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導遊
大家好,在這一章裏,我們將帶你去了解正史體。正始為三國曹魏第三代皇帝曹芳年號,自公元240年至249年。不過習慣上所說的“正始體”,是指包括正始在內的整個曹魏後期(240—265年)的文學風貌。
從文學史階段來說,正始上承建安,下接太康,是一個重要的文學轉折時期。然而正始文學,並非渾然一體,大略又可分為兩個流派。一派以何晏、王弼為代表,史稱“王何”。這派作者都宗尚老莊,校練名理,喜好玄談。他們大多出身貴族,身居高位。他們的詩歌,大多以抒發道家誌趣為主旨,娛心老莊、遊誌玄虛,所以劉勰說:“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文心雕龍·明詩》)另一派以嵇康、阮籍為代表,包括“竹林七賢”中的一些人。他們也都宗尚老莊,喜好清言,但對現實矛盾也比較關心。他們的詩歌以抒發自己的現實生活感受為主,有比較深厚的內容,加上藝術技巧比較圓熟,成就大大超過前一派,阮籍的《詠懷詩》是最優秀的代表。劉勰說:“唯嵇誌清峻,阮旨遙深,故能標焉。”(同前)正是指出了他們創作的基本特色。不過,由於這一派作家大多處在執掌大權的司馬氏集團的政治高壓之下,處境微妙而危殆,所以他們作品的鋒芒和現實性,也在不同程度上受著限製。總的來說,嵇、阮一派繼承著建安文學的遺風,表現了時代現實的特色,而王、何一派則與建安文學傳統已經脫節,開了兩晉玄虛之風的先河。這兩派的綜合,就構成“正始體”的基本麵貌。
挑戰擂主
何宴、王弼是何許人也?
三國魏玄學家。字平叔。南陽宛縣(今河南南陽)人。漢大將軍何進之孫。曹操納晏母為妾﹐晏被收養﹐為操所寵愛。少以才秀知名﹐好老﹑莊言﹐“美姿儀而絕白”﹐喜敷粉﹐“行步顧影”﹐人稱“傅粉何郎”。娶魏金鄉公主。為人好色﹐服飾擬於太子﹐被魏文帝曹丕所憎﹐稱其為“假子”﹐未授官職。明帝以其浮華﹐亦抑之。僅授冗官。正始年間(240~248)曹爽秉政﹐何晏黨附爽﹐因而累官侍中﹑吏部尚書﹐典選舉﹐爵列侯﹐仗勢專政﹐後為司馬懿所殺。何晏與夏侯玄﹑王弼等倡導玄學﹐競事清談﹐遂開一時風氣﹐為魏晉玄學的創始者之一。與王弼等祖述老﹑莊﹐立論以為天地萬物皆以無為本﹐“無也者﹐開物成務﹐無往不存者也”。他認為“道”或“無”能夠創造一切﹐“無”是最根本的﹐“有”靠“無”才能存在﹐由此建立起“以無為本”﹐“貴無”而“賤有”的唯心主義本體論學說。還認為聖人無喜怒哀樂﹐聖人無累於物﹐也不複應物﹐因此主“聖人無情”說﹐即認為聖人可完全不受外物影響﹐而是以“無為”為體。在思想上重“自然”而輕“名教”﹐與其仗勢專權的實際行為多相乖違﹐故當時的名士傅嘏說他是“言遠而情近﹐好辯而無誠﹐所謂利口覆邦國之人也”。其主要著作有《道德論》﹑《無名論》﹑《無為論》﹑《論語集解》等﹐現在較完整存在的隻有《論語集解》。
王弼(226—249年),字輔嗣,魏國山陽(今河南焦作)。三國時期儒家學者,經學家,魏晉玄學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王弼“幼而察慧,年十餘,好《老氏》,通辯能言。”何晏曾歎稱:“仲尼稱後生可畏,若斯人者,可與言天人之際乎!”(《三國誌·魏誌·鍾會傳》裴注引何劭《王弼傳》)據何劭《王弼傳》載,王弼十多歲時,即“好老氏,通辯能言”。他曾與當時許多清談名士辯論各種問題,以“當其所得,莫能奪也”,深得當時名士的賞識。王弼為人高傲,“頗以所長笑人,故時為士君子所疾”。正始中,大將軍曹爽擅權,王弼補台郎。正始十年(249),曹爽被殺,王弼受案件牽連丟職。同年秋天,遭癘疾亡,年僅二十四歲。
上弼好儒道之學,年未弱冠,就注解《周易》和《老子》。他雖兼重儒、道,同崇孔、老,但更重視的則是儒學和孔子,曾與吏部郎裴徽談論:“聖人體無,無又不可以訓,故不說也。老子是有者也,故恒言無所不足。”在哲學上,他將老子“有生於無”的宇宙生成論,發展為其“以無為本”的本體論。主張“名教出於自然”,反對何晏“聖人無情”之說,認為“聖人茂於人者神明也,同乎人者五情也。神明茂,故能體衝和以通無;五情同,故不能無哀樂以應物”(《三國誌·魏誌·鍾會傳》裴注引何劭《王弼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