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會選出了"文聯"的全國委員會,由郭沫若任主席,茅盾、周揚任副主席。此後不久,在"文聯"的協助下,文學、戲劇、音樂、美術、舞蹈、曲藝等文學藝術各部門的工作者協會相繼成立。新中國成立後,各省、市、自治區相繼成立了分會。中國共產黨通過"文聯"及各部門協會、分會,領導文藝工作者,為建設新型中國文化而奮鬥。
國民政府發行銀圓券
8月19日,國民政府針對國統區物價飛漲和通貨膨脹,決定發行金圓券。但是金圓券未能挽救國統區崩潰的經濟,步了法幣的後塵。隨著金圓券的迅速膨脹和物價飛漲,金圓券的購買力也暴跌。如果以1948年9月金圓券剛發行時的購買力指數為1,12月就跌至到0.0603,1949年5月更跌至0.0000002,相當於1948年9月的1/500。這樣,金圓券發行僅短短的9個月,就形成廢紙,宣告徹底崩潰,成為世界金融史上壽命最短的貨幣之一。
國民政府雖然即將全麵崩潰,仍作垂死掙紮。在金圓券即將全麵失敗時,行政院就在醞釀實行新的幣製。1949年2月23日,遷到廣州的行政院在院長孫科的主持下召開政務會議,通過《財政金融改革方案》。這一方案除了重申1948年11月發布的《修正人民所有金銀外幣處理辦法》關於銀幣可以自由流通和買賣的規定外,又規定軍費和軍餉支出改以銀元為計算標準。該方案於24日公布,25日便施行。與此同時,在南京的"代總統"宣布撥用庫存白銀的50%,作為同時在市麵流通的金圓券之準備金。這樣,國民政府邁出了由金本位製改為銀本位製的第一步。
南京解放後,國民黨政府逃到廣州。7月2日,"代總統"李宗仁、"行政院長"閻錫山發布《改革幣製令》,同時公布《銀元及銀元兌換券發行辦法》,臨覆滅時再擄掠一把,進行國民黨政權在大陸上的最後一次幣製改革。這一改革的主要內容為:(1)中華民國國幣以銀元為單位,銀元1元總重為26.6971公分,成色為880%,含純銀23.493448公分;(2)銀元輔幣分1分、5分、1角、2角、5角5種;(3)銀元兌換券之麵額分1元、5元、10元、50元、100元等5種,銀元輔幣券之麵額分5分、1角、2角、5角等4種;(4)銀元兌換券及銀元輔幣券之發行應有十足準備,其中銀元、黃幣或外彙合計不得少於六成,有價證券、貨物棧單合計不得多於四成;(5)銀元兌換券及輔幣券發行數額,由中央銀行按月報請財政部核明公告;(6)所有公私支付一律以銀元為計算單位,各級政府稅收及公營事業收費應一律收受銀元兌換券。
國民黨政府開始發行銀圓券時,公布外幣、黃金兌換銀圓券的牌價為:港幣每元兌換銀元0.24元,英鎊每鎊兌3.12元,美元每元兌1.55元,黃金每市兩兌75元。規定銀元券的兌現地點是國民黨勢力還在的廣州、重慶、福州、成都、昆明、桂林、衡陽、蘭州、貴陽等地;其它各地則隻能以平彙或委托代兌等辦法處理。
然而,銀圓券的發行充滿了危機。廣州政府每月預算支出約4500萬元,而收人隻有1000萬至1500萬元,月差約3000萬元。蔣介石隻同意每月自台灣庫存中支取1200萬銀元,其大量虧空大部分隻能靠不兌現的銀圓券來填充。因此,銀圓券不可能十足兌現。
銀圓券一出籠,就首先遭受到人民解放軍致命的打擊。7月15日,新華社授權宣布,今後在新解放區隻負責收兌銀元,而對銀圓券、銀元公債及一切國民黨地方政權發行的貨幣,均不負兌換的責任。號召尚未解放地區的同胞"應當堅決拒絕收受偽銀圓券,凡已收受偽銀圓券的,應當趕快向偽中央銀行要求兌現,以便在解放後可以兌成人民券。"在中國共產黨的號召下,國統區廣大人民群眾進行了堅決抵製。在廣州,銀圓券甚至引起了銀圓本身行市的下跌,每元銀圓由原來兌換8元港幣,下降到7月中旬的3.3元。由於人民群眾拒用,銀圓券也就徹底破產。廣州國民黨政府原來幻想依靠2000萬銀圓發行銀圓券1億元,但實際流通的隻有2000餘萬元。廣州發行5000萬元,實際流通1000萬元;重慶發行3000萬元,實際流通1000萬元。
年12月,國民黨政權在撤離大陸前對尚在流通的銀圓券,采取如下措施:(1)允許四川省田賦征實"中央"應得的三成,以銀圓券繳納,預計可征穀270萬市石,以每市石合銀圓券6元計,應收回銀圓券1620萬元;(2)由中央銀行撥出黃金11500兩及價值銀元35萬元的鎳幣,交四川"省政府"及"省參議會"會同收兌銀圓券,按金價每兩800元計,共可收回銀圓券955萬元;(3)允許兩廣方麵在田賦征實中"中央"應得的三成,以銀圓券繳納,預算可征穀109.5萬市石,以每市石合銀圓券6元計,應收回銀圓券657萬元。國民黨政權希望通過這些措施,收回銀圓券3200餘萬元,超過了實際流通量。但是,在人民解放軍迅速進軍西南諸省的情況下,國民黨政權的希望基本落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