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民主自治同盟成立
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簡稱"台盟",是在台灣人民1947年"二二八"起義失敗後,由參加起義的台灣籍民主人士成立的民主黨派。
反對國民黨政府殘暴統治的"二二八"起義失敗後,一些參加起義的幸存者有的到上海等地,有的到香港繼續從事愛國民主運動。這些台籍進步人士認識到,要堅持進行反對國民黨政府的殘暴統治,要謀求台灣人民的幸福和解放,就必須組織一個能團結和組織台灣各界人民的政治團體。於是,"二二八"起義的主要領導人如謝雪紅等,在中國共產黨的幫助下,著手進行籌建台灣人民革命組織的工作。
謝雪紅,女,台灣彰化人。1925年在上海大學讀書時加人了中國共產黨,同年底被派赴莫斯科,進人東方勞動大學學習。1928年在上海參加建立台灣共產黨,任候補中央委員。隨之到台灣從事革命活動。1947年參加台灣"二二八"起義,為台中地區的主要領導人。起義失敗後,轉赴上海、香港繼續進行革命活動。
年8月,謝雪紅同楊克煌、蘇新等人一起醞釀組建台盟。9月,他們成立了"新台灣出版社",發行新台灣叢書,揭露美蔣反動派對台灣人民的殘暴統治,反映台灣人民的政治要求,在台灣人民中產生了重大影響,為台盟的成立準備了一定的群眾基礎。
有了一定思想基礎和群眾基礎後,謝雪紅等人征得台灣島內革命團體的同意和支持,並取得了在大陸的台籍革命人士李偉光等人的支持,於10月成立了台盟籌備委員會,負責草擬文件等項準備工作。經過一段籌備準備後,謝雪紅、楊克煌、蘇新等人在香港召開台盟成立大會,亦稱第一次會員代表會。大會決定將組織定名為台灣民主自治同盟,設總部於台灣省台北市。會議討論通過了《台灣民主自治同盟綱領草案》、《同盟規程草案》、《籌備會時局的口號》和《第一次會員代表會文告》等一係列文件。會議規定了同盟的宗旨,決定同盟的最高權力機關為盟員代表大會,在代表大會閉會期間為理事會。會議對同盟的各級領導機構和組織機構、地方基層組織的設置及同盟的經費募集等也作了規定。會議推舉謝雪紅、楊克煌、蘇新為台盟領導人,但當時沒有宣布。第一次會員代表大會宣告了台盟的成立。11月18日,香港《華商報》發表了《台灣人民籌組"民主自治同盟"》的消息,宣告台盟成立。12月1日,《華商報》又公布了台盟綱領、規程、時局口號等文件。但台盟的領導機構在當時並未宣布,直到1948年7月12日,才在香港公布了台盟總部的成立和總部負責人的名單。
台盟的政治主張,反映在它成立時所製定的一係列文件中:
.在政治上,(1)堅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要求實現民族獨立。台盟明確提出:"反對帝國主義侵略,確立獨立自主之外交","中國之領土及領海不許任何外國軍隊之駐紮","不許日本侵略勢力之複活,反對非法的對日和約"。(2)讚成和接受中國共產黨反帝反封建反官僚資本主義,實行人民民主製度的主張,明確提出"打倒獨裁專政,實行人民民主製度","打倒貪官汙吏土豪劣紳","設立民主聯合政府,建立獨立、和平、民主、富強與康樂的新中國"等一係列主張。(3)針對國民黨政府對台灣省實行高壓政策、鉗製言論自由的罪行,台盟明確提出"撤銷欺壓人民的保甲製度、國民身份證辦法及連保聯坐的措施","立即釋放民變被捕者及一切政治犯","撤廢人民團體組織條例,取消新聞雜誌登記製度","解散政治、經濟與秘密警察及一切特務機關","人民有言論、出版、集會、結社、遊行、示威等自由"一係列政治主張。(4)針對當時台灣同胞反對獨裁、爭取民主和實行地方自治的要求,台盟明確提出了"以實現台灣省之民主政治和地方自治為宗旨",並規定了實現這個宗旨的具體原則和措施,如省為地方自治最高單位、省與中央實行均權製、省可自定省憲、省長及縣區鄉長一律由人民直接選舉、司法絕對獨立等。
.在經濟上,台盟主張"打倒官僚資本","發展民族工商業","取消苛捐雜稅","實行耕者有其田","恢複生產,救濟失業者及貧民"等。
台盟成立後,將原來的"新台灣出版社"改為台盟的宣傳機構,繼續出版《新台灣》、《明天的台灣》、《台灣二月革命》、《自治與正統》、《台灣人民的出路》、《憤怒的台灣》等書刊,宣傳台盟政治主張,反對國民黨獨裁統治,反對美國軍隊在台灣建立軍事基地,要求美軍撤出中國。同時,反對台灣獨立,同"台獨分子"的分離主義運動進行堅決的鬥爭。台盟的成立,使台灣島內外有了一個公開的人民政治團體,對於團結廣大台灣同胞共同反對美蔣反動統治,完成祖國統一大業,具有重大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