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12月12日,國民黨政權遷至台灣,銀圓券便退出了曆史舞台。從1949年7月至12月,銀圓券發行不過5個月。銀圓券的崩潰,宣告了國民政府財政金融在大陸上的徹底破產。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成立國民黨中央非常委員會(以下簡稱中非會),是蔣介石於1949年7月16日成立的禦用權力機構和過渡機構。它的成立,適應了蔣介石控製"代總統"李宗仁、指揮國民黨黨政軍的權力要求,標誌著國民黨政府作為全國性政府時"以黨治國"工具國民黨中央政治委員的曆史宣告結束。

年1月21日,蔣介石宣布因事不能視事,以李宗仁"代行"總統職權,企圖以李宗仁在台上同中國共產黨進行"和談",掩護他在台下編練200個師400萬人的軍隊,維護國民黨政府的反動統治。和談破裂後,蔣介石即準備從幕後出轉上台,以便"督促"國民黨政府繼續頑抗。4月22日,蔣介石邀請代總統李宗仁、華中"剿匪"總司令白崇禧、行政院長何應欽等到杭州會談如何應付危局。李宗仁原打算利用會談同蔣攤牌,要他交出全部實權。然而,蔣介石口口聲聲說全力支持李宗仁的領導,並宣稱為了加強"黨政聯係",應成立一"非常委員會",凡重大決策,必須先經該會成立,然後交政府執行。李宗仁對蔣采取突然方式提出中非會非常不滿,但與會者均附和蔣介石,李亦無辦法。

月28日,從南京遷來廣州的國民黨中央常務委員會,遵循蔣介石的旨意正式通過組織中非會代行中政會職權一案,蔣介石積極籌劃中非會的成立。5月下旬,當李宗仁向他請示何應欽辭職後行政院長的繼任人選時,蔣即趁機催李抓緊成立中非會,謊稱"如非常委員會能早日成立,對此等要務之解決,必有助於兄之決策"。李宗仁對此無可奈何。6月11日,中常會通過蔣介石提出的委員名單。

月14日,蔣介石從台北飛抵廣州,著手正式成立中非會,以幕後走上前台以便實施他"固守東南"、"經營西南"的計劃。次日,蔣介石就召集在廣州的國民黨中央委員舉行談話會,向他們透露了他準備"改造"國民黨的計劃,提出了他早已擬定好的《國民黨改造綱要》、《國民黨改造實施程序》、《籌備委員會組織條例》、《總裁商議本案的意見書》等4個文件。7月16日上午,蔣介石以總裁身份主持召開國民黨中常會第204次會議,特邀"代總統"李宗仁、"行政院長"閻錫山參加,中心議題討論國民黨改造問題,並即日成立中非會。蔣介石在會上首先介紹他7月10日從台北飛到菲律賓訪問情況,並交由黃少穀宣讀聯合宣言,宣稱要同其他東亞國家一道努力,結成反共聯盟,共同呼籲美國支持蔣介石。隨後,蔣介石把一個對蔣訪菲之行和聯合宣言表示支持的中常會決議交由李宗仁來宣讀,以示蔣、李的"團結"一致。會議最後針對國民黨四分五裂的混亂局麵,宣布接受蔣介石提出的中非會組織條例和人選名單,正式成立中非會,取代中政會,作為最高決策機構。蔣介石任主席、李宗仁任副主席、居正、於右任、何應欽、張群、閻錫山、吳鐵城、朱家驊、吳忠信、陳立夫為委員,洪蘭友、程思遠為正、副秘書長。

中非會成立的當日,蔣介石即利用它來作出軍政措施,實施其繼續頑抗的計劃。中非會第1次會議即討論閻錫山提出的《扭轉時局案》,該案提議以海軍封鎖海岸,以空軍轟炸被解放了的城市,以陸軍全部在西南地區固守。根據蔣介石的提議,中非會決定成立中非會西南、東南兩個分會,分別以張群、陳誠為分會主席兼任西南、東南軍政長官,負責西南、東南軍政事宜。李宗仁對中非會的成立非常憤怒,指責它完全是蔣介石為加強其對國民黨黨政軍的直接控製而設置的重疊機構。蔣介石因此也由幕後操縱轉入前台親自指揮。但是,中非會的成立並未能挽救蔣介石統治的滅亡命運,人民解放軍發動的西南戰役即證明此點。

中非會設立的第二個目的,在於蔣介石利用它來改造國民黨。7月18日,中非會第2次會議就專門討論蔣介石提出的《黨務改造方案》。張道藩、穀正綱按蔣旨意,就這一改造方案的主要內容及其基本精神作了說明。蔣介石在會上宣稱:國民黨的改造是一個根本措施,必須黨改造得好,才能刷新政治,發展經濟,加強軍事。9月20日,蔣介石在重慶為改造方案的實施發表《告全黨同誌書》。但是,改造方案未及實施,國民黨就丟掉了西南這最後一塊地盤,敗退台灣。

到台灣以後,蔣介石著手建立清一色的蔣家天下,鏟除元老派、黨派,於1950年8月5日正式成立國民黨中央改造委員會,代行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中央監察委員會職權,擔負起"改造黨政、改造國家的責任"。中非會這一過渡性機構的曆史亦就到此中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