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戰擂主
阮籍、嵇康是何許人也?
阮籍(210—263年),三國魏詩人。字嗣宗。陳留尉氏(今屬河南)人。是建安七子之一阮瑀的兒子。曾任步兵校尉,世稱阮步兵。崇奉老莊之學,政治上則采謹慎避禍的態度。與嵇康、劉伶等七人為友,常集於竹林之下肆意酣暢,世稱竹林七賢。阮籍是“正始之音”的代表,其中以《詠懷》八十二首最為著名。阮籍透過不同的寫作技巧如比興、象征、寄托,藉古諷今,寄寓情懷,形成了一種“悲憤哀怨,隱晦曲折”的詩風。除詩歌之外,阮籍還長於散文和辭賦。今存散文九篇,其中最長及最有代表性的是《大人先生傳》。另又存賦六篇,其中述誌類有《清思賦》、《首陽山賦》;詠物類有《鳩賦》、《獮猴賦》。阮籍在政治上本有濟世之誌,曾登廣武城,觀楚、漢古戰場,慨歎“時無英雄,使豎子成名!”當時明帝曹叡已亡,由曹爽、司馬懿夾輔曹芳,二人明爭暗鬥,政局十分險惡。曹爽曾召阮籍為參軍,他托病辭官歸裏。正始十年(249),曹爽被司馬懿所殺,司馬氏獨專朝政。司馬氏殺戮異己,被株連者很多。阮籍本來在政治上傾向於曹魏皇室,對司馬氏集團懷有不滿,但同時又感到世事已不可為,於是他采取不涉是非、明哲保身的態度,或者閉門讀書,或者登山臨水,或者酣醉不醒,或者緘口不言。不過在有些情況下,阮籍迫於司馬氏的淫威,也不得不應酬敷衍。他接受司馬氏授予的官職,先後做過司馬氏父子三人的從事中郎,當過散騎常侍、步兵校尉等,因此後人稱之為“阮步兵”。他還被迫為司馬昭自封晉公、備九錫寫過“勸進文”。因此,司馬氏對他采取容忍態度,對他放浪佯狂、違背禮法的各種行為不加追究,最後得以終其天年。阮籍作品今存賦6篇、散文較完整的9篇、詩90餘首。阮籍的詩歌代表了他的主要文學成就。其主要作品就是五言《詠懷詩》82首。
嵇康,字叔夜,譙郡銍縣(今安徽宿州)人。“竹林七賢”的領袖人物。三國時魏末著名的詩人與音樂家,是當時玄學家的代表人物之一,為人耿直,他幼年喪父,勵誌勤學。後娶曹操曾孫女(曹林之女,長樂亭主)為妻,在曹氏當權的時候,做過中散大夫的官職。司馬昭曾想拉攏嵇康,但嵇康在當時的政爭中傾向皇室一邊,對於司馬氏采取不合作態度,因此頗招忌恨。司馬昭的心腹鍾會想結交嵇康,受到冷遇,從此結下仇隙。嵇康的友人呂安被其兄誣以不孝,嵇康出麵為呂安辯護,鍾會即勸司馬昭乘機除掉呂、嵇。當時太學生三千人請求赦免嵇康,願以康為師,司馬昭不許。臨刑,嵇康神色自若。奏《廣陵散》一曲,從容赴死。他的文學創作,主要是詩歌和散文。他的詩今存50餘首,以四言體為多,占一半以上。
幸運擂台
中國三國曹魏後期的一種文學風貌。因始於正始年間,故稱之為正始體。其主要特征是崇尚老莊。作家主要有兩派:一派是以何晏、王弼為代表,以抒發道家誌趣為主,脫離現實,以至開兩晉“玄言詩”之先河,世稱王何;另一派是以嵇康、阮籍為代表,上承建安風骨,透露著不滿現實的鋒芒,世稱嵇阮。王、何一派與建安文學傳統已經脫節,開兩晉玄虛之風。而嵇、阮一派繼承建安文學的遺風,表現了時代的特色。他們的詩歌有比較深厚的內容,藝術技巧比較圓熟,成就大大超過前一派。阮籍的《詠懷詩》82首是最優秀的代表。這兩派的綜合,就構成正始體的基本麵貌。
曹魏正始年間(240—249)流行的一種詩風。大略可分為兩個流派:一派以何晏、王弼為代表,史稱“王何”。他們大多是玄學家,以莊老名理入詩,抒寫玄虛之誌趣,開兩晉玄虛之風。劉勰說:“正始明道,詩雜仙心。何晏之徒,率多浮淺”(《文心雕龍·明詩》)。另一派以阮籍、嵇康為代表,包括“竹林七賢”中的向秀、劉伶等。阮、嵇越名教以任自然,作品中表現了對黑暗政治和虛偽禮教的反抗精神和自己高潔遠大的誌趣,並流露出尋找人生歸依的彷徨苦悶的心情。劉勰說:“嵇誌清峻,阮旨遙深”(《文心雕龍·明詩》)。對建安文學的慷慨悲涼之氣和批判精神有所繼承,是正始文學的代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