惡性通貨膨一張與惡性的物價上漲互為因果,形成了幾何級數的上升。以重慶、上海兩地躉售物價為例,1946年12月與收兌偽幣結束時的同年5月相比,分別上漲了43%和50%;1947年12月比上年同期分別上漲13.9倍和13.7倍;1948年8月19日又比上年底分別上漲34.9倍和55.3倍。若以1948年8月19日的躉售物價同抗戰勝利初的1945年9月相比,則重慶上漲了1177倍,上海上漲了13884倍。國民黨政府全國經濟委員會承認,1947年全國物價即經曆了4次上漲風:第1次為年初至2月底,物價總指數上升68%;第2次為4月下旬至7月中旬,上升100%;第3次為9月中旬至10月下旬,上升74%;第4次為11月巾旬至年底,上升30%。1947年底,南京躉售國貨的價格,較1937年上漲了104004倍,其中金屬類上漲最劇,為178377倍;零售國貨上漲了100505萬倍,其中以燃料為最,達到159245倍。

如果要形象地描述國統區的物價上漲情況,可從如下1937年到1947年100元法幣購買力的時人有關形象比喻中看出:

年可買大牛2頭,1938年可買大牛1頭和小牛1頭,1939年可買大牛1頭,1940年可買小牛1頭,1941年可買豬I頭,1942年可買火腿1隻,1943年可買雞1隻,1944年可買小鴨1隻,1945年可買魚1條,1946年可買雞蛋1個,1947年可買1/5根油條。

到了1949年5月21日,買1粒米,就得用金圓券130多元,所以當時有所謂"粒米一百元,寸土十五萬"的說法,可見物價飛漲達到了什麼程度。

國統區的通貨膨脹、物價飛漲,使得國統區人民生活在死亡線上。比如天津啟新洋灰公司工人的實際工資,如以1936年7月到1937年6月為100計,到1946年4月已降為26.47,1947年4月又降為20.34,1948年4月降為17.14,同年9月更降為14.77。再如,1946年11月小學教師工資每月隻有1萬多元,初中教師每月3萬元,高中教師每月3.5萬元,而當時的米價,11月11日是2.1萬元1擔,11月12日是2.8萬元1擔,11月16日是3萬元1擔。1947年成都的國民小學教師,平均每小時授課費4000元,而當時1碗茶水就要8000元。

農村經濟受到的打擊更為嚴重,農村經濟瀕於破產。國民黨政府實行征實、征購、征借"三征"政策,迫使農民收受一天天在貶值的法幣,卻不許農民用法幣來繳稅,繳稅必須交納實物,使農民遭受更慘重的壓榨,生活更加悲慘。1946年各地餓死的人數即達1千萬人。1947年,各地饑民達1億人以上,占國統區總人口的1/3。

國統區惡性通貨膨脹和物價飛漲,標誌著國民黨政府統治在經濟上即將全麵崩潰。國統區廣大人民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掀起了反饑餓反迫害反內戰運動,形成了反蔣第二條戰線。這加速了國民黨政府政治上統治崩潰。

國民黨"官倒"猖獗

抗戰勝利後,國民政府的各級官員,尤其是掌握著黨、政、財、經各項大權的權貴以及他們把持的所謂國營機構,利用自己手中的特權,在金融和物資方麵,進行大規模的投機倒把,從中漁利,從而使"官倒"盛行,嚴重危害了國民黨政府的統治基礎。

.國民黨"官倒"的猖獗,首先表現在權貴們利用手中的政治特權和對金融行業的控製,大肆進行金融投機。抗戰勝利時,國民政府規定法幣對美元的彙率仍然維持抗戰期間的20:1。1946年2月下旬,國民黨雙係頭子陳立夫以中國農村電影教育公司董事長的名義,按此彙率20:1預購外彙119萬美元。剛一預購,國民政府就宣布正式開放外彙市場,將法幣對美元的彙率改為2020:1;到8月中旬又調改為3350:1。這樣在6個月期間,陳立夫的這筆款項,就翻了167.5倍。

國民政府黃金政策的變化,也為"官倒"創造了條件。抗戰勝利後一段時期,金價較為穩定,但這一穩定很快就消失。國民政府規定自1946年3月起黃金可以自由買賣,中央銀行拋售庫存黃金。於是金價由1946年2月的每兩售141萬元,到12月上升到每兩售316萬元,上升了150%。在這過程中,國民黨權貴抓住時機,通過各種渠道大量購進黃金。青海軍閥馬步芳設在上海的一個商業機構湟中公司,將青海省政府從財政部領到的所謂改善甘青、青藏公路工程費10億元,通過豐餘金號明目張膽地用公款買賣黃金,牟取暴利。像這種"官倒",終於導致了1947年2月黃金風潮的爆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