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導遊

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去了解楚辭。楚辭的名稱,最早見於西漢司馬遷的《史記·酷吏列傳》。在漢代,楚辭也被稱為辭或辭賦。西漢末年,劉向將屈原、宋玉的作品以及漢代淮南小山、東方朔、王褒、劉向等人承襲模仿屈原。宋玉的作品共16篇輯錄成集,定名為《楚辭》。楚辭於是成為詩歌總集的名稱。

楚辭是戰國時期楚國屈原所創的一種詩歌形式,其特點是運用楚地方言、聲韻,具有濃厚的楚地色彩。東漢劉向編輯的《楚辭》,全書十七篇,以屈原作品為主,而屈原作品又以《離騷》為代表作,後人因此又稱“楚辭體”為“騷體”。

楚辭體是戰國中晚期產生於南方長江流域楚地,由楚國的詩人吸收南方民歌的精華,融合上古神話傳說,創造出的一種新體詩。楚辭體打破了《詩經》四字一句的死板格式,是對中國古代詩歌發展的一次大的解放,也開啟了我國史詩上的第二個春天。楚辭采取三言至八言參差不齊的句式,篇幅和容量可根據需要而任意擴充。形式上的活潑多樣使楚辭更適宜於抒寫複雜的社會生活和表達豐富的思想感情。

楚辭體的特點是結構宏偉、想象豐富、句式靈活,以屈原、宋玉等為代表作家,代表作品包括屈原《離騷》、《九歌》、《九章》等。

戰國時期的楚國詩人屈原和宋玉。他們都是“騷體”的創始者和代表作家。屈原是我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大詩人。宋玉寫有《九辯》《風賦》等。他們的詩篇在藝術形式上有不少相似之處,如多用楚國方言,多依楚國音律,大都具有奔放而華美的風格。不過,屈宋雖並稱,也有共同之處,但成就的大小卻不能相提並論。

騷體是韻文體裁的一種,得名於屈原的作品《離騷》。由於後人常以“騷”來概括《楚辭》,所以“騷體”亦可稱為“楚辭體”。由於漢代司馬相如的《長門賦》、《大人賦》,班固的《幽通賦》,張衡的《思玄賦》等作品與《離騷》體裁相類,所以後者亦被稱之為“騷體賦”。這樣,“騷體”又包括了與《離騷》形式相近的一些賦。

騷體是屈原在楚國民歌的基礎上所創造的一種抒情韻文,以《離騷》為代表,一般篇幅較長,句式靈活參差,多六、七言,以“兮”字作語助詞。另外,過去有人總結過,“騷”調以虛字為句腰,腰上一字與句末一字平仄相異為諧調,平仄相同為拗調;《九歌》以“兮”字為句腰,句調諧拗亦同。騷體可以稱詩,亦可以指賦。

我是擂主

楚辭是怎麼來的?

楚國位居我國南方,其文化形成也受到殷商的影響。楚莊王時,南北文化相互交融,中原的思想文化大大地為楚國吸收。到了戰國,南北文化交流更加明顯,詩經也傳到了南方。當時,楚國君臣上下,說起話來,詩經朗朗。

《詩經》的作品主要產生在北方黃河流域,其中雖有某些不知名的文人作品,但多數是淬於中原地區的四言體的民歌,其寫作年代大致為西周初年至春秋中葉,此後詩壇卻沉寂下來,直至戰國中晚期。一種比《詩經》作品更富有個性,充滿激情和想象力,結構宏偉,句式新穎,靈活的新型詩體出現了,這就是產生於南方長江流域楚地的“楚辭”。屈原是楚辭的奠基者和代表作家,是楚辭體詩歌的創始人。“楚辭”這一新文體的產生有以下原因。

首先,從楚辭體的藝術形式特色來看,它與楚地的原始神話和巫覡,工祝的有關宗教活動就有著密切的關係。我們從屈原的作品《九歌》、《招魂》、《天問》等來看,無不在這方麵有著鮮明的烙印。

其次,楚辭的產生與楚地的樂曲和民歌也有著密切關係,在春秋戰國時代,楚國的音樂和民歌被稱為“南音”或“南風”。

挑戰擂主

誰是第一個為楚辭作品作傳的人?

劉安是第一個為楚辭作品作傳的人。他在建安二年(139年)受武帝之命作《離騷傳》,此書失傳已久,隻在司馬遷的《史記》、班固的《離騷序》裏還有一些片斷征引。從劉安以後,為楚辭作注的人漸多。如班固、賈逵、馬融等。但是這些注都沒有流傳下來。今存最早的《楚辭》注本是東漢王逸的《楚辭章句》。

幸運擂台

從楚辭作品中看到,其篇章體製均是比較長大的,特別是與北土的樂歌《詩經》作品相比,更顯示出其宏偉繁複。另外,將新型詩體楚辭與《詩經》作品相比較,除了上述的一些藝術形式上的特征有所不同外,最為明顯的是句式,語調方麵的不同。《詩經》作品主要為四言體,篇幅不大,以重章迭句的形式構成,屈原的楚辭作品則為長句,大量使用“兮”字語吻詞,特別是後者,幾乎成為楚辭體最明顯的標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