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生命力在於平等、公平、公開與互動。無底價網上租售房子的實質,是把所有選擇權交給客戶,減少和消滅中間環節和中介代理,信息是高度透明的。這也是一種與客戶平等、公平、公開的互動服務。這種做法最大的阻力來自於中介和中間環節,一定會引起許多人和機構的質疑,因為公開透明會砸掉一些不創造價值、隻靠壟斷信息來賺錢的人的飯碗。互聯網技術的出現和普及,可以把房子的交易信息和交易過程完全公開,做到更加透明,這是不可阻擋的大趨勢。正如微博的崛起一樣。
釋永信的憂和任誌強的喜
我應該是比較早知道並使用微博的。才用微博的時候,有一次,少林寺的釋永信方丈給我電話,說他來北京了,希望一起聊聊。晚上一起吃飯時,他說,少林寺的網站被黑了,所以來北京。他身邊隻有幾個小和尚會上網,有時網上全是罵他的帖子,小和尚的帖子怎麼也發不上去。他很苦惱。
這是一位僧人麵對網絡時代的苦惱,也許是他修行的一部分。我說,要讓少林寺也在網上練出少林功夫來。他說,難啊。少林寺太偏僻了。
我說,21世紀的修行,應該是參加社會活動,而不是進深山去苦行。在為社會和他人服務的過程中,提高自己的能力和境界,我們遇到的困難,就是對我們的提高和修煉,包括通過從商來為社會創造價值。釋永信很不同意我的觀點。他說,少林寺沒有商業化,隻是搞一些文化事業和文化傳播。
我建議釋永信開個博客或微博。他說,少林寺一位和尚告訴他,關於少林寺和釋永信的名字都讓別人注冊了,他們下手晚了。我說,名字可以長一點,像“少林寺的釋永信方丈”,或“少林寺的釋永信”。我又講了一番微博的好處,有事發生,不用跑北京來,在少林寺就可以處理。
@九思三平齋說:“微博……一語可以傳萬眾,片言可以明百意。”這是微博的宣傳作用,有人將微博稱為“自媒體”,道理就在於此。當然,它的作用遠不止於此。
小潘教會了我利用博客,以避免媒體的斷章取義與歪曲。於是博客成了發表自己看法的陣地。小潘又教會了我利用微博,可以及時地將自己的觀察、判斷、認識、所見所聞,以及他人的言論、見聞和自己的意見及時地轉告大家。當然還有值得一笑的短信,值得轉發的名言,趣事,也包括各種活動與感受。於是有了“圍脖”。
這是任誌強的一篇微博。任誌強之前是不上網的,當時網友對他狂轟濫炸的批判他也看不到。我問他為什麼不上網,他的回答很簡單:看熒光屏費眼睛。
在任誌強還不知道微博時,我在我的新浪微博上寫了他的一段故事:在一次論壇上有位年輕人向任誌強提問:“北京房價太高,我如何才能買得起房子?”任誌強說:“那是你的勞動生產率低,不適合在北京生活,到二線城市也許可以,再不行就到三線城市去。”當時,這位年輕人很生氣。有很多網友轉發和評論了。我心裏總覺得忐忑不安。我給他發了一條短信:“任總,介紹給你一個好東西——微博,外國人叫Twitter,網友稱為‘圍脖’。比我幾年前介紹給你的博客更好用。用手機就行,更適合您,因為您從來不用電腦,隻用手機。”結果任誌強很快從“人民公敵”轉變為“鄰家大叔”,並迷上了微博,以前他是煙不離手,現在是一手煙,一手iPad,隨時寫微博。
微博是一個相對自由開放的天地。這裏沒有聖人,沒有英雄,沒有等級與隔閡,是個什麼人都能混的大廣場。傳統媒體對名流們的符號包裝,在這裏完全破產了。每個人的真實都在接受著公眾的持續檢驗。這是一種應學會麵對的全新的世界、全新的生活。任誌強獲得認可,不是宣傳做得好,而是他真實的自己、坦誠的態度和及時的互動經受住了公眾的檢驗。
人類幾千年來都是領導和精英說了算,如酋長、家長……微博出現把草根們聯合起來了,草根們第一次能表達自己的意見,並參與決策,如“宜黃”、“李剛”事件等。王冉說:“過去的語錄和今天的微博最大的區別不是印刷VS數碼,而是一個聲音VS無數聲音。語言如果被一種聲音所代表,無論這聲音多麼富有磁性,也是一種暴力。”這是人類曆史上沒有出現過的轉變,是人類文明演進過程中最大的進步。
微博是巨大的生命體,每個終端不是冰冷的手機、電腦,是一顆顆充滿愛與同情的心。《手機》中有句台詞:“手機就是一顆手雷。”如果說手機是手雷,那麼微博就是核武器,它裂變產生出來的殺傷力,表麵看是對著紅十字會、鐵道部什麼的,實則是針對整個舊的世界秩序。黑暗、腐敗、欺騙、不公將被摧毀。每個人、每個機構都有舊秩序中與生俱來的缺陷,摧毀舊的,建立新的,不是靠某權威機構,是靠每一個人。
微博的世界是最民主的世界,你既是選舉人,也是被選舉人。你關注誰,就是給誰投了一票;誰關注了你,就是給你投了一票。可以隨時取消關注,比現實社會中最民主的製度還民主。微博的普及形成了獨特的微博文化,我們每人都是這種新文化的推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