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導遊
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去了解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的五言詩。《孔雀東南飛》是第一首完整的五言詩歌。到了漢代後期,以《古詩十九首》為代表的五言詩,已經達到相當高的水平。雖然這個時期的文人詩歌依然不足以取代辭賦的主流地位,但至少已經顯示了這樣的趨勢,因而為魏晉南北朝以五言詩型為主體的文人詩歌的高度繁榮奠定了一定的基礎。
五言詩經過了一個漫長的發展過程,遠在四言詩盛行的時代,五言詩即已萌芽。《詩經》中的《行露》、《北山》等篇已有半章或全章都是五言形式,但這不過是四言詩中偶然夾雜的五言詩句而已,不能算是五言詩。到了春秋末期,楚國民歌出現了《孺子歌》那樣的形式,再後來又出現了秦始皇時的《長城歌》的形式,雖然都是連句用韻,韻散而調促,而前者還帶有語助詞,但已經是獨立成篇的五言詩雛形。到了西漢,五言的歌謠諺語越來越多,自漢武帝以後,這種形式的五言歌謠,大量地被采入樂府,成為樂府歌辭。它們有不少的新穎故事,相當成熟的藝術技巧,逐漸吸引人們的注意和愛好。他們在自己詩歌創作中試行模仿起來,於是就有了文人的五言詩。這便是五言詩的起源。東漢時期,五言詩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東漢文人最早的完整五言詩是班固的《詠史》。在五言詩的發展過程中,張衡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他的《同聲歌》是班固之後的又一首完整保存至今的文人五言詩,而且較之班固,語言技巧更為成熟。到東漢後期已經初具規模了。這一時期最具代表性的五言詩就要算《古詩十九首》了。這一組詩代表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的最高成就,同時標誌了漢代文人五言詩發展的新階段。
《古詩十九首》以抒發遊子的羈旅情懷和思婦的閨愁心態為基本內容。它所表現的遊子思婦各種複雜的思想感情,在中國古代具有普遍性和典型意義,千百年來引起了讀者廣泛共鳴。《古詩十九首》的作者多是漂泊在外、背井離鄉的遊子,他們身在他鄉,胸懷。
我是擂主
《古詩十九首》的藝術特點是什麼?
《古詩十九首》的內容,具有時代性,真實性,寫出人人“同有之情”,故能感染動人;它的寫作技巧更達到極高的藝術成就,替後來的詩歌發展開辟了一條廣闊的道路。
其一,融情入景,借物抒情。《古詩十九首》的主要藝術特色是長於抒情,其抒情方法往往是用事物來烘托,融情入景,寓景於情,二者密切結合,達到天衣無縫、水乳交融的境界。如“迢迢牽牛星”通篇寫長空寂寥、河漢皎潔的秋夜景色,牽牛、織女二星一水相隔不能相聚。這是借景抒情,表現了男女離別相思之苦。
其二,抒情中帶有敘事意味。《古詩十九首》善於通過某種生活情節抒寫作者的內心活動,抒情中帶有敘事意味使詩中主人公的形象更鮮明突出。如“西北有高樓”寫士子失意。它並不抽象地寫他如何懷才不遇,失路彷徨,卻通過高樓聽曲這一具體事件的描繪,無意中流露了對那位歌者的同情;“不惜歌者苦,但傷知音稀”,從而表明了主人公對那個聞聲而未見麵的人是一個曠世知音;也表明了自己生不逢時的寂寥;最後希望化為雙鴻鵠同她一起奮翅高飛,更表明了主人公是個如何奮發有為,而又四顧無侶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