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創刊

《人民日報》原為解放區的地方機關報,在解放戰爭後期,逐步發展成為一家全國性的著名大報,成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

在抗日戰爭後期,尤其是在抗戰勝利後初期,解放區的報刊事業發展迅速,一些當時著名的報刊相繼問世。1945年8月至1946年5月,相繼出現了山東解放區的《大眾日報》、張家口的《晉察冀日報》、中共中央東北局機關報《東北日報》、中共中央華中局機關報《新華日報》(華東版)、晉綏解放區的《晉綏日報》、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機關報《人民日報》等。但是隨著國民黨挑起全麵內戰,解放區的報刊一度受到影響。中原解放區的《七七日報》、華中解放區的《新華日報》等一些地方報紙被迫停刊,《晉察冀日報》被迫轉入山區。1947年3月,國民黨軍發動對陝甘寧邊區重點進攻時,中共中央機關報《解放日報》隨著中共中央撤出延安,而於3月27日停刊。中共中央機關報雖然被迫停刊,但同期幾個大解放區的報刊卻有一定的發展。《人民日報》正是在解放區報刊發展的基礎上而發展成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的。

《人民日報》最初是中共晉冀魯豫中央局創辦的機關報,創辦於上黨、邯鄲大捷後的1946年5月15日。當時,國共兩黨正進行重慶談判,國民黨軍企圖給點"厲害"給中共看看,武力進攻晉冀魯豫解放區;同時發起輿論攻勢,誣蔑人民解放軍製造事端。針對國民黨軍的文武進攻,晉冀魯豫解放軍也針鋒相對。司令員劉伯承指出:"我們現在除打仗外,還得打筆墨官司。"於是,《人民日報》創刊於邯鄲,後來撤至武安。宣傳前線作戰、後方生產和解放區的土改運動,回擊國民黨的輿論攻擊。當時的社長兼總編輯是張盤石,副總編輯安崗。

年6月人民解放軍轉入全麵進攻以後,解放區隨著解放戰爭的不斷勝利而不斷發展,晉冀魯豫和晉察冀兩大解放區在1948年春聯成一片,成為擁有1億人口的華北解放區。1948年5月,中共中央和人民解放軍總部從陝北轉移到河北省平山縣西柏坡村,同中共中央工委合並,於是決定合並成立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人民日報》。此時的《人民日報》每天出版對開四版一大張,發行4.4萬多份,發行範圍為華北解放區。

合並後的《人民日報》雖然是中共中央華北局機關報,但由於平山縣當時為中共中央所在地,《人民日報》也就直接接受中共中央的指導,因而也就開始向全國性的報紙發展。為適應全國解放戰爭形勢的發展,中共中央1948年8月召集華北《人民日報》和新華社華北總分社舉辦記者學習班,提高新聞工作者的素質。劉少奇到班作重要講話:(1)指出辦報及新聞導向的重要性:"報紙辦得好,就能引導人民向好的方麵走,引導人民前進,引導人民團結,引導人民走向真理。如果辦得不好,就存在著很大的危險陛,會散布落後的錯誤的東西,而且會導致人民的分裂,導致他們互相摩擦。"(2)向記者們提出了做好新聞工作的4個條件:首先,要有正確的態度,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報道一定要真實,不要加油加醋,不要帶有色眼鏡"。其次,必須獨立地做相當艱苦的工作。再次,"要提高理論水平,要熟悉馬列主義,特別要學習唯物史觀、認識論、學習階級分析方法"。最後,"要經常學習、研究,時時刻刻注意黨的各項方針政策的執行情況"。劉少奇的講話,指明了辦好人民報紙要有真實性、人民性、階級性和黨性等基本原則。中共中央對華北記者的培訓,為把地方性的《人民日報》發展成為全國性的《人民日報》,為由鄉村辦報轉向大城市辦報,奠定了思想理論基礎。

年12月,鑒於北平解放在望,華北《人民日報》社抽調一批人員隨軍北上,準備進北平辦報。1949年1月31日北平和平解放的當日下午,《人民日報》先遣人員在範長江和袁勃帶領下進城,立即籌辦《人民日報》北平版,由範長江、袁勃分任正副總編輯。2月2日,《人民日報》北平版正式發行,創刊號頭版頭條位置即刊登了中共中央主席毛澤東的《關於時局的聲明》,受到了人民的熱烈歡迎,"報紙很快就被一搶而空"。人們發出心靈之聲說:"我們熱烈慶祝這份真正代表人民的報紙的誕生"。《人民日報》北平版是過渡性的報紙,出版時間較短,到1949年3月15日《人民日報》華北版從平山縣遷到北平出版後,就中止出版。在籌備成立中華人民共和國時,中共中央決定將《人民日報》從1949年8月1日起改為中共中央機關報,期號續延,麵向全國發行,以胡喬木任社長,張盤石任副社長,鄧拓任副社長兼總編輯。從此,《人民日報》作為中共中央的機關報,作為全國性的大報之一,在中國乃至全世界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影響。

毛澤東評美國"白皮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