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4章 要接地氣(1)(1 / 3)

林肯在競選美國總統時,有位女士問林肯:男人的腿長多長才合適?林肯回答說:能夠著地就好。這聽起來似乎是一句玩笑話,仔細琢磨大有深意。有些房地產商就是腳夠不著地的,他們的商業模式是腳夠不著地的商業模式。我們的模式就是要讓腳踏在堅實的大地上,踏在中國的市場上,不要飄在空中。

草長得再快也成不了材

這些年房地產公司圍繞土地問題出現了很多怪現象。幾年前,有兩家開發商在同一地段各拿了一塊土地:一家開發商建了房子銷售出去,沒有賺多少錢;另一家開發商,囤著地,什麼事也沒有幹,最後把土地轉讓給了別人,賺了許多錢,比前一家開發商賺的錢多許多倍。

還有一個例子,在北京,一個開發商在一塊土地上把其中一部分開發了,建了房子,沒有賺多少錢;而同一土地上的另一部分沒有開發,過了幾年轉讓給了別人,賺的錢是開發那部分的好幾倍。這些故事在房地產界太多了,每人都可以舉出幾例來。

我的老家甘肅的農民流傳著這樣一句話:“養雞的不如倒蛋的”。現在中國房地產行業,建房子的不如囤地的、倒地的。這是不正常的,不僅對行業的長遠發展有害,更是對土地這種寶貴資源的極大浪費。

大多數房地產商認為中國“人多地少”,土地資源奇缺,政府又有必保的18億畝耕地的政策,土地市場上一定是“物以稀為貴”,誰擁有了土地誰就擁有了未來,就有了公司持續發展的空間,所以許多房地產商不顧法律和政策的限製大規模圈地。而我們的觀點是,在中國房地產開發過程中,最重要的是擁有市場,要不斷去開拓新的市場,讓自己的產品適應市場的需要。隻是用大規模的土地儲備去迎合資本市場,不是一個房地產企業最根本的問題,最根本的問題是要為社會創造價值,並讓這些價值轉化成公司的銷售收入和利潤。

上市的房地產公司熱衷圈地是資本市場的評價和導向出了問題,其對“土地儲備”的鍾愛引導一些注重短期利益的房地產公司走向了歧路。房地產屬於不動產,土地與工業產品的原材料是完全不同的,圈下這些土地大部分都是為了財務報表上好看的數字,真正要開發時又因地理環境不理想,在荒郊野外缺少城市配套等原因,建起房子來也沒有市場。所以,這些圈地的公司從報表上看有大量土地儲備,但還需要資金要去搶真正有開發價值的土地。那些荒郊野外的土地雖然價值不是很高,但占用了這些房地產公司最寶貴的資金,使其有效資金沒有成為為社會和公司創造價值的手段和工具。我們不會盲目迎合資本市場的喜好,占用大量資金、冒著經濟風險去圈地。

大規模圈地還存在著法律風險。早在1995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城市房地產管理法》就規定“兩年不開發的土地無償收回”;1999年4月國土資源部公布的《閑置土地處置辦法》中規定,土地閑置時間超過兩年,將被有關部門收回;199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則明確規定“兩年不開發的土地逾期無償收回”。在中國土地管理方麵,有兩條年年都在講,但一直沒有真正實行的法規,其中一條就是“兩年不開發的土地要無償收回”(另一條是關於“小產權房”的),但不執行不等於以後不會執行。“狼來了”的故事就是最好的教訓。

近幾年來,上述兩項違法行為越來越突出——一些城市甚至有十幾萬套違法的“小產權房”,也有些房地產商圈了二十年、三十年,甚至近百年可供開發的土地——引起的矛盾越來越尖銳。政府每年都反複重申和強調,國土資源部也不時發出警告,如“8·31大限”等,猶如懸在頭上的一把利劍,隨時有可能掉下來。一旦國土資源部出手根治房地產公司大量儲備土地的現象,就會讓資本市場對房地產上市公司土地儲備的評價標準發生改變,這才是本,其他都是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