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導遊
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去了解漢賦。在我國古代詩歌史上,兩漢時期最為奪目的兩類詩歌就要算賦和漢樂府了。賦這種詩歌形式,源自於楚辭,又和楚辭不完全相同。漢代的賦除了帶有鮮明楚辭風格的騷體賦之外,漢代新創的散體大賦,也形成並日益發展,成為漢賦的主體。
在先秦的時候,中國詩歌元素中就已經有了“賦”。《詩》有“六義”:“一曰風,二曰賦,三曰比,四曰興,五曰雅,六曰頌”。一般認為,“風”、“雅”、“頌”是三種詩體,“賦”、“比”、“興”是三種寫作表現手法。在戰國時期,“賦”還是古詩的一種表現手法。隨著秦統一六國,中國南北文化的交流也進一步加深,楚辭也進一步流傳開來。到西漢時期,在楚辭的基礎上,漢代文人從事著新的創作。這裏既有模擬楚辭傳統風格和體式的,也有從楚辭中脫胎而出成長起來的新文體。對於楚辭和漢代新興的辭賦,當時人都稱為“賦”或“辭賦”。賦是《詩》與《楚辭》演變而來,《詩經》是賦的遠源,《楚辭》是賦的近源。賦是漢代文學最具有代表性的樣式,它介於詩歌和散文之間,韻散兼行,可以說是詩的散文化、散文的詩化。漢賦對眾多種文體兼收並畜,形成了新的體製。它借鑒楚辭、戰國縱橫家文章中主客問答的形式、鋪張恣肆的文風,又吸收先秦史傳文學的敘事手法,並且往往將詩歌融入其中。僅從所采用的詩歌形式來看,既有傳統的的四言,又有新興的無言和七言。在形式上,賦多鋪陳事物,講究文采,文詞華麗。在內容上,多是抒發自己的感情,表達自己的意願。漢代的賦篇幅較長,多采用問答式,韻散夾雜,其句式以四言、六言為主,但也有五言、七言或更長的句子,漢賦喜堆砌詞語,好用難字,極盡鋪陳排比之能事,被後人稱為古賦。
漢代的賦大致分為兩種,一種式直接摹仿屈原《離騷》體的騷體賦,一種是漢代新創的散體大賦,後者日益發展,成為漢賦的主體。西漢時期,在傳統的以抒情為主體的騷體賦方麵取得較高成就的是賈誼,他的代表作是《吊屈原賦》和《鵬鳥賦》。真正標誌著漢代新體賦正式形成的第一篇作品是枚乘的《七發》。《七發》脫離了楚辭的抒情特征,轉化為以鋪陳寫物為中心的高度散文化的文體,所鋪陳的內容,從多方麵開拓了文學的題材,這些題材在後來的賦作中得到進一步發揮。《七發》已經出現道德主題與審美主題的矛盾,出現“勸百諷一”的現象,這也成為後來漢賦的基本特征。在眾多方麵《七發》都是有開創意義的。
我是擂主
漢賦在發展過程中經曆了幾個階段?
第一時期自漢高祖初年至武帝初年。當時封建統治者在思想文化上禁錮不嚴,儒家思想尚未占據統治地位,文化思想比較活躍。這一時期的辭賦,主要仍是繼承《楚辭》的傳統,內容多是抒發作者的政治見解和身世感慨之作,在形式上初步有所轉變。這時較有成就和代表性的作家是賈誼,此外還有淮南小山和枚乘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