎:徹底清除中耳肉芽、暢通引流。如久治不愈,或乳突拍片證實有骨質破壞者,應行根治手術。膽脂瘤型中耳炎:應盡早手術治療,以防發生嚴重並發症。

5.化膿性中耳炎的並發症

(1)顱外並發症主要有:急性乳突炎,耳後骨膜下膿腫,二腹肌下膿腫,耳源性麵癱,迷路炎。

治療原則:根治中耳及乳突病變,局部引流通暢,選用有效抗生素全身和局部應用,一般都能治愈。耳源性麵癱,如麵神經已中斷,可考慮麵神經移植或吻合手術。

(2)顱內並發症主要有:耳源性腦膜炎,乙狀竇血栓性靜脈炎和耳源性腦膿腫。

治療原則:選用細菌敏感藥物足量應用,加強支持療法,注意水電解質平衡。手術清除病灶。如乳穿根治、腦穿刺抽膿、乙狀竇切開等,必要時請神經外科會診處理。

耳聾

1.耳聾的分級:一般按純音聽力損失的分貝數將耳聾分為輕、中、重和全聾。損失90db以上為全聾,損失60~90db為重度聾,損失30~60db為中度聾,10~30db之間為輕度聾。

2.耳聾的分類:(1)傳導性聾:因聲音傳導結構病變所致的聾,病變多在外耳道和中耳,伴低音調耳鳴。(2)神經性耳聾:病變發生在內耳,聽神經或聽覺皮層中樞。使感音過程出現障礙。(3)混合性聾:聽覺器官對傳音和感音鉤發生障礙。

3.耳聾的治療:

(1)傳導性耳聾的治療:積極治療中耳炎,對非化膿性中耳炎應防止聽骨鏈僵直和鼓室粘連。化膿性中耳炎應在炎症控製後,行聽力重建手術。耳硬化症應行開窗術或鐙骨手術。先天性外耳道閉鎖與中耳畸形病人,可行成形術。手術應盡早,以避免耳蝸機能減退,手術效果不好。

(2)神經性耳聾的治療:早發現,早治療,有一定效果。可選用血管擴張劑,多種維生素,選用合適的助聽器等。祖國醫學針刺療法有一定效果。還有脫敏治療,部分病人可治愈。

鼻息肉

鼻息肉是鼻腔及鼻竇粘膜長期受慢性炎症刺激,或粘膜變態反應性腫脹的結果。病理變化為粘膜下組織間隙積水擴張,水腫和肥厚,從而使粘膜下垂。好發於篩竇,中鼻甲和上頜竇。可在一側或兩側鼻腔單個或多個發生。

小的息肉多無明顯症狀。息肉逐漸增大,鼻塞加重,伴大量粘液性涕及嗅覺障礙,咽幹,頭悶脹不適。若合並鼻竇炎,其分泌物呈膿性且伴頭痛,頭昏。巨大的鼻息肉向前可突出鼻孔。向後可垂入鼻咽部,甚至使鼻背增寬變形。檢查可見鼻腔內有單個或多個表麵光滑、色灰白或淡紅的半透明新生物。形似鮮荔枝肉狀。觸之柔軟,易活動,無痛感,不易出血。

治療時可除去病因,手術摘除息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