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民政府命名南海群島各島嶼

南海諸島是中國南海中大小共200餘座島嶼、沙灘、礁、暗沙和淺灘的總稱,分布範圍大致在北緯4。附近至210附近,東經109°36′至117°50′之間,東西距離約900千米,南北距離約1800千米。早在漢代,中國人民就發現了南海諸島,隨即來到上麵辛勤開拓,努力經營。隨著中國人民開發經營南海諸島,中國曆代政府便開始對南海諸島進行管轄並行使主權。自北宋始,中國政府派水師巡邏。

方誌明確記載了南海諸島是中國的領土。比如明清時期地方政府修纂的《廣東通誌》、《瓊州府誌》、《萬州誌》等地方誌書,都在"疆域"或"輿地山川"等條目中記載:"萬州有千裏長沙、萬裏石塘"。這裏的"千裏長沙"、"萬裏石塘"即西沙群島、南沙群島,屬當時的廣東省瓊州府萬州(今海南省萬寧、陵水縣境)管轄。另外,許多官方輿圖也可以證明南海諸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的領土。如康熙五十五年(1716年)編繪的《大清中外天下全圖》、乾隆二十年(1755年)編繪的《皇清各直省分圖》、乾隆三十二年(1767年)編繪的《大清萬年一統天下全圖》以及嘉慶二十二年(1817年)編繪的《大清一統天下全圖》等等,都繪有南海諸島,而列入清朝的版圖範圍之內。

世紀後期以來,富饒美麗的南海諸島不斷引起外來侵略者的覬覦。他們派人到南海諸島進行所謂"調查測量",並妄稱首先"發現"了這些島嶼,繪製海圖,給島嶼"命名"。1933年7月,法國殖民主義者強占南海諸島中的9島,中國政府雖屢提抗議,未能生效。在中國抗戰中,法國乘機將占取的西沙群島並人安南。日本軍隊1942年初南進強占海南島後,相繼侵占西沙、南沙。1945年日本投降後,根據《開羅宣言》、《波茨坦公告》中日本無條件歸還中國領土的規定,國民政府於1946年11月至12月間,派林遵、姚汝鈺為進駐西沙、南沙群島艦隊正副指揮官,會同其他高級官員,乘永興、中建、太平、中業等艦前往東沙、西沙、南沙群島接收,並在島上舉行接收儀式,立碑紀念,派兵駐守。

由於帝國主義者侵占南海諸島時期,按照自己意圖"命名",國民政府收回後,很有必要統一命名。於是在1947年12月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內政部整理命名南海諸島各島礁如下:

東沙群島。包括東沙島、北衛灘、南衛灘。

西沙群島。包括永樂群島(內有甘泉島、珊瑚島、金銀島、道乾群島、深航島、廣金島、晉卿島、森屏島、羚羊島)、宣德群島(內有西沙洲、趙述島、北島、中島、南島、北沙洲、中沙洲、南沙洲、永興島、石島、銀礫島、北礁、華光礁、玉琢礁、磐石嶼、中建島、西渡灘、和五島、高尖石、蓬勃礁、湛涵灘、濱湄灘)。

中沙群島。包括西門暗沙、本固暗沙、美濱暗沙、魯班暗沙、立夫暗沙、比征暗沙、隱磯灘、武勇暗沙、濟猛暗沙、海鳩暗沙、安定連礁、美溪暗沙、布德暗沙、波伏暗沙、排波暗沙、果澱暗沙、排洪礁、濤靜暗沙、控湃暗沙、華夏暗沙、石塘連礁、指掌暗沙、南屏暗沙、漫步暗沙、樂西暗沙、屏南暗沙、民主礁、憲法暗沙、一統暗沙。

南沙群島。危險地帶以西各島嶼有雙子礁、北子礁、南子礁、永登暗沙、樂斯暗沙、中業島、渚碧礁、鄭和群礁、福祿寺礁等;危險地帶以東各島嶼有海馬灘、蓬勃暗沙、船長暗沙、半月暗沙;危險地帶以南各島嶼有保衛暗沙、安渡灘、彈丸礁、皇路礁、南通礁等;危險地帶以內各島嶼包括禮樂灘、忠孝灘、神仙暗沙、東坡礁、仙安島、信義暗沙、司令礁、都護暗沙等。

國民政府的此次命名得到了國際上的廣泛承認。世界許多國家出版的地圖都標注西沙、南沙群島是中國領土。如1954年德意誌聯邦共和國出版的《世界大地圖集》、1954年至1967年間蘇聯出版的《世界地圖集》、1957年羅馬尼亞出版的《世界地理圖集》、1968年法國出版的《世界普通地圖》、1968年德意誌民主共和國出版的《哈克世界地圖集》、1973年日本出版的《中國地圖集》等等,都把南海諸島標注為中國領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