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5月1日,棗宜會戰開始。日軍第三、第十三、第三十九、第十五、第四十、第六師團等部,分別由信陽、隨縣、鍾祥三地突破第五戰區臨時陣地,向棗陽方麵進行包圍。日軍第一路由長台關經明港轉向泌陽、唐河向棗陽攻擊;第二路由信陽至桐柏而西向棗陽;第三路由隨縣北攻至高城,經唐縣鎮、隨陽店向棗陽;第四路由隨縣經安居鎮、環潭鎮、吳家店以向棗陽;第五路由鍾祥北攻長壽店、張家集、汪家店、田家集以向棗陽;第六路由鍾祥北攻洋梓,沿漢江以東直向棗陽。日軍的戰略意圖是包圍中國軍隊主力並聚殲之。中國第五戰區除以一部正麵抵抗,一部固守桐柏山和大洪山,主力則向側翼機動,力爭外線。由於中國軍隊已跳出日軍合圍圈,日軍合擊企圖撲空。8日,日軍攻陷重鎮棗陽。
日軍攻陷棗陽後,蔣介石估計日軍會向原陣地退卻,遂令李宗仁乘敵退卻之有利時機,發起反攻。5月10日,中國第五戰區部隊開始向棗陽日軍反擊,第二、第三十一集團軍由北向南攻擊,第三十三、第二十九集團軍自南向北攻擊,第三十九軍等部由西向東攻擊。至12日,迫使日軍向棗陽以南收縮。第三十三集團軍總司令張自忠率部由宜城東渡襄河,向日軍出擊,在棗陽南瓜店地區予日軍以重創。15、16日,日軍以重兵向張自忠部反撲,雙方展開激戰,傷亡慘重。戰至16日下午1時,日軍占領南瓜店陣地,張自忠身中數彈,被迫拔槍自戕,壯烈殉國。中國軍隊發起反擊後,一度收複信陽、棗陽,使日軍陷入被動。5月19日,日軍對孫連仲、湯恩伯、郭懺等部發起反攻,曾一度占領襄陽,逼近第五戰區司令長官部駐地老河口,中國軍隊被迫後撤,日軍跟蹤追擊。21日,日軍停止追擊,在唐河以南地區待命,第一期作戰結束。
月31日晚,日軍實施第二期作戰,日軍第三、第三十九師團等部以毒氣為掩護,分由襄樊、宜城間歐家廟、王家集、小河、明正鋪強渡襄河,企圖占領襄樊、南漳,攻略沙市、宜昌。至6月10日,日軍連陷遠安、荊門、當陽、江陵、沙市等地。麵對日軍的進攻,中國軍隊沒有給予有力的阻擊。為保衛宜昌,蔣介石派陳誠協助李宗仁指揮作戰;並以孫連仲、孫震、湯恩伯、劉汝明等部組成左兵團,由李宗仁指揮;以馮治安、王纘緒及江防軍各部組成右兵團,由陳誠指揮。從西北向東南對渡河犯襄河之敵側背攻擊,壓迫於襄河及湖沼地帶而殲滅之。由於日軍合攏之勢已定,而宜昌四周地勢平坦,無險可守,陳誠遂決定放棄宜昌。6月12日,日軍攻陷宜昌。6月15日,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按原定一周內撤出宜昌的計劃,命令占領宜昌的日軍於6月17日撤回漢水東岸。6月16日,中國軍隊乘機反攻宜昌、當陽。17日,中國軍隊克複宜昌。隨後克複沙市等地。日軍為威脅重慶後方,決定重占宜昌。6月18日,原已撤出的日軍第十三師團等部分路向宜昌進攻,中國軍隊與之進行激烈的陣地爭奪戰,雙方傷亡慘重。19日,日軍第十三師團再次攻陷宜昌。6月24日,蔣介石下令李宗仁、陳誠等停止對宜昌日軍的進攻。棗宜會戰結束。此後,中日雙方在宜昌、江陵、鍾祥、隨縣、信陽一線對峙。棗宜會戰共殲日軍2.5萬餘人,中國軍隊死傷6萬餘人。
在戰鬥中犧牲的張自忠將軍贏得了全國人民的高度評價。5月28日,重慶國民政府舉行追悼大會,蔣介石親自執紼。7月7日,國民政府明令褒揚。8月15日,延安各界也舉行張自忠等陣亡將領追悼大會,毛澤東親自挽詞"盡忠報國"。新中國成立後,中共中央撥款重修了位於重慶北碚梅花山的張自忠將軍陵園。陳嘉庚訪問延安抗日戰爭爆發後,南洋800萬華僑以顆顆赤子之心,紛紛向國內提供人力物力財力方麵的援助,南洋華僑領袖陳嘉庚積極動員廣大南洋華僑,支持祖國抗戰大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