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22日、24日,傅部主力在新保安、張家口被消滅以後,傅作義見大勢已去,和談的積極性又進了一步。1949年1月7日,傅的代表周北峰、張東蓀同人民解放軍平津前線總前委林彪、羅榮桓、聶榮臻正式商談。1月9日,中共中央軍委複電總前委,表示:"可照傅方代表提議,傅方軍隊調出平、津兩城;遵照人民解放軍命令開赴指定地點,用整編方式根據人民解放軍的製度改編為人民解放軍,並由雙方代表於3日內規定具體辦法,於1月12日下午1點開始實施。平、津兩處辦理完畢後,即可照此辦法解決塘、綏問題。"依此原則,雙方9日又進行商談,並簽訂《會談紀要》,規定傅作義在1月14臼午夜前答複。傅作義表示同意,要求北平的華北"剿總"副總司令鄧寶珊和周北峰再次出城聯絡。

月15日,雙方代表在通縣會談。聶榮臻告訴鄧寶珊:由於傅作義拖延太久,人民解放軍已下達攻擊天津命令,故而此次談判不含天津。這一天,天津解放。1月16日,平津前線司令部致函傅作義,向其指明兩條出路,任其選擇:"(1)自動放下武器,並保證不破壞文化古跡,不殺戮革命人民,不破壞公私財產、武器彈藥及公文案卷。如貴將軍及貴屬能夠做到這些,則本軍保證貴部官兵生命財產之安全。對於貴將軍的戰犯罪責,亦有理由向人民說明情況,取得人民諒解,予以減輕或赦免。(2)如果貴將軍及貴屬不願意自動放下武器,而願意離城改編,則本軍為保全北平不受破壞起見,也可以允許這樣做。本軍可以允許貴軍離開北平,開入指定地點,按照人民解放軍的製度改編為人民解放軍。"致函指出不容許再借和談拖延時間,限於1月17日1時起,至1月21日14時止,考慮準備改編。隨即雙方商談和草擬了《關於和平解放北平問題的協議》。

傅作義頂住蔣介石17日來電將蔣係第十三軍少校以上軍官及重武器用飛機運走的壓力,並於22日宣布接受人民解放軍和平解放北平的方案,向北平國民黨守軍發出了《關於全部守城部隊開出城外聽候改編的通告》。自即日起,北平守軍按照指定地點開出城外,至31日移動完畢。1949年1月31日12時30分,東北野戰軍第四縱隊第十師從西直門開入城區接防,2月3日,人民解放軍舉行了隆重的人城儀式。具有悠久曆史的文化古都北平宣告和平解放,平津戰役勝利結束。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召開在遼沈、淮海、平津三大戰略決戰勝利之後,中國曆史即將翻開新的一頁。承擔著偉大曆史責任的中國共產黨為了解決在全國勝利前夜所麵臨著的一係列重大問題,在1948年1月8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所通過的《關於目前形勢和黨在一九四九年的任務》決議中,決定召開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

年3月5日至13日,中共七屆二中全會在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召開。出席全會的中共中央委員有毛澤東、劉少奇、周恩來、朱德、任弼時、董必武、林祖涵、康生、張聞天、彭德懷、林彪、李富春、饒漱石、李立三、張雲逸、賀龍、陳毅、蔡暢、鄧小平、陸定一、曾山、聶榮臻、鄧子恢、吳玉章、林楓、滕代遠、張鼎丞、李先念、徐特立、譚震林、陳紹禹、廖承誌、王稼祥、陳伯達等34人,候補中央委員有王首道、鄧穎超、陳少敏、譚政、程子華、王震、張際春、雲澤、趙振聲、王維舟、萬毅、古大存、馬明芳、呂正操、羅瑞卿、劉子久、王從吾、習仲勳、劉瀾濤等19人。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主持了會議,並向全會作了《在中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上的報告》。劉少奇、周恩來、朱德等人也在會上作了重要講話。全會批準了1945年6月七屆一中全會以來中央政治局的工作,認為中央的領導是正確的;批準了由中國共產黨發起,並協同各民主黨派、人民團體及民主人士,召開沒有反動分子參加的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及成立民主聯合政府的建議;批準了1949年1月14日毛澤東《關於時局的聲明》及其所提8項條件作為同南京國民黨政府及其他任何國民黨地方政府與軍事集團舉行和平談判的基礎。全會討論了毛澤東的報告,並根據這個報告的精神,通過了《巾國共產黨第七屆中央委員會第二次全體會議決議》,主要內容如下:

.關於消滅國民黨殘餘部隊,迅速奪取民主革命在全國勝利的方針。全會根據三大戰役後的形勢,認為今後解決殘餘國民黨軍隊的方式"不外天津、北平、綏遠三種"。所謂"天津方式",即用戰鬥去解決敵人;所謂"北平方式",即用和平的方法將國民黨軍隊改編為人民解放軍;所謂"綏遠方式",即暫時讓其不動,待條件成熟後再按照人民解放軍製度進行改編。全會指出,用天津方式解決國民黨軍隊雖然仍是"首先必須注意和必須準備的",但是按照北平方式和綏遠方式去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增加了,強調野戰軍各級領導"都應注意和學會這樣一種鬥爭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