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15章 要自省(3)(2 / 2)

竹林七賢裏的另一位名士嵇康在臨刑前,沒有去寫遺囑,而是讓他的哥哥嵇喜拿來了琴,在斷頭台上,他彈完了《廣陵散》這首古曲。唯有音樂才能讓他做臨終前最完美的表達和人生的總結,這些都是用詞語和語言無法表達的。研修禪宗的每一位智者都反複告誡人們,在修行過程中不要拘泥於文字和語言,有許多存在其實是無法用語言描述的,語言表達出來的已經不是我們所要理解的存在了。這種對話更多的是建立在自己的心裏。朱自清在“心頗不平靜”的日子裏,在荷塘邊上散步,他的思想從荷塘、荷塘邊上的煤屑路、荷塘裏的荷花與荷葉那裏飛了出去,“超出了平常的我,到了另一個世界”。與古人同遊、與聖賢對話,他的心靈和荷花一樣經曆了一次像牛乳洗了一番的洗禮和陶冶。“猛一抬頭”,他回到了現實,“妻已經熟睡了”。我們每人都可以進入這樣與古人同遊、與聖賢對話的境界。這樣,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才能引起共鳴,打動人心。具有“超脫”的心態,就容易進入這超凡脫俗的美好狀態,讓自己獲得力量、智慧。在友愛、快樂、幸福寧靜的心情下容易獲得這種狀態,相反,仇恨、嫉妒就會把人的注意力集中在對塵世俗物的關注,就會遠離這種美好的狀態。

梁實秋也寫過這種狀態。梁實秋在屋內焚了一爐香,屋內很安靜,香的煙線一直戳到頂棚上,他的心很平靜,他一步步進入這種美好的狀態,他懷念這種狀態,不願意從這種狀態出來。但一隻蒼蠅碰到玻璃上,或“催租吏”“石壕吏”之類的事情發生,一下子就把這種美好狀態破壞了,他被拉回到現實中來。

現代很多寫出感人文學作品的作家,他們的創作條件在外人看來都是驚人的簡陋、孤獨。一旦他們成名,無數的應酬,世俗的幹擾便會使他們再也無法進入那美好的狀態,文學作品也就越來越平庸了。

這種美好的狀態會在夢裏找到,會在音樂裏找到,會在自己內心裏找到,更多的是在祈禱時找到這份甜美的狀態,但在電子詞典和百科全書的詞條解釋中是很難找到的。這些無以言表的存在是上天的饋贈,需要我們用超脫的心去領受。

孤獨就是力量

台灣現在有一類人叫作“茶人”,他們是專門研究茶藝的。一天,陳文茜請我去台北“故宮博物院”的茶室喝茶,我心想,博物館的茶室一定很講究。果然,在這茶室中有五個不同的室內設計師設計的空間,風格迥異。我們在其中一個茶室坐下,一位很專業的茶人為我們沏茶。他們用的壺,是日本同治時期生鐵鑄成的茶壺,旁邊是生鐵鑄的火爐在現場燒泡茶用的水。桌子也很古老。茶人的動作很慢,給我們沏完一杯茶後就閉上眼睛,也不跟我們說話、聊天。我跟陳文茜坐在這樣的茶室,也不敢說話。陳文茜是一位喜歡熱鬧的人,在這裏也分外安靜。看著這位茶人每次給我們倒完茶後都在閉目養神,我就很好奇地問他:你的職業是什麼?這位茶人說,他的職業是外科醫生,做茶人隻是他的業餘愛好。說完這句話後又慢慢閉上眼睛。茶室內很安靜,我想這位茶人也像張頤武說的是喜歡孤獨的吧。

在一次佛教論壇上,認識了一位章嘉活佛,據說是很有影響力的四大活佛之一。他告訴我,他第一次閉關時要閉關100天,在這100天內不能出門,不能見人,也不能看書,別人給他做好飯就放在門口。他一個人住在一個小木屋內,房子後麵有個廁所,閉關到七八天的時候,就像瘋了一樣,每一個小時都很難受,但他不敢出去,因為他是活佛,活佛居然坐不住,要出去的話就太丟人了。後來他就堅持在這個小屋子裏,一個月後,心情安靜下來,兩個月後他感受到了從未有過的喜悅,覺得一切都可以沒有,有自己就足夠了。他告訴我,不能讓外麵的東西影響內心智慧的發揮,隻有在安靜時才能夠把內心的智慧力量、快樂調動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