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 麥克阿瑟(3)(1 / 3)

麥克阿瑟將軍登陸萊特島與這次進攻相比,1944年6月6目的橫渡海峽的進攻隻是一次擺渡戰。這確實是一支無敵艦隊,整個進攻艦隊由20多艘航母。12艘戰列艦和近100艘巡洋艦和驅逐艦及上千架飛機護航,掩護和輸送著75萬士兵,帶著他們所有的裝備和火炮穿越寬廣無垠的海域到達敵人大後方的遙遠的海岸作戰。

10月20日黎明,戰列艦和巡洋艦靠近了要登陸的海岸,並開始用他們的大口徑火炮轟擊。炮彈的轟鳴震撼著萊特灣的水麵,震撼著寂靜的清晨。

攻擊部隊由4個師組成:第1騎兵師和第24步兵師在塔克洛班機場附近登陸,這是這一天最重要的戰術目標;其他兩個師,即第7步兵師和第96步兵師,將在南邊10英裏處的杜拉格附近登陸,在那裏有肯尼要占領並將趕修的3個簡易機場。

上午10點,登陸部隊的第一波上岸,他們在大部分地區幾乎都沒受到什麼抵抗。日本部署在萊特島上的部隊約2000人,但他們知道他們建造的掩體經受不住太平洋艦隊為製壓海岸防禦而進行的炮擊。隻有在有岩洞的地方如比亞克,他們才可能把岩洞加固並挖深,這樣一來哪怕是直徑16英寸、重達1噸的海軍炮彈也很難摧毀它們,除非是剛好命中。但是萊特島的海岸上幾乎看不到任何岩洞。於是,日軍將大部分防禦部隊撤到俯視海岸的山上,在那裏他們能用迫擊炮和機槍掃射登陸部隊。

從10英裏外的“納什維爾”號巡洋艦的甲板上,很難看到岸上發生的事情。密集的炮火傳來震耳欲聾的聲響,頭頂上有變幻莫測的火箭彈曳光,時而傳來在低雲層中穿過的海軍戰鬥機的呼嘯聲,加上沿海岸線的濃煙和從下直伸向雲間,帶著火舌的濃黑煙柱,這一切都好像是這場戰爭的背景,而不是戰爭本身,麥克阿瑟沉靜地觀測著。

下午2點30分,登陸艇靠近海口沙洲,開始慢慢停靠在另外四艘已經靠岸的登陸艇旁,其中一艘登陸艇正起著火。在登陸艦停靠地的內陸上,海軍的俯衝轟炸機正在向日軍陣地進攻。艦上的舷梯降下,4名隨軍記者衝下舷梯,其中兩人帶著照相機,準備記錄下這位將軍重新踏上菲律賓國土的這一時刻。麥克阿瑟下船,他的屬下、奧斯梅納、肯尼和金凱德緊緊尾隨其後上岸。在舷梯底部,海水沒過了他的膝蓋。

他的下巴向前伸著,顯得氣宇軒昂,他大步走了約50碼才走上柔軟的沙灘。當他的美國和菲律賓夥伴圍上來時,他隻簡單地說了一句話:“我回來了。”這是一句簡潔的、無可辯駁的事實,從他的嘴裏平靜地說出,好像是在隨意地交談。一會還要正式發表講話。奧斯梅納伸出手來與麥克阿瑟握手,以官方身份歡迎他回到菲律賓。

灘頭陣地的報告表明,這將是戰史上代價最小的重要登陸行動之一(最後的傷亡人數是49人死亡,192人受傷)。它與前不久在帕勞群島的浴血戰爭截然不同,在那裏尼米茲為攻占佩萊利烏島傷亡1萬人,而該島卻不再具有任何戰略重要性。那天在萊特灣登陸的有5萬多人,4500輛車輛和10.7萬噸供應品。盡管這次登陸並不像麥克阿瑟在頭一天晚上祈禱的那樣是一次不流血的勝利,但他確實感到他的祈禱得到了一些回報。

在這個重要的一天裏,麥克阿瑟將要完成的最後一件事是寫公報。他寫道:“在一場大規模兩棲作戰中,我們已經占領了菲律賓萊特島的東岸,它離莫羅太600英裏,離米爾恩灣2500英裏,我們在16個月前就開始進攻米爾恩灣了……這次是總司令親自指揮作戰”。

第二天(10月23日)早晨,麥克阿瑟跟他的參謀們離開“納什維爾”號巡洋艦,參加奧斯梅納正式就任菲律賓共和國總統的儀式。就職儀式在塔克洛班的地區議會大廈前的台階上進行。這座大廈和這個城鎮一樣,在戰爭中沒有受到嚴重的損害。儀式結束後,麥克阿瑟向萊特的遊擊隊長魯珀托·坎列昂上校授予了服役優異十字勳章,奧斯梅納任命坎列昂為萊特島總督。

那天晚上回到“納什維爾”號後,他聽說哈爾西不告而撤出戰場,去追擊日軍航母去了。一場大海戰已經開始讓萊特灣的水麵不能平靜。金凱德告訴麥克阿瑟說,日軍的彈藥好像快用光了,“納什維爾”號應該到戰場支援作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