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天晚上萊特灣上空開始回蕩起槍炮聲。漆黑的夜幕被桔紅的火焰和眩目的白光撕破。海水在彈藥的爆炸中顫抖。這時候,哈爾西的第3艦隊以最大航速向北去追逐日軍的航母,航母上共有29架飛機。哈爾西以30節的速度撤離戰場,使從菲律賓中部水域到萊特灣的主要航線失去掩護。10月25日上午,當戰爭進入高潮時,金凱德堅持要麥克阿瑟離開“納什維爾”號巡洋艦,以便讓該艦投入戰鬥。麥克阿瑟不情願地轉移到另一艘艦“瓦薩奇”號上,克魯格的第6集團軍指揮所就設在這條船上。
從北部進入萊特灣的日本艦隊部署成縱隊,正好遭遇到美軍6艘老式戰列艦,其中5艘是從珍珠港的泥漿中打撈出來的。美軍指揮它利用海軍傳統的T形交叉戰術,集中這6艘老戰列艦的火力一次對付一艘來襲的戰列艦。日軍艦隊眼看著自己的幾艘巡洋艦被炸後,剩下的調頭逃跑,又遇上了美軍潛艇跟蹤。哈爾西在這場戰爭中也做出了貢獻。
從南部進入萊特灣的日軍艦隊有5艘快速戰列艦、9艘巡洋艦和14艘驅逐艦。夜間,他們有兩艘戰列艦已經被美軍潛艇擊沉,但現在這支艦隊很有威懾力地壓倒了萊特灣的16艘美軍護航航母。他們的飛行員們沒有受過攻擊戰列艦的訓練,而飛機上的武器裝備通常也是不用於海上作戰的。盡管如此,它們還是雲集在來襲日艦的上空,迫使他們采取規避措施,同時,金凱德的驅逐規則用魚雷對日軍戰列艦和巡洋艦進行攻擊。日軍艦隊的海軍將軍們經過數小時的忙亂行動後,精神已徹底崩潰了,隻得撤出他們的艦隊,而美軍潛艇追蹤其後。
日軍聯合艦隊在萊特灣海戰中損失3艘戰列艦、4艘航母、6艘巡洋艦和14艘驅逐艦。然而10月25日,當日本海軍的希望之光漸漸消退時,他們亮出了他們的殺手銅——神風特攻隊。日本的9架自殺飛機在萊特灣上空盤旋,它們沒有衝向金凱德的艦艇,而是跟這些護航航空母艦相撞,致使一艘航母沉沒,三艘遭到嚴重損壞。
在隨後的24小時中,日軍摧毀了將近一半的P—38飛機。肯尼將戰鬥機群其餘的飛機調來,但這些戰鬥機仍繼續遭受打擊。在一天時間內,這座小城和機場要被敵人轟炸十幾次。晚上的空襲最密集,對麥克阿瑟的參謀部的一些參謀(如威洛比)來說,這是一次可怕的經曆,但麥克阿瑟仍像往常一樣沒把這些空襲放在心上。
占領萊特的關鍵地點不是塔克洛班而是奧莫克,這是島上最大的港口,位於西部海岸,離第6集團軍進攻的地方30英裏。為了到達奧莫克,克魯格的戰士們不得不邊打邊前進,翻越橫亙在他們前方的山脈,並進入萊特島。穿過萊特穀的稻田,還得翻過一座山進入奧莫克山穀中。到了那兒,他們還要再超過幾座山峰,才能到達西北部的海岸平原。攻占奧莫克鎮。在東京日軍總部,日軍參謀們越是仔細研究地圖,就越確信為奪取萊特島值得打一場大仗。地形對守軍一方非常有利。
但在菲律賓的日軍司令山下泰文將軍卻反駁說,盡管萊特有地形上的優勢,但沒有必要為它而戰。山下曾因從美國手中奪取新加坡而名聲大振。他個子不高,禿頂,肌肉發達,智慧過人;沒有人會懷疑他的能力或他的好鬥本性。在他看來,自從聯合艦隊在萊特灣戰役中失敗後,試圖攻占萊特島是完全沒有意義的。盡管日軍可以讓美軍為萊特付出很高的代價,美軍還是不可避免地會奪取這裏。他認為全力攻打呂宋而放棄萊特更有意義。
山下的想法是正確的,但是他仍沒有說服日軍總部,總部將增援力量送至奧莫克,決定讓美國第6集團軍在那些偏遠的山上和山穀中打一場艱難而慘酷的戰役。
盡管克魯格的第6集團軍在人力和火力上都占有強大的優勢,但他們的挺進速度卻不快。正如工兵軍官所預言的那樣,潮濕的季風已將山穀地區變成了一片淺湖。因為那年秋天,幾十年來最惡劣的季風氣候入侵菲律賓中部。必須調用登陸艇到萊特穀運送補給品和裝備,而空軍工兵在塔克洛班和杜拉格建造足夠的機場的努力也幾乎被完全破壞了。在適合飛行的天氣裏,日軍與美軍在空中勢均力敵。實際上,美軍並沒有像原先預想的那樣獲得空中優勢,第6集團軍隻得在無製空權的情況下繼續進攻,直到10月中旬還沒有拿下萊特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