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樣,蔣介石在軍事上遭到致命打擊的同時,外有美國的逼迫,內有桂係的"逼宮",不得不以退為進,宣布下野,尋機卷土重來。12月31日,在國民黨中央委員新年會上聲稱他的下野並不是情願,"而是因為本黨中的某一派係"。接著於1949年元旦發表《新年文告》,提出在:"隻要和議無害於國家的獨立完整,而有助於人民的休養生息;隻要神聖的憲法不由我而違反,民主憲政不因此而破壞,中華民國的國體能夠確保,中華民國的法統不致中斷,軍隊有確實的保障,人民能夠維持其自由生活方式與目前最低生活水準"等條件下,願意同中共進行"和談"。他最後聲稱:"和平果能實現,則個人的進退出處,絕不縈懷,而一惟國民的公意是從。"可見蔣介石所作出的要"和談"和"引退"的表示,核心仍在於維持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

中共中央領導人毛澤東於1949年1月14日發表《關於時局的聲明》,一針見血地指出蔣介石的所謂"和平"建議是虛偽的,蔣所提的條件不是和平的條件,而是繼續戰爭的條件。聲明同時指出,人民解放軍雖然確有把握在不很久的時間之內消滅國民黨政府殘餘軍隊,但是為了迅速結束戰爭,實現真正和平,減少人民的痛苦,中共願在下列條件下進行和平談判:(1)懲辦戰爭罪犯;(2)廢除偽憲法;(3)廢除偽法統;(4)依據民主原則改編一切反動軍隊;(5)沒收官僚資本;(6)改革土地製度;(7)廢除賣國條約;(8)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政治協商會議,成立民主聯合政府,接收南京國民黨反動政府及其所屬各級政府的一切權力。

毛澤東的聲明,獲得了全國人民和各民主黨派的熱烈擁護,對蔣介石是一個致命的打擊。蔣介石見以"和談"來挽救下野不成,不得不準備下野。事先他作好再起的布置:以陳誠任台灣省政府主席,蔣經國為台灣省黨部主任委員,朱紹良、方天、薛嶽分別為福建、江西、廣東省政府主席,湯恩伯為京滬杭警備總司令;命令中央銀行總裁俞鴻鈞將庫存現金移存台灣;命令蔣經國、俞濟時到浙江老家溪口布署、裝修通信網絡,以便幕後操縱指揮。作好部署之後,蔣介石於1949年1月21日發表文告,稱:"依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十九條’總統因故不能視事時,由副總統代行其職權‘之規定,於本月21日起,由李副總統代行總統職權。"蔣介石的下野,表明國民黨反動派"和平攻勢"頭一回合的破產,此後便由李宗仁出麵"備戰言和"了。蔣的下野還表明,蔣介石並未放棄國民黨政府的實權,他仍在幕中操縱一切,作垂死掙紮。雖然如此,還是表明了他作為舊中國國家元首的地位被推翻了。

北平和平解放

人民解放軍自1948年12月5日開始發起平津戰役,到1949年1月17日,先後消滅了新保安、張家口、塘沽之國民黨軍隊,隨即百萬軍隊兵臨北平城下。中共中央、中央軍委鑒於北平是馳名世界的文化古都,為保護其免遭戰火,決定盡最大努力通過談判和平解放北平;隻有在和談不成功的情況下才以戰鬥方式解決之。

國民黨華北軍政大員傅作義,是北平和平解放的關鍵。他在平津戰役開始之前,為保存自己的實力地位,不願離開華北,因而拒絕了蔣介石調他任東南行政長官、率部南下的命令,自信自己有一定實力,可以抵擋一陣,以便同國共雙方討價還價,形成獨立力量。但是,在人民解放軍消滅其在平張線上的嫡係部隊並包圍北平之後,才開始考慮實質性的談判。

中共北平地下黨組織在中共中央華北局城工部部長劉仁的領導下,在平津戰役開始後,就通過各種關係(比如通過傅作義的女兒、中共地下黨員傅冬菊進行勸說),勸傅停止內戰,進行談判。傅作義也曾先後派李騰九、張東蓀等人同中共地下黨組織及人民解放軍進行接觸和談。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總前委之一的聶榮臻向張東蓀指出:傅作義除了放下武器,還能為人民做件好事之外,別無出路。但是此時雙方隻是接觸,並未進行正式和談:傅作義在於試探和談條件,並非真意和談;人民解放軍是"利用此機穩住傅作義,解決中央軍"。

到1948年12月中旬人民解放軍完成對北平包圍之後,傅作義才下定決心進行和談。12月14日,傅作義要李騰九找中共地下黨組織聯係派人同其代表出城談判。12月19日,東北解放軍參謀長劉亞樓對傅作義派來的代表崔載之表示:歡迎和平解決,人民解放軍保證傅作義及其部屬的生命財產安全,給傅留下2個軍,但傅部須把蔣係軍、師頭目逮捕起來,然後宣布起義。此時傅作義目的在於保存實力,走第三條道路,因而說北平城內蔣係兵力比他的部隊多,逮捕其軍官沒有把握。因而,這次談判未取得進展。這時蔣介石已察覺傅作義正同人民解放軍秘密談判,有起義可能,相繼派軍令部長徐永昌、國防部次長鄭介民、次子蔣緯國前來勸傅、拉傅;美國太平洋艦隊司令白吉爾也前來勸說,表示美軍支持傅。傅作義鬥爭激烈,十分矛盾,他一麵聲言要同北平共存亡,一麵於12月23日致電毛澤東,表示讚同新民主主義和成立聯合政府的主張,準備起義,向全國發和平通電,呼籲停止戰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