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農本草經》係統總結了戰國以來醫家和民間的用藥經驗,可謂集東漢以前藥物學大成之作。該書的行世,為後世藥物學的發展奠定了基石,不僅成為曆代研究本草學的重要基礎,在今天也仍有一定的現實意義,值得繼續研究,加以發揚。
《傷寒雜病論》
《傷寒雜病論》又名《傷寒卒病論》,東漢末三國初醫學家張仲景(約150~219年)所著。後經西晉醫學家王叔和編輯整理分成《傷寒論》(10卷)和《金匱要略》(6卷)兩部,流傳至今,後世稱這兩部書為“醫經”。
該書以六經論傷寒,以髒腑論雜病,提出了包括理、法、方、藥在內的較為完整的辨證論治原則,使中醫學的理論基礎和臨床實踐緊密地結合起來。書中概括了中醫的四診、八綱、八法,理法、方藥齊備,確立了辨證論治原則,主要表現在六經辨證和髒腑辨證兩個方麵,強凋了要預防疾病和防止疾病轉變發展,如提到“見肝之病,知肝傳脾,當先實胛”,這是在辨證論治的具體過程中深刻體現並發揮《內經》的“治未病”的思想。書中共記載40餘種疾病,有內科雜病,兼及婦、外科疾病,對其病因、病理及診斷、治療均有精當論述;書中提出了治療外感病時的一種重要的分類方法,就是將病邪由淺入深地分為6個階段,每個階段都有一些共同的症狀特點並衍生出很多變化,每一時期的用方和選藥可以局限在某一範圍,隻要辨證準確,方子的運用就會有很好的療效。這種方法後人稱為“六經辨證”。書中記載方劑269首,基本概括了臨床各科的常用方劑,對方劑的君臣佐使及加減變化已有較高要求,書中各方立方嚴謹,用藥精確恰當,化裁靈活,體現了君、臣、佐、使的組方原則。如麻黃湯是治療傷寒表實證的代表方劑,用藥僅4味,卻君藥、臣藥、佐藥、使藥齊全。書中創立的方劑,絕大多數都行之有效,流傳至今,被尊為“經方”。目前不少經方仍被廣泛地應用於臨床,如白虎湯、麻杏石甘湯、茵陳蒿湯、炙甘草湯、承氣湯、白頭翁湯、桂枝湯等。書中所用劑型已有10多種,顯示了其豐富的實踐經驗和較係統的方劑學理論知識,因此,張仲景被譽為“醫方之祖”。
《傷寒雜病論》是世界上第一部經驗總結性的臨床醫學著作,是當時世界上醫學水平最高的醫學專著。阿拉伯學者阿維森納的《醫典》,比它要晚700多年。
《扁鵲內經》
《扁鵲內經》是我國曆史上的著名醫學家扁鵲(前401~前310年)所著,已失傳。扁鵲總結了春秋以前我國勞動人民的醫療經驗,通過自己的醫療實踐,又發展了前人的經驗,為我國傳統醫學奠定了基礎。
扁鵲對疾病的診斷技術是很高明的,他把古代勞動人民長期同疾病鬥爭的許多方法加以總結,提出了一套比較完整的科學的診斷方法,即“望、聞、問、切”四診法。他給人看病,很注意觀察病人的形色,聞聽病人發出的各種聲音,詳細詢問病人的感受,同時仔細地切脈,盡可能全麵地了解病人的病情,從而作出準確診斷,這種診斷疾病的方法奠定了祖國傳統醫學診斷法的基礎,直到現在在中醫學上仍然沿用。同時,扁鵲對疾病的認識已經具有由表及裏、由淺入深、不斷發展的病理觀念,並且注意到了早期發現和早期治療的意義,這在當時來說,也是很突出的。司馬遷稱讚他說:“扁鵲言醫,為方者宗。守數精明,後世修(循)序,弗能易也。”
扁鵲的醫學經驗,在我國醫學史上占有承前啟後的重要地位,對我國醫學發展有較大影響。因此,醫學界曆來把扁鵲尊為我國古代醫學的祖師,說他是“中國的醫聖”、“古代醫學的奠基者”。範文瀾在《中國通史簡編》中稱他是“總結經驗的第一人”。
《千金方》
《千金方》分為《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兩書,由被稱為“藥王”的唐代著名醫學家孫思邈所著,被稱為中國曆史上最早的臨床醫學百科全書。書中收集了大量的醫藥資料,是唐代以前醫藥成就的係統總結,也是我國現存最早的醫學類書,對學習、研究我國傳統醫學有重要的參考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