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5章 要接地氣(2)(3 / 3)

寫這本書的初衷也在於此,這些文字是我跟社會在精神方麵的交流。無論把書放在網上、放在光盤上,還是放在紙上,載體並不重要,關鍵是這本書傳遞的價值觀是不是我們的價值觀,是不是對的價值觀,是不是我們認可的價值觀,能不能讓讀到這本書的人受到良性影響。

不易複製與不能複製

成功的商業模式曆經市場的考驗,既能達到物盡其用,又能讓客戶覺得物有所值。但不容易複製,不是不能複製,商業模式目前還沒有專利,而是因為它分析起來可能很簡單,其實是有一個龐大的係統做支撐。即使你能夠複製靈魂,如果沒有血肉骨骼的支撐,也是枉然。

以SOHO中國為例。我們的商業模式是一個龐大係統,從拿地開始,我們就一直集中在大城市,大城市的繁華地段,如北京CBD、三裏屯、前門大街、東二環內等等。商業模式如果放在不同地段上情況完全不一樣,多少年來全國各地有許多房地產公司來我們公司學習,也有許多項目直接就叫SOHO了,但效果完全不一樣。從地段上來看,目前SOHO中國的商業模式也隻適用於北京、上海等城市的繁華地段。其餘省會城市,盡管經濟在高速發展,白領人群在增加,第三產業占GDP的比重也在增加,但商業地產開發遠不及北京和上海,這些城市隻是我們明天的市場,還不是今天的市場。

銷售和出租是SOHO中國商業模式的核心,SOHO中國出租和銷售隊伍占全公司人員的三分之二。通過十幾年的探索,我們建立起一套能適應市場、最有效率的機製,指導思想就是緊貼市場。我們開發的樓盤,無論是寫字樓還是商場,規模都比較大。如果把我們的銷售和出租定位為隻為少數有錢人、高端人士服務,那就一定會發生錯誤。根據目前市場,我們是麵向中國自己的企業。

這種商業模式的定位看似簡單、易懂,做起來卻不容易。有許多開發商把自己的辦公樓定位為麵向國際大牌企業,如世界500強企業。更有極端的例子,就是把自己的辦公大樓僅定位為為某一類企業,如基金公司等服務,這就更是走入了死胡同。在解放前,上海灘發生的最讓我們感覺恥辱的事情是一個公園門口掛著“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牌子,現在雖然沒有了這塊牌子,但有些人的頭腦中仍有這樣的觀念,這些觀念在商業上的體現就是偏見和歧視,這樣的定位猶如無根之木。不紮根於土地的樹是不可能成長的,不紮根於中國廣大市場的商業模式也同樣是沒有生命力的。

同時,規劃和設計也要為這種商業模式服務。建築要時尚,要有標誌性,要適合SOHO中國商業模式定位的人群。看一看我們開發的每一個項目,就會發現設計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SOHO中國的商業模式中還有一些地域與人文因素是無法複製的。有些人可能已經發現,我們開發的項目目前以北京為主,客戶大多也在北方。這與北方人對北京的向往和北京在北方的經濟地位有很大的關係。絕大多數的北方人都有北京情結。我上小學時,每個小學生都會畫天安門,畫完天安門一定要在上麵畫上幾道光線。我們從小就認為天安門、北京是自動會發光的地方,是帶有光環的地方。這種商業模式,如果萬科複製,對他們的發展未必有利,同樣,如果我們複製萬科的模式,效果也不會好。“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這個道理,放在商業裏也是成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