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天後,彭德懷、左權等將領來到關家堖高地,仔細察看日軍的臨時工事,火力配置和簡易的暗堡掩體。劉伯承率領第129師部女幹部來到關家堖陣地,就地總結攻堅作戰的經驗。劉伯承仔細察看了日軍在台地四周挖的貓耳洞,認為貓耳洞是躲避槍彈、保存士兵的一種好辦法。劉伯承指著一個貓耳洞,招呼大家說:“你們都仔細看看,別小看這小小的招勢,憑我們現有的武器還真難對付。這個辦法,我們也可以學習嘛!”
當時擔任八路軍總部特務團團長的歐致富在幾十年後回憶這場戰鬥時說:“彭老總堅持要打關家堖戰鬥,還有一個意圖:八路軍是堅持敵後抗戰的主力軍、正規軍,不但要會打遊擊,必要時,也得猛攻堅守,頑強拚殺,敢於啃硬骨頭。”
決死第一縱隊政治委員薄一波回憶說:“彭老總向我調決死隊兩個團參加戰鬥,我是很積極的,戰鬥中損失固然大,但這兩個團也打出來了,成為決死隊戰鬥力最強的兩個主力團”。
日軍遭到沉重打擊以後,餘部於11月14日撤退。
11月17日,日軍第37師團一部兵力,第41師團一個大隊,共7000多人,分別從沁縣、南關鎮和洪洞出發,分兩路合擊太嶽地區沁源和郭道鎮等地,進行瘋狂的“掃蕩”。當時,第129師所屬第386旅第16、第772團,決死第一縱隊所屬第25團等部隊,正在太行地區執行任務,因此太嶽地區的力量比較弱。為了避開日軍鋒芒,抗擊日軍的“掃蕩”,太嶽軍區首長把部隊編成沁源東、沁源西兩個支隊,在遊擊隊和民兵的配合下,尋機打擊日軍。
11月23日,兩路日軍進入合擊地區,進行野蠻的燒、殺、搶,沁源縣遭到嚴重摧殘。全縣有1/10的群眾被害,被害人數達5000多人,被殺牲畜上萬頭,有近4萬間房屋被燒毀。日軍的暴行激起了抗日軍民的極大憤慨。太嶽軍區的指戰員看到日軍分頭“清剿”,兵力分散,千方百計抓住戰機,各個殲滅日軍。沁西支隊第42團官兵在官灘殲滅日軍100多人,第42、第59團的指戰員在胡漢坪、馬背一帶殲滅日軍160多人。至27日,抗日軍民殲滅日軍近300人。
12月5日,遭到不斷打擊的日軍被迫從太嶽區撤退。
北嶽根據地,晉察冀軍區迫退深入阜平之敵。
10月13日,1萬多日偽軍分成10路,對北平以西的抗日根據地進行“掃蕩”。當時,北平是日軍華北方麵軍司令部駐地,也是華北偽政權駐地,日軍認為,平西根據地抗日力量的發展,威脅到華北方麵軍司令部駐地,也威脅到平漢、平綏交通線。因此,日軍把平西根據地作為“掃蕩”晉察冀抗日根據地的第一個目標。
八路軍首長認為,向平西、太行根據地進攻的日偽軍,很可能轉而進攻北嶽地區,晉察冀邊區的軍民應立即做好反“掃蕩”準備。為此,八路軍總部於10月19日發出指示,要求晉察冀軍區進行深入的戰鬥動員,主力部隊在有利位置集結,隨時準備殲滅“掃蕩”的1路或2路日軍。為配合晉察冀軍區作戰,八路軍總部要求,第129師應不少於3個團的兵力破擊正太路,第120師應以4個團的兵力破擊雁門關南北的同蒲鐵路。八路軍總部發出的這一預先號令,及時洞察了日軍的行動企圖,把握了日軍的脈搏,為北嶽軍民贏得了20天進行反“掃蕩”準備的時間。
11月9日,日軍第110師團等部隊與偽軍共1.4萬餘多人,對北嶽根據地進行“掃蕩”。
11月10日,晉察冀軍區司令員聶榮臻等人下達反“掃蕩”指示,要求部隊避免與日軍決戰,采取廣泛的遊擊戰,最大限度地消耗與疲憊日軍,使“掃蕩”的日軍行不得其時,住不得其所,食不得其飽。主力兵團要在便於機動的地域集結,隨時抓住戰機,殲滅日軍1路或2路,以轉換戰局。12日,晉察冀軍區再次發出指示,要求主力部隊在不妨礙機動的原則下,可以組織不超過1/3的兵力,堅決打擊日軍的燒、殺、搶行為。
11月13日,完縣、唐縣、定縣、正定、行唐的日偽軍2700多人,一齊出動,向晉察冀軍區第3軍分區所屬地區進犯,“掃蕩”第1軍分區的日軍主力也向第3軍分區襲來。14日,定襄、五台的日偽軍2600多人,分兩路向阜平及其西南地區進犯。這次“掃蕩”,日軍多路分進,多點合擊,一麵進攻,一麵修路,一麵構築據點,給根據地軍民造成嚴重威脅。