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導遊
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去了解樂府。兩漢時期,除了漢賦之外,在中國詩歌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的就是漢樂府。漢代設有專門的樂府機構來采製詩歌,後來人們就把這些機構采製的詩歌稱為樂府或漢樂府。隨著後來的發展漢樂府已經不專門用來指代樂府機構所采製的詩歌了,漢以後,新樂府運動以前的一些同類體裁的詩歌也有人稱之為漢樂府。
樂府原是漢代掌管音樂的官署,由於從事製定樂譜,訓練樂工,采集民間詩歌和樂曲,因此後人就把樂府官署所采集、創作的歌辭,統稱為“樂府詩”,或簡稱為“樂府”。
今存兩漢樂府歌辭中最有價值的作品是50餘首民歌、部分謠諺和少量有主名或無名氏文人詩歌,其中民歌歌辭的寫作時期,多數難以確定,前人或據樂曲本事與古辭旨意的相合與否,或泛引史事以推測諷諫意向,都可作參考,但不足以斷定寫作時期。大體說,《漢鐃歌十八曲》由於當時“但取鐃歌為軍樂之聲”(朱乾《樂府正義》),曲、辭早已分別存用,而歌辭久未整理,聲、辭混雜,不易通曉,其中有原始古辭或後補之辭,則其寫作當在西漢初期或更早時期。《相和歌》本是漢舊曲,“絲竹更相和,執節者歌”(《宋書·樂誌》)。《樂府詩集》卷二十六“《晉書·樂誌》載:‘凡樂章古辭存者,並漢世街陌謳謠,《江南可采蓮》、《烏生八九子》、《白頭吟》之屬’,其後漸被於弦管、即《相和》諸曲是也”。其中有一些當是西漢作品,但也有東漢作品,如《雁門太守行》歌詠東漢洛陽令王渙事,並非曲題古辭。《雜曲》本是樂府未收歌曲,其歌辭亦多東漢作品。至於謠諺及文人製作,則或有記載,或可考略,也以東漢作品為多。所以,今存兩漢樂府,大致東漢作品多於西漢。
樂府官同黃門,事近倡優,在人品分清濁、詩樂辯雅俗的傳統觀念中是受輕視的。漢元帝好音樂,欣賞定陶王懂音樂,大臣史丹批評說:“若乃器人於絲竹鼓鼙之間,則是陳惠、李微(皆黃門鼓吹)高於匡衡,可相國也。”(《漢書·史丹傳》)皇帝不免顧忌,文人勢必更受拘束。而樂府歌曲為俗曲,五、七、雜言歌辭是“俳諧倡優所用”的俗體(摯虞《文章流別論》),所以西漢著名作者“自王、揚、枚、馬之徒,詞賦競爽,而吟詠靡聞”(鍾嶸《詩品序》)。東漢文人創作的樂府歌辭,為數甚少。大約在順帝、桓帝時期,民間湧現出一批無名氏文人寫作的五言詩,即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的五言“古詩”,其中有的就是樂府歌辭,到魏晉仍被弦歌。此外,兩漢黃門樂人也寫作歌辭,如李延年就有《北方有佳人》歌一首,東漢辛延年《羽林郎》、宋子侯《董嬌嬈》更是樂府歌辭的名篇。總起來看,兩漢樂府歌辭的成就,主要以民間創作為代表。
我是擂主
樂府詩歌的內容主要涉及哪些方麵?
樂府詩歌的內容多樣,由於兩漢樂府詩的作者來自不同的階層,詩人的筆觸深入到了社會生活的各個層麵。兩漢樂府詩歌都是創作主體有感而發,具有很強的針對性。樂府詩表現的多是人們普遍關心的敏感問題,道出了那個時代的苦與樂、愛與恨,以及對於社會生與死的人生態度。有的表現了平民百姓的疾苦,有的以富貴之家為表現對象,渲染富貴奢靡的景象,有的作品體現了反抗精神,有的描寫愛情。總而言之,漢樂府以其多彩的內容,自由豐富的語言形式,樸素生動的語言,廣泛深刻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生活和人民的的思想感情,對後世詩歌也有著巨大影響,在中國詩歌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
挑戰擂主
漢樂府主要的特色與成就是什麼?
第一,漢樂府民歌具有濃厚的生活氣息,尤其是第一次具體而深入地反映了社會下層民眾日常生活的艱難與痛苦。
第二,漢樂府民歌奠定了中國古代敘事詩的基礎。
第三,漢樂府民歌表現了激烈而直露的感情。
第四,漢樂府民歌中,不少作品表現了對生命短促,人生無常的悲哀。
第五,漢樂府民歌表現了生動活潑的想象力。
第六,漢樂府民歌使用了新的詩型:雜言體和五言體。其整個趨勢,則是整齊的五言體越來越占優勢。
幸運擂台
今存兩漢樂府歌辭謠諺作品,有宋代郭茂倩編《樂府詩集》,元代左克明《古樂府》,明代馮惟訥《古詩紀》,梅鼎祚《古樂苑》等總集。今人逯欽立《先秦漢魏晉南北朝詩》將前人所輯全部搜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