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盲目圈地、閑置不開發,是對公司資金的浪費,更是對社會的土地資源的浪費,與其圈了地讓保安看著曬太陽,還不如讓農民在土地上種植糧食、蔬菜或水果呢!
當然,可能一段時間內仍會存在“養雞的不如倒蛋的”這種不合理現象,但存在不等於合理,要從長遠發展的眼光來看。一個公司正確的商業模式就如同選好了一棵樹苗,在夏天,我們看到草長得總比樹快,但最後成材的還是樹,而不是草。
因此,盡管這兩項法規並沒得到認真執行,但無論如何我們絕不應冒法律上的任何風險,公司的所有行為隻有在法律的保護下才是安全的,否則,將存在著巨大風險。
商之靈魂
商業模式是商業的體製,是商業中靈魂的東西。多年來在學習和考察別的公司時,商業模式是我們學習的重要內容之一。
在我個人的人生經驗中,思想上第一次受到巨大的衝擊就是農村的包產到戶。在人民公社所有製的體製下,同樣的天,同樣的地,同樣的人,大家卻都沒有飯吃,農村許多人逃荒到外麵要飯。包產到戶了,把土地分給農戶了,天沒有變,地沒有變,人也沒有變,但糧食越來越多,最後多到吃不完的地步。這就是體製的力量。
一個公司的失敗,原因可能有許多,但一個公司的成功一定是它的體製,即商業模式的成功。在商業模式上千萬不要好高騖遠,也不要人雲亦雲。好高騖遠就是到國外去轉一圈,看了一些皮毛,就盲目地去簡單模仿。中國的市場與發達國家相比,人均收入低,但人口基數大。商業模式一定要適合這兩個特點,我們做每件事都不能忘記這兩個特點。人雲亦雲的事在房地產界太多了,一會兒小戶型,一會兒土地銀行,一會兒造城運動……一定要自己想明白了再去做。
什麼樣的商業模式能成功?我不敢妄下結論,但我覺得成熟的商業模式肯定是“接地氣”的。林肯在競選美國總統時,有位女士問林肯:男人的腿長多長才合適?林肯回答說:能夠著地就好。這聽起來似乎是一句玩笑話,但仔細琢磨,大有深意。“夠得著地”就是“接地氣”。腳夠不著地,根基不穩,猶如空中樓閣,還談什麼發展。隻有腳踏實地,有了地氣,才有了紮實的發展基礎。因此,商業模式一定要讓腳踏在堅實的大地上,踏在中國的市場上,萬不可好高騖遠,失去了我們的根和基礎。這是確立商業模式的一個基本原則。
我們的商業模式就是這樣:一定要把我們市場的根紮到中國的土地上,立足於中國的經濟發展。多年來,無論是轉型前還是轉型後,無論是做住宅還是做商業地產、商鋪和寫字樓的開發,無論是散售還是網售,無論是銷售物業還是持有物業,這一基本原則都沒有改變,我們時時刻刻在提醒著自己,隻有紮根於中國的經濟、中國的市場的商業模式,才是最有生命力的。
因此,我們的寫字樓雖然地處北京的CBD,但並沒有簡單地麵向世界500強和跨國公司,而是麵向中國高速成長的中小型企業。世界500強無論是在中國還是在北京都不是中國社會發展最主流的力量。最主流的力量就是那些生生不息的中國中小型企業,為中國的中小型企業服務,是我們SOHO中國的自豪。而商業,我們也絕不好高騖遠地去簡單追求國際大牌,而是立足於中國人最基本的消費。在這些基本的商業模式下,優勝劣汰,使整個商業有換血機製,保留最有活力和最有生命力的商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