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介石搶運到台灣的黃金共有277.5萬兩,同時還有1520萬塊銀元,另有1537.4萬美元存人美國聯邦銀行的國民黨政府帳號。這批財物為蔣介石在台生存發揮了重要作用,蔣經國自己後來承認說:"如果沒有這批黃金來彌補財政和經濟,情況早已不堪設想了,哪裏還有今天這樣穩定的局麵?古話說,無糧不聚兵。如果當時餉糧缺乏,軍隊給養成了問題,那該是何等嚴重?"
《光明報》複刊
《光明報》是中國民主同盟的機關報,其創刊與複刊,深刻反映了民盟的曆史及政治路線的演變。正由於這一原因,《光明報》在中國新聞報刊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頁。
年3月19日,鄉村建設派、國家社會黨、中華職業教育社、中國青年黨、救國會、第三黨及一些無黨派人士在重慶秘密成立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由於國民黨的高壓政策,政團同盟為了宣傳自己的政治主張,不能不在海外建立言論機關。於是派該盟常務委員兼宣傳部長梁漱溟到香港去籌辦機關刊物《光明報》。經過幾個月的籌備,《光明報》於1941年9月18日即"九一八"事變紀念日正式創刊,由梁漱溟任社長,俞仲華任總編輯,薩空了任總經理兼副刊《雞鳴》的主編,羊棗任國際新聞編輯。10月10日,《光明報》公開發表了《中國民主政團同盟對時局的主張綱領》和《中國政團成立宣言》。10月16日,該報又發表了題為《中國民主政團同盟的成立宣言》的社論,不但公開宣告了政團同盟的成立,而且介紹了其成立的目的。
在工作上,《光明報》為了順利出版與發展,在創刊前即與各方麵協商訂立了下列五項出版公約:"(1)抗戰建國為國人共勉之大業,抗戰建國綱領為公認之南針。在此前提下,舉國之內,義不可有政敵而不可無諍友。吾人本此信念,於任何方麵不取敵態度,而竊願附諍友之義,貢其諍言。(2)眼前最初之要求為加強國內團結,本報言論是以此為目的,其討論措辭,有不利於團結者均所不取。(3)民主精神為團結之本,其義甚邁並不在遠、吾人以政治上實現民主為基本,而先以言論之民主精神自勉。(4)國內如有力之黨派難抒發其言論,其大多數之國民未得自建其言論機關者,本報願貢獻國人為言論抒發之公共園地,凡無違背上原則者悉為刊載。(5)凡代表本報之言論例不具名,其餘皆以具有姓名或筆名為原則,以明責任。"本著這一辦報宗旨,《光明報》努力宣傳代表民族資產階級、開明地主和上層小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在當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國民政府對此極為惱怒,要求英國殖民當局進行幹預。於是香港政府非法搜查《光明報》社長梁漱溟,傳訊總經理薩空了,誣諂《光明報》的宣傳在於顛覆國民政府。同時,香港新聞檢查處也無理刪扣《光明報》的言論和新聞,將文章刪得支離破碎,上句不接下旬,無法閱讀。在這一情況下,《光明報》無法再辦下去,於1941年12月14日宣布停刊。
全國解放戰爭爆發前後,中國國內的政治鬥爭極為錯綜複雜,中國民主同盟強烈反對國民黨發動內戰,主張和平解決政治爭端。為宣傳這一主張,《光明報》排除一切壓力與困難,於1946年8月在香港複刊,由薩空了負責督印,采取旬刊的形式出版發行。《光明報》複刊後,國民政府極為恐慌,又施加壓力,要求港英當局取締。在高壓政策下,《光明報》堅持出版到1947年7月再度暫時停刊。這次複刊到停刊,《光明報》共出版了22期。
年3月,國民黨六屆三中全會宣布國共破裂,必須用軍事手段來解決中國共產黨,首先宣布中共為"非法"政黨。接著對民盟也下手,於5月3日宣布民盟為中共"所實際控製"、"其行動亦均係循中共意旨而行"。10月27日進一步宣布民盟也是"非法團體"。在此情況下,民盟被迫以張瀾名義宣布解散,"中間路線"也因此宣告破產,民盟中央常務委員沈鈞儒、章伯鈞等出走香港,堅持反蔣鬥爭。
在國民黨政府日趨崩潰的形勢下,民主黨派於重新結合起來。1948年1月5日至19日,民盟一屆三中全會在香港舉行,決定恢複民盟領導機構,重新開展工作,並發表宣言宣布與中共及其他民主黨派親密合作,反對國民黨政府,反對美國的對華政策。為了宣傳這一政治主張,全會決定複刊《光明報》。
年3月1日,《光明報》正式複刊,由陸詔任督印人兼主編。改旬刊為半月刊。複了刊的《光明報》辦刊宗旨十分明確,複刊首期就發表題為《堅持路線、擊破陰謀》的社論,闡釋民盟一屆三中全會的精神,指出:"本年一月舉行的中國民主同盟三中全會是一次民盟本身具有劃時代的決定意義的會議。最重要的乃在於鮮明而堅決地確定了一條人民的、民主的、革命的總政治路線。"關於宣傳中心,《光明報》指出,也就是民盟一屆三中全會向全體盟員發出的號召,即:"為徹底摧毀南京反動獨裁政府,為徹底實現民主、和平、獨立、統一的新中國而奮鬥到底。"圍繞著這個宣傳中心,《光明報》不僅發表了許多評論文章,而且刊載了國內外時事通訊、讀者來信和新聞照片。比如中共中央在1948年"紀念五一"的口號中提出召開新的政治協商會議,《光明報》積極響應,發表章伯鈞代寫的評論《我們讚同迅速召開新政協》等文章;又如刊載了中國勞動協會理事長朱學範於1948年3月31日從哈爾濱介紹他到達解放區以後的體會的來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