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1章 麥克阿瑟(1)(2 / 3)

麥克阿瑟還製定了一個陸軍總動員計劃,計劃成立約400萬人的6個野戰軍。他根據對重要國防工業的調查,修改了平時工業生產轉為戰時生產的計劃。為了減少浪費,他為各兵種設立了一個統一的後勤采購製度。

此外,他還建立了一個航空隊司令部以便提高地空部隊協調的效率。

在兩次大戰期間的和平時期和全球性經濟蕭條時期,一方麵美國國內和平主義高漲,另一方麵因經濟緣故,國會常常企圖裁減陸軍數量,而麥克阿瑟則極力阻止這種企圖的實現。國會有人提出將陸軍軍官由1.2萬人減少到1萬人時,麥克阿瑟在國會發言時指出,“沒有足夠數量的軍官去指揮,戰鬥是注定要失敗的。軍官隊伍是否充足和有效力,意味著戰爭勝敗的不同結果”。

他大聲疾呼,按照1920年的國防法案規定的數目,陸軍還缺少6000名軍官,如果再減少現在軍官的數量,將會嚴重地危及國防。

1933年他警告說:“陸軍的兵力及其戰備水平已經處在危險線以下。”第二年他又列舉了美國在兵員和戰爭物資方麵的匱乏,希望能得到補充。

他曾經對一位朋友說:“為得到使陸軍摩托化和機械化而需要的資金,我溜須拍馬,對某些先生們磕頭作揖。”為建造新營房來代替那些士兵居住的百孔千瘡、貧民窟般的舊營房,我曾卑躬屈膝的尋求撥款。

麥克阿瑟的行為,受到了社會上不少人的批評,人們稱他為“大眾錢包的貪得無厭的掠奪者”、“虛張聲勢的好戰分子”……

盡管如此,麥克阿瑟作為陸軍參謀長,每年都成功地阻止了削減陸軍人數的議案,而且到1935年甚至還增加了陸軍的數量。這一年國會通過了一項法案,將陸軍人數由原來的12.68萬多人增加到16.5萬多人。

陸軍航空隊原有各種性能的飛機1500架,其中一半以上不能適應戰鬥,一些已準備報廢。在麥克阿瑟任陸軍參謀長的5年間,飛機增加到2300架,而且都是最新式的飛機。

由於麥克阿瑟的不懈努力,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時,美國才有了一支裝備較好的軍隊,為最後擊敗法西斯提供了物質條件。因此在陸軍參謀長任期結束時,麥克阿瑟獲得了綴有橡樹葉的優異服務勳章。

1932年春夏,2.5萬名曾參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美國軍人及其家屬因生活困苦,發動了一場向華盛頓的“退休金大進軍”,希望通過這一行動來迫使國會提前發給25億美元的退休金。第一批人於5月30日到達首都,先在一所空建築物裏安營紮寨。出於對過去戰友的同情,麥克阿瑟辦起了流動廚房為他們提供夥食。但很快人數劇增,不僅無法再供應夥食,而且也沒有空房再能提供無償居住,隻好用廢木料搭起臨時的棲身之所。華盛頓城裏迅速出現了一座退伍軍人城,人們稱之為“胡佛村”,諷刺現任總統胡佛不能給這些退伍軍人提供生活保障。華盛頓的警察很快就無法控製胡佛村裏不法分子的騷亂,社會治安受到嚴重威脅,傳染病也有可能由此在首都蔓延。

麥克阿瑟接到陸軍部長赫爾利傳達的胡佛總統有關遣散這些退伍軍人的命令後,在他信任的艾森豪威爾少校陪同下,親自率領700多名全副武裝的士兵,用催淚彈、刺刀迫使遊行者退出了華盛頓。

輿論紛紛指責麥克阿瑟的這種行為,特別是指責他作為一位陸軍參謀長卻親自去幹一個上校就能承擔的任務,真是小題大做。麥克阿瑟則認為,這件事肯定會在全國民眾中產生怨恨,自己也不願意這樣幹,但“如果總統命令我采取行動,我將不會把這種令人厭惡而又不願意做的差事交給其他任何一位陸軍軍官去幹。”

雖然麥克阿瑟受到了輿論的非議,但他這種行為又有一種我不下地獄,誰下地獄的英雄氣概。

1935年麥克阿瑟的陸軍參謀長任職期滿後,應菲律賓自治政府總統奎鬆的邀請,到菲律賓擔任軍事顧問。

1936年他被授予菲律賓陸軍元帥的軍銜,並迅速著手組建菲律賓軍隊和製定菲律賓防務計劃。麥克阿瑟的計劃十分龐大,打算到1946年在菲律賓組建一支40萬人的地麵部隊、一支擁有250架飛機的空軍和一支由50艘魚雷快艇組成的海軍。

但菲律賓的經濟條件使這一計劃最終未能實現,麥克阿瑟在菲律賓僅組建了一支為數不多的陸軍。他嘔心瀝血地訓練這支軍隊,仔細研究他們可能與敵人交戰之處的地形,深入探討他們在未來戰爭形勢下所必需的後勤供應、武器裝備和戰術問題。盡管許多人認為這種戰爭形勢永遠也不會出現,麥克阿瑟還是傾注了全部精力去策劃和布置菲律賓的防務。

有人問他:“如果菲律賓落入日本人之手,你擔心什麼呢?你已盡了最大努力。”他回答說:“就我個人而論,我一定不會失敗!世界的明天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這裏的成功。也許這些島嶼不是控製太平洋的門戶,甚至不是這個門戶的鎖,但對美國來說,它的確是打開門鎖的鑰匙,我決不讓這把鑰匙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