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世達賴圓寂後,按藏傳佛教慣例,必須尋訪靈童作為達賴的候選人。經過多年的尋找、篩選,1939年7月13日,十三世達賴轉生後身(即行將繼位之十四世達賴)在青海塔爾寺附近尋獲,係5歲幼童拉木登珠。由護送員馬元海及藏方尋覓大員護送回藏,國民黨中央也撥款10萬元作護送費用。9月15日,拉木登珠被護送至拉薩。隨即,西藏僧俗在熱振呼圖克圖領導下,積極進行十四世達賴坐床大典。為主持十四世達賴坐床大典,1939年11月1日,國民政府蒙藏委員會委員長啟程赴西藏,1940年1月3日抵達拉薩。2月5日,國民政府明令特準青海靈童拉木登珠繼任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命令稱,青海靈童拉木登珠慧性湛深,靈異特著,查係第十三世達賴喇嘛轉世,應即免予抽簽,特準繼任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令著行政院轉飭財政部撥款40萬元,用作坐床典禮經費。2月22日晨6時,第十四世達賴喇嘛坐床大典在布達拉宮正殿舉行。吳忠信主持坐床典禮,中央及西藏官員500餘人出席。行禮時,吳忠信坐於達賴之左,麵南平坐;中央官員坐東麵西;攝政熱振呼圖克圖率各僧官坐西麵東;噶倫及藏中俗官坐南麵北。典禮隆重莊嚴,曆時3個小時。為慶祝坐床典禮,拉薩市內舉行賽馬跳神表演;陪都重慶也在長安寺舉行慶祝大會,市區懸旗結彩,遙示慶賀。蔣介石等親臨長安寺觀禮。吳忠信還授予熱振攝政帶有金質特許狀的稱號、金印和二級吉祥如意大勳章,其他噶倫成員也被授予三級獎章。通過這次坐床大典,中央政府在西藏的傳統地位得到加強。

熱振親中央政府的做法引起了親英集團的不滿,他們強迫熱振於1941年提出離職3年,回藏北熱振寺院靜休,後又將熱振殘酷地剜目毒殺,西藏地方政權被親英分子所控製。1947年印度獨立後,仍從幕後支持西藏上層集團中的分裂分子搞所謂西藏獨立活動。1951年春,十四世達賴丹增嘉措親政,派代表團與以李維漢為首席代表的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團談判,李維漢與藏方首席代表阿沛·阿旺晉美共同簽訂了《關於和平解放西藏辦法的協議》,使西藏和平解放;達賴也與班禪言歸於好。1955年達賴擔任西藏自治區籌委會主任委員。1959年西藏地方政府中少數人和上層反動分子撕毀協議,發動武裝叛亂,達賴隨叛軍逃往印度。此後,達賴一直在國外從事分裂祖國的活動。

毛澤東縱論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策略

國民黨第一次反共高潮被打退以後,黨的任務是堅持抗日,繼續同國民黨反共投降逆流作鬥爭,鞏固和擴大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克服投降危險,力爭時局好轉。因此,正確地製定和執行黨的統一戰線策略方針具有決定意義。與此同時,黨內"左"的傾向開始成為黨內的主要危險。他們錯誤地估計時局,忽視中日民族矛盾是主要矛盾的事實,把第一次反共高潮看成是"四一二"反革命政變和馬日事變的重演,認為國共合作馬上要分裂,主張對頑固派無限製地鬥爭下去。黨內右的傾向仍然不敢對頑固派的反共活動進行堅決抵抗,唯恐鬥爭會破裂統一戰線。所有這些,都嚴重地妨礙著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擴大和鞏固。為正確地開展對頑同派的鬥爭,擴大和鞏固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糾正"左"右傾錯誤傾向,爭取時局好轉,1940年3月11日毛澤東在延安高級幹部會上作了《目前抗日統一戰線中的策略問題》;1940年12月25日毛澤東為中共中央起草了《論政策》的黨內指示,全麵係統地閘述了黨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政策和策略。

毛澤東深刻分析了中國抗戰形勢的基本特點,即國民黨頑固派的反共投降方向和共產黨的團結抗戰方向在進行激烈的鬥爭。抗日戰爭勝利的基本條件,是抗日統一戰線的擴大和鞏固。毛澤東運用馬克思列寧主義階級分析方法,把統一戰線中的各個階級、階層和派別劃分為進步勢力、中間勢力和頑固勢力三種不同的政治力量,提出了"發展進步勢力,爭取中間勢力,孤立反共頑固勢力"的策略總方針。

發展進步勢力,就是發展無產階級、農民階級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力量,就是放手擴大八路軍新四軍,就是廣泛地創立抗日民主根據地,就是發展共產黨的組織到全國,就是發展全國工人、農民、青年、婦女、兒童等等的民眾運動,就是爭取全國的知識分子,就是擴大爭民主的憲政運動到廣大人民中間去。隻有一步一步地發展進步勢力,才能阻止時局逆轉,阻止投降和分裂,而為抗日勝利樹立堅固不拔的基礎。但是,發展進步勢力是一個嚴重鬥爭過程,不但須同日本帝國主義和漢奸作殘酷的鬥爭,而且須同頑固派作殘酷的鬥爭。

爭取中間勢力,就是爭取中等資產階級,爭取開明紳士,爭取地方實力派。在中國,中間勢力有很大的力量,往往可以成為我們同頑固派鬥爭時決定勝負的因素。爭取中間勢力是黨在抗日統一戰線時期極嚴重的任務,但必須具備一定條件:(1)我們有充足的力量;(2)尊重他們的利益;(3)我們對頑固派作堅決的鬥爭,並能一步一步地取得勝利。沒有這些條件,中間勢力就會動搖起來,或變為頑固派向我進攻的同盟軍。爭取中間勢力同爭取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有區別,農民和小資產階級是作為革命的基本同盟者去爭取的,而中間勢力是作為反帝國主義的同盟者去爭取的。中間勢力中的不同勢力,也應有區別的爭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