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以後,中共和一些民主黨派所辦的新聞機構陸續遷入北平。《光明報》也隨著民盟進北平而遷入。在新政協籌備召開的過程中,《光明報》為適應新形勢下宣傳的需要,正式於1949年6月16日改名為《光明日報》,改半月刊為日報。1953年改為各民主黨派聯合機關報,成為新中國具有重大影響的日報。

毛澤東發表《論人民民主專政》

年,全國解放戰爭勝利已成定局,建立什麼樣的國家,成為中國共產黨迫切要解決的問題。將要成立的新中國性質是什麼?各個階級在這個國家中的地位、作用和相互關係如何?新中國的內政外交、前途是什麼?這都是中國共產黨在籌備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及中央人民政府的過程中必須解決的問題。而且正是在這些問題上,國內外的敵對勢力正在製造混亂,對中國共產黨大肆進行惡毒的攻擊與誣蔑。各個階級的代表人物從各自立場闡述各自觀點和要求:有些人企圖否認無產階級在國家中的領導地位,要與中共"輪流執政";有的人提出走"協和"的外交路線,不要太"刺激"帝國主義。在此情況下,中共中央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籌備、協商過程中有必要進一步闡明關於國體、政體的理論和主張。1948年6月1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提出了"人民民主專政"這一概念。在同年中共中央九月會議上,毛澤東明確提出中共建立的新國家的性質是"無產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並指出不搞資產階級的三權鼎立和國會製,要搞民主集中製的人民代表大會製度。1949年6月30日,毛澤東發表了《論人民民主專政》這一光輝政論文獻,依據馬克思主義國家學說,緊密結合中國實際,全麵論述了人民民主專政的基本理論和政策,為討論新國家的重大問題提供了指導思想和基本的依據。

毛澤東首先從根本上駁斥那種認為共產黨人"自私狹隘"並把共產黨領導同國民黨一黨專政混為一談的荒謬言論,提出人民民主專政的前途和國家消亡問題,表明了中共黨人在階級、政黨、國家政權問題上的根本觀點。明確指出:階級、國家政權、政黨在將來都是要消滅的。共產黨的領導和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權力,是促使這些東西消滅的條件。達到大同境域是人類進步的遠景。這從而表明中共領導人民建立國家政權的目的是大公無私的,不是為少數人的狹隘的利益的。

毛澤東接著論述了在中國建立人民民主專政的曆史必然性及其發展前途。毛澤東指出:自從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那時起,先進的中國人就向西方尋找真理。但是,帝國主義的侵略打破了中國人學西方的迷夢,中國人向西方學習的種種努力都失敗了。隻是在俄國十月革命以後,中國人才找到了救國救民的真理——馬克思主義,從此,中國就發生了根本性的變化。"西方資產階級的文明,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方案,在中國人民的心目中,一齊破了產。資產階級的民主主義讓位給工人階級領導的人民民主主義,資產階級共和國讓位給人民共和國。這樣就造成了一種可能性:經過人民共和國到達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達到階級的消滅和世界的大同。"除此之外,沒有別的道路。

毛澤東詳細闡述了各階級在人民民主專政中的地位及其相互關係。他說:

工人階級是人民民主專政的領導力量,因為這個階級"最有遠見,大公無私,最富於革命的徹底性。整個革命曆史證明,沒有工人階級的領導,革命就要失敗,有了工人階級的領導,革命就勝利了。在帝國主義時代,任何國家的任何別的階級,都不能領導任何真正的革命達到勝利。中國的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曾經多次領導過革命,都失敗了,就是明證"。

工人、農民和城市小資產階級的聯盟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基礎,其中主要是工農聯盟。工農兩個階級的人口占了中國人口的80%到90%。"推翻帝國主義和國民黨反動派,主要是這兩個階級的力量。由新民主主義到社會主義,主要依靠這兩個階級的聯盟。"關於民族資產階級,這個階級的社會經濟地位決定了他們的軟弱性,他們缺乏遠見,缺乏足夠的勇氣,並且有不少人害怕民眾,因此這個階級"不能充當革命的領導者,也不應當在國家政權中占主要的地位"。但是在一定時期內,為了對付帝國主義的壓迫,為了使落後的經濟地位提高一步,中國必須利用一切對國計民生有利而不是有害的城鄉資本主義因素,因此必須團結民族資產階級及其政治派別、代表人物參加人民民主專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