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導遊

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去了解建安風骨。詩歌發展到東漢末年,出現了新的氣象。建安時代,隨著社會背景的變化,以“三曹”和“建安七子”為代表的文人為中國詩歌開創了一個新的局麵,並確立了“建安風骨”這一詩歌美學的典範。

建安風骨指漢魏之際曹氏父子、建安七子等人詩文的駿爽剛健風格。漢末建安時期文壇巨匠“三曹”(曹操、曹丕、曹植)、“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繼承了漢樂府民歌的現實主義傳統,普遍采用五言形式,以風骨遒勁而著稱,並具有慷慨悲涼的陽剛之氣,形成了文學史上“建安風骨”的獨特風格,被後人尊為典範。

風骨一詞最早大量運用於魏、晉、南朝時的人物評論,大體上“風”偏重指精神氣質,“骨”偏重於指骨格形態,二者密不可分,合而為一為風骨。風,就是文章的生命力,是一種內在的、能感染人的精神力量,有了風,文章才能鮮明而生動,當然,“風”始終比較虛化,它與作品的內容和情感有關,但並非指內容和情感自身。而骨是指文章的表現力,也就是說文章應該表現的剛健有力,“骨”是一個比較實的概念,直接體現在語言的運用上;語言準確、簡練、明晰,文章就能表現得有力。風骨這一概念很強調完整性,它們可以從不同的側麵去理解,但是不能分成兩個概念來看。

建安風骨所指的文學風貌主要是內容充實、感情豐富的特點。建安時代的作家,擺脫了儒學的束縛,注意作品的抒情性,再加之處在戰亂的年代,思想感情更常常是表現的慷慨激昂。還有就是建安詩文所具有的明朗剛健的風格。

建安詩歌是從漢樂府和“古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雖也講究用辭和文采,但仍保持了樂府民歌的本色,不象後來某些文人詩那般過分追求辭藻。此外,劉勰也強調:辭藻修飾與風骨良好的結合,才是文章中的精品。

如像曹植的詩,既有一定的華美,又不至於傷害風骨,因此人們在提倡建安風骨時,不僅肯定了它的風骨,也肯定了它風骨和藻飾結合的一麵。所以,從南朝到唐,提倡建安風骨的人盡管各自的著眼點不同,但基本上都是針對當時文壇上的一些不足,象辭藻過於華麗,用字過於艱深,風格軟靡無力,內容或空洞或繁雜,感情昧暗等,而要求作品有生氣,內容充實,感情充沛,風格明朗剛健等,這在文學史上起到了有益的作用。

漢獻帝最後的一個年號叫作“建安”,當時實際掌握政權的是曹操,建安年代及在這稍前和稍後一段時期內的文學,一般統稱為“建安文學”。

這是文學史上的一個輝煌的時代,當然也是詩歌史輝煌的時代,從這個時候起,當時的人開始認識到文學有它自身的價值,獨立的地位。魯迅先生說:這是“文學的自覺時代”。在這個時代裏,詩歌、辭賦以及散文都取得了長足的發展。尤其的詩歌,興起了中國文學史上第一次文人詩的高潮,從此奠定了文人詩的主導地位,給後世留下極深遠的影響。

我是擂主

建安詩歌的發展和改造主要體現在哪幾方麵?

首先,過去作為詩歌主體的樂府民歌,是一種社會性的集體創作,它們由某些無名作者最初寫成以後,在流傳過程中不斷地加以改造,很少能表現出作者的個性特征。而建安時期的作品常常和作者個人的特殊經曆、情感和獨特的審美愛好緊密聯係在一起。這促使詩歌向風格多樣化方向發展。第二,漢樂府民歌中敘事詩較多,而建安文人詩歌絕大多數是抒情之作。第三,樂府民歌樸實無華,而建安詩歌語言華麗。

挑戰擂主

建安文學對後世有什麼影響?

建安文學的輝煌成就,對後來文學藝術的發展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南唐劉勰和鍾嶸反複推崇建安時期的文風;唐陳子昂盛讚“漢魏風骨”,李白有“蓬萊文章建安骨”的詩句;當代魯迅先生讚譽:建安是文學的自覺時代,從這個時候起,人們開始認識到文學有它自身的價值和獨立的地位。曹丕的《典論·論文》是現存最早的文學批評論文,是建安時代文學自覺的標誌。曹丕的《燕歌行》是現存最早的純粹的七言詩。

幸運擂台

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尤以詩歌最為突出,建安詩歌是從漢樂府和“古詩”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這些著作表現了時代精神。“曹氏父子”是建安文壇的領軍人物,曹操的詩文,深沉慷慨、氣勢雄渾;曹丕與文士相處極歡洽。王粲死時,他率眾文士送葬,說:“王粲生前喜歡聽驢叫,我們都叫一聲送他。”於是墓前響起一片驢叫聲。曹植的文學成就最高,他文才富豔,辭藻華麗,善用比喻,因而具有“骨氣奇高、詞采華茂”的藝術風格。他的《洛神賦》是千古名篇,以精煉的語言及淳厚的感情,描繪出洛神絕世之美及純潔無瑕的形象。“七子”中成就最高的是王粲,其代表作《七哀詩》是漢末戰亂動蕩的真實寫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