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軍所到之處,大肆燒殺、奸淫擄掠,殘暴之極。
在這種形勢下,發揚連續作戰的精神,堅決反“掃蕩”,成為八路軍的主要任務。百團大戰發展到第三階段,在作戰樣式上由破襲戰演變為反“掃蕩”。
1940年10月19日24時,朱德、彭德懷、左權聯名下達了第三階段的作戰命令。命令指出:“百團大戰後敵抽集兵力向我大肆‘掃蕩’”,“各部應注意速做反‘掃蕩’的準備”。八路軍首長提出的準備工作主要有以下4項:
1.敵人對我采取空前毀滅政策;我黨政軍民密切配合,深入戰爭動員,領導空室清野。
2.軍隊應集結適當位置,休整準備堅決殲敵一至二路,廣泛開展遊擊戰爭,打擊敵人,分散部隊。
3.為了保持長期不斷戰爭,注意兵員補充。
4.各部隊應有粉碎敵人掃蕩而配合作戰,互相策應,共收戰爭勝利之功。
根據八路軍總部的部署,華北抗日根據地展開了一場悲壯激烈的反“掃蕩”戰鬥。抗日軍民打擊日本侵略軍的號角又吹響了。
太行根據地是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所在地,也是日軍重點“掃蕩”的一個地區。
10月6日,駐於冀西武安的800多名日偽軍,開始對陽邑一帶進行“掃蕩”。“掃蕩”是一種及其野蠻、殘酷的侵略行為。日軍的戰鬥編隊中,就有燒毀各種設施的放火隊;有搜索、挖掘埋藏物資的搜索隊;有負責搜山、清鄉,捉獲群眾的捕捉隊。日本侵略軍在大“掃蕩”中,妄圖以野蠻的“三光”政策摧毀抗日根據地。
10月11日,日軍調集了3000多人,分兩路對太行根據地的榆次、遼縣、武鄉、黎城之間地區進行大規模“掃蕩”。其中,日軍獨立混成第4旅團一部兵力,從武鄉出發,第36師團一部兵力,從潞城、襄垣出發,南北策應,“掃蕩”抗日根據地。日本鬼子每到一地,就對根據地的兵工廠、被服廠、醫院、學校、房屋、糧食、耕畜、生產工具乃至水井、水源等,全部進行徹底破壞,對於被捕的女性則強奸、輪奸,直到踐踏致死;對於被捕的男性,或則充當苦役,或則全部殺死。
八路軍指戰員內外線配合,堅決打擊日軍。第129師第385、第386旅,決死第一縱隊等部隊在內線阻擊,新編第10旅在外線作戰,互相策應。10月15日上午,新編第10旅2個團抓住戰機,在和遼公路弓家溝地段設伏,突然襲擊日軍汽車隊,擊毀日軍汽車40多輛,殲滅押車日軍400多人。日軍遭到這次殲滅性打擊後,半個月都不敢在和遼公路上進行運輸了。
10月14日,八路軍總部從王家峪村轉移到磚壁村,磚壁村的地形比較隱蔽。緊張的反“掃蕩”開始後,彭德懷率領八路軍總部指揮機關,轉駐黎城縣栓馬、宋家莊一帶。
10月20日,日軍第36師團、獨立混成第4旅團近萬人,分別從武安、遼縣、武鄉、潞城等地出發,開始更大規模的“掃蕩”。這次“掃蕩”,日軍的意圖很明顯,矛頭直指中共中央北方局、八路軍總部機關、第129師師部、晉察冀邊區黨政機關所在地。這時候,根據地軍民剛剛打退一次“掃蕩”,沒有預料到日軍的第二次“掃蕩”來得這麼突然,兵力又這麼多,主力部隊還沒有來得及轉移到外線,一時處於被動地位。日軍進入合擊區的數日裏,到處進行瘋狂的“清剿”、燒、殺、搶,殘暴至極。
“掃蕩”這種殘酷的暴行,在千百年的人類戰爭史上是罕見的。在冀晉邊界,日軍為了搜索抗日軍民的物資,在可疑的地方掘地3尺,洗劫之後,還實行嚴密封鎖。更為凶殘的是,在北迄五台山南台腳下的石咀,經門限石、耿鎮、高洪口、東峪口、柏蘭至下社、上社等地,南北長50餘公裏,東西寬30餘公裏的區域,血腥製造了一個無人區,在這一區域內,村莊焚盡,水源破壞,資財掠空,樹木砍光,人民群眾不是被抓走,就遭到屠戮,屍骨橫野,遍地殷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