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出現雨量器是1639年,伽利略的友人加斯大利開始試用,比我國要晚四五百年。
我國從殷商時代就已經開始用儀器觀測氣象。殷商時曾認為風是上帝所派遣的使臣,稱為“帝使風”。每當皇帝或奴隸主出外狩獵或巡遊時,都用一種叫“旒(音,流)”的旗子來測風。這種飄帶狀的旗子,就是我國最早、最原始的測風器。漢代,在先秦簡單的測風器的基礎上。又創製了一種稱作“倪”的風標。可能是用絢縷之類做成條狀風標,或用羽毛結成長串風標,懸在高杆頂上,當有風時,會把風標吹起來。風標可以指示風向,同時根據風邊飄起的角度大小,可大約估計出風速的大小。
漢代除了倪之外,還有銅風凰和相風銅烏用來測風向,不管吹什麼風,鳳凰的頭都指著風來的方向,與西方國家屋頂的候風雞類似。而西方國家的候風雞,到了12世紀時才始見於記載,要比我國製造相風烏的記載晚了1000年。
《乙巳占》(最早給風力定級)
《乙巳占》是一部綜合性的占星學著作,是我國店代學者李淳風(602~670年)於唐顯慶元年(656年)稍後所撰成的。他在(乙巳占》中依據風力對樹木的影響和損壞程度將其分為8級,據(乙巳占》卷十《占風遠近法》的描述,這8級分別為:一級動葉,二級鳴條,三級搖枝,四級墮葉,五級折小技,六級折大枝,七級折木飛沙石,八級拔材及根。李淳風認為不同大小的風其所由來的遠近也不同,風力越大,其所由來的距離越遠。李淳風講了8級風速,加上靜風、和風則是10級。這與1804年英國蒲福(SirF·Beaufort)所定風級相近,但李淳風比蒲福早1100多年。
醫藥衛生
《黃帝內經》
《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共18卷,其中9卷名《素問》,另外9卷無書名,漢晉時被稱為《九卷》或《針經》,唐以後被稱為《靈樞》,非一人一時之作,主要部分形成於戰國時期。
《黃帝內經》注重整體觀念,既強調人體本身是一整體,又強調人與自然環境密切相關。它運用陰陽五行學說解釋生理、病理現象,指導診斷與治療,把陰陽的對立統一看成是宇宙間萬事萬物產生、發展、變化的普遍規律,認為人體在正常情況下陰陽平衡,一旦這種平衡被破壞,就會生病,強調精神與社會因素對人體及疾病的影響,強調對疾病的預防,反對迷信鬼神。該書全麵總結了秦漢以前的醫學成就,標誌著中國醫學已發展到理論總結階段,在中國醫學上有很高地位,是中國醫學發展的理論源泉,是我國傳統醫學四大經典著作之一,是我國醫學寶庫中現存成書最早的一部醫學典籍。
《黃帝內經》是研究人的生理學、病理學、診斷學、治療原則和藥物學的醫學巨著。它在理論上建立了中醫學上的“陰陽五行學說”、“脈象學說”、“藏象學說”、“經絡學說”、“病因學說”、“病機學說”、“病症”、“診法”、“論治”及“養生學”、“運氣學”等學說,內容十分豐富。《素問》偏重人體生理、病理、疾病治療原則原理以及人與自然等基本理論;《靈樞》偏重於人體解剖、髒腑經絡、腧穴針灸等,二者共同點均係對有關問題的理論論述,並不涉及或基本上不涉及疾病治療的具體方藥與技術,是曆代醫學家論述疾病與健康的理論依據。其醫學理論是建立在我國古代哲學理論基礎之上的,反映了我國古代樸素唯物主義的辯證思想。這也是現代人學習研究中醫,必須首先攻讀《黃帝內經》的緣故,因為,若不掌握《黃帝內經》基本要旨,將對中醫學各個臨床科疾病的認識、診斷、治療原則、選藥處方等等,無從理解和實施。
《黃帝內經》不僅在中國醫學的發展史上創造了2000多年來被醫學家們不斷研究、不斷運用以解決醫療理論和技術的有效記錄,而且被朝鮮、日本以及東南亞醫學家所研究和運用,並作為指導,也有千餘年的曆史。同時,《黃帝內經》也早已為歐美漢學家、私人收藏家、國家圖書館所廣泛收藏,並且被部分節譯或全譯為英、法、德等文本出版,對世界醫學的發展產生了不可忽視的影響。
《神農本草經》
《神農本草經》簡稱《本經》,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一部藥物學專著。其著作年代及作者問題,由於《帝王世紀》有:“炎帝神農氏……嚐味草木,宜藥療疾,著本草四卷”之說,故使人認為《本經》作者是神農。現代學者一般都認為《本經》為東漢末年(約200年)作品,非一人之手筆,是集體所創作,而托名於神農。“本草”是中藥的代稱,雖然在藥物中,動物類和礦物類以及其他種類的藥物也很多,但是占絕大多數的是草木之屬,植物的種類繁多,采擷方便,所以常用“本草”來指代全部中藥。《本經》原本早已散失,現所見者,大多是從《證類本草》、《本草綱目》等書所引用《本經》的內容而輯成的。
《神農本草經》載藥365種,其中有植物藥252種,動物藥67種,礦物藥46種(此據顧觀光輯本統計之數,其他各本,互有出人)。它將藥物分為上、中、下三品,是中藥學按功用分類之始。它所述的藥物療效大部分是正確的,有一定的科學價值,如水銀治疥瘡,麻黃平喘,常山治瘧,黃連治痢,牛膝墮胎,海藻治癭瘤,不但確有實效,而且有一些還是世界上最早的記載。用水銀治療皮膚疾病,要比阿拉伯和印度早500—800年。書中對每一種藥物,都作了簡明的介紹,說明其藥理藥性、主治功用、生長環境和別名等,為後來本草著作開創了體例。其中規定的大部分藥物學理論和配伍規則,到了今天,仍是中醫藥學的重要理論支柱。該書對於藥物及藥事(采摘、炮製及使用方法等)的論述,也是現代醫藥工作者的主要理論依據和操作規範,對於現代的中醫臨床,具有十分穩固的權威性,是醫學工作者案頭必備的工具書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