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3月30日,南京國民政府成立,偽中華民國臨時政府宣告解散,華北政務委員會宣告在北平成立。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克敏,常務委員為王克敏、汪時璟、齊燮元、王蔭泰、湯爾和、殷同、朱深;委員有董康、王揖唐、蘇體仁、餘晉和、江朝宗、趙琪、馬良、潘毓柱。內政總署督辦王克敏、財政總署督辦汪時璟,"綏靖"總署督辦齊燮元,實業總署督辦王蔭泰,教育總署督辦湯爾和,建設總署督辦殷同,政務廳廳長朱深,秘書廳廳長祝書元。華北"綏靖"軍總司令部總司令齊燮元。

華北政務委員會名義上隸屬偽國民政府,實際上受日本華北派遣軍直接控製,是日本在華北實行殖民統治的主要工具。華北政務委員會成立後,重要人事多次變動。1940年6月6日,王克敏辭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內政總署督辦等職,改任偽中央政治委員會委員和偽國民政府委員,由王揖唐繼任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內政總署督辦。1943年2月8日,華北政務委員會改組,朱深任委員長,汪時璟任常務委員兼財政總署、內政總署督辦,齊燮元任常務委員兼治安總署督辦,蘇體仁任常務委員兼教育總署督辦,王蔭泰任常務委員兼實業總署督辦,張仲直為政務廳廳長,劉玉書為北京特別市市長,齊燮元任華北"綏靖"軍總司令。7月2日朱深病死,4日汪偽國民政府再次委任王克敏為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7月6日,王克敏正式就職。王克敏重新上台後,改組了華北政務委員會,除王克敏任委員長外,常務委員為王克敏、王蔭泰、汪時璟、王謨、蘇體仁,總務廳長官王蔭泰,"綏靖"總署督辦杜錫鈞,經濟總署督辦汪時璟,農務總署督辦王蔭泰,教育總署督辦王謨,工務總署督辦蘇體仁,內務廳長王蔭泰,財務廳長張仲直,總務廳次長張仲直。1945年2月8日,汪偽國民政府免王克敏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兼教育總署督辦,改由王蔭泰繼任。王蔭泰上台後,改組了華北政務委員會,委員長王蔭泰,總務廳長蘇體仁,內務廳長蘇體仁,"綏靖"總署督辦門致中,經濟總署督辦汪時璨,農務總署督辦陳曾拭,教育總署督辦文元模,工務總署督辦唐仰杜,財務委員會主任委員汪時璟。

年8月15日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王蔭泰召集全體偽職人員會議,要求大家等待中央來人接收。不久,軍事委員會北平行營主任李宗仁到北平,接收了華北政務委員會的工作,華北政務委員會遂解體,王蔭泰等漢奸被捕。

棗宜會戰

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麵爆發後,英法對德宣戰,結束了中國長期孤立抗戰的局麵,對中國抗戰是一個很大的鼓舞。1939年底至1940年初,中國正麵戰場發動冬季攻勢,由第二、第三、第五、第九戰區擔任主攻,其他戰區進行牽製作戰,反攻重點是武漢地區。中國軍隊的冬季攻勢作戰,給日軍特別是武漢地區日軍以有力打擊。日軍為解除鄂北、豫南方麵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決定發動宜昌作戰。1940年4月7日,日第十一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製定宜昌作戰計劃,擬於雨季前在漢水兩岸擊破第五戰區主力。作戰自5月上旬開始機動,首先將第五戰區兵團主力殲滅於隨縣、襄陽一線以北地區,隨後將漢水右岸之軍壓至宜昌附近予以殲滅。作戰擬分三期進行:第一期作戰區域為襄河東岸;第二期作戰區域在襄河西岸,攻占目標為宜昌;第三期作戰預定第三師團於安陸渡漢水,第三十九、第十三師團在其以南渡河。參戰部隊為第三、第十三、第三十九、第四十師團等,後又加入第六、第三十三、第三十四師團等部。

為阻止日軍西犯,中國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於4月中旬製定會戰計劃:以江防軍郭懺部利用襄河東、荊河右岸陣地拒敵渡河,不得已時退至荊門、當陽東南地區與敵決戰;右集團軍張自忠部守備襄河河防及大洪山地區,以一部兵力固守襄河西岸陣地區,鞏固大洪山南側各隘路,主力配於長壽店以北地區,迎擊敵人進攻;中央集團軍黃琪翔部負責隨縣棗陽地區正麵防務和桐柏、大洪兩山的遊擊戰;左集團軍孫連仲部負責迎戰信陽方麵之敵;機動兵團湯恩伯部擔任側擊西犯之敵任務,集結於棗陽東北地區;大別山遊擊軍李品仙部負責對沿江敵據點和平漢路南段的遊擊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